第1题:
第2题:
态度改变的协调理论指出,原先的态度离中性态度越近,态度越容易变化;态度越极端,变化越难。
第3题:
下列关于态度特点与态度改变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第4题:
态度改变是指个体已经形成或原先持有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包括()。
第5题:
按照纽科姆的“A-B-X理论”,A和B对X的态度差异越小,不一致时越紧张。
第6题:
听众的态度越极端,越容易接受不同的观点。
第7题:
平衡理论
分阶段变化理论
调和理论
认知不协调理论
第8题:
态度形成的因素越复杂,旅游者的态度改变越容易
态度的强度直接影响旅游者态度的改变
态度构成的三要素一致性越强就越容易改变旅游者态度
态度的价值性直接影响旅游者态度的改变
第9题:
态度的特殊性越高,用态度预测行为越准
个体内在良我意识越强,其态度对行为的预测效率越低
态度的强度越弱,态度对行为的决定作用越大
态度的可接近性越大,态度对行为的影响越小
第10题:
第11题:
质的改变
量的改变
行为的改变
思想的改变
价值观的改变
第12题:
对
错
第13题:
消费者对商品越满意,肯定的态度越强,改变其态度的阻力也越大。
第14题:
态度改变的协调理论指出:原先的态度离中性态度越(),态度越容易变化;态度越极端,变化越()。
第15题:
关于用要读预测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 )。
第16题:
一个人已经形成的态度,在接受某一信息或意见的影响后,所引起的相应的变化,称为()。
第17题:
具备以下特点的态度不容易改变()
第18题:
关于被说服者对说服过程的影响,下列陈述错误的是()
第19题:
对
错
第20题:
幼年时养成的某种态度
个人某种极端性的态度
态度的形成所依赖的事实越多、越复杂,态度就越不容易改变
态度中的认识、情感、行为反应倾向协调一致,没有矛盾,则态度稳定,不易改变
凡与理想、信念、世界观密切相关的态度不易改变。
第21题:
A
B
C
D
第22题:
对
错
第23题:
自尊心较弱的人容易被说服
心情好的人容易被说服
介入程度越深,态度越容易改变,也越容易被说服
过多的预先说服会使被说服者产生免疫力,从而使态度改变变得困难
第24题:
简单重复学习有助于消费者态度的形成
消费者对自己熟悉的事物容易形成消极态度
消费者对自己熟悉的事物更容易产生积极态度
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态度越积极,消费者越会产生购买倾向
这是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