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嫦娥三号在月球实施软着陆时是通过减速实现的,它()像神舟返回舱在接近地球时那样用降落伞实施软着陆。A 可以B 不可以C 多加一两个伞就可以D 无法判断

题目
单选题
嫦娥三号在月球实施软着陆时是通过减速实现的,它()像神舟返回舱在接近地球时那样用降落伞实施软着陆。
A

可以

B

不可以

C

多加一两个伞就可以

D

无法判断


相似考题
更多“嫦娥三号在月球实施软着陆时是通过减速实现的,它()像神舟返回舱在接近地球时那样用降落伞实施软着陆。”相关问题
  • 第1题:

    我国航天事业中,首次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的是()。

    A.嫦娥三号
    B.天宫一号
    C.神舟十号
    D.嫦娥一号

    答案:A
    解析:

  • 第2题:

    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嫦娥三号”探测器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有关地球与月球的相互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两者没有任何关系
    • B、地球环绕月球旋转
    • C、两者直接围绕太阳公转
    • D、地球带着月球围绕太阳公转

    正确答案:D

  • 第3题:

    神舟号返回舱,在返回接近地面时,用什么办法进一步减速,以确保航天员安全着陆()

    • A、用降落伞
    • B、用降落伞和着陆前减震装置
    • C、用降落伞和离地1米时点燃缓冲发动机

    正确答案:C

  • 第4题:

    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嫦娥三号将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为我国探月工程开启新的征程。12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预选着陆区域成功着陆,标志我国已成为继前苏联、美国后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12月15日深夜。嫦娥三号着陆器、巡视器顺利完成互拍成像,标志我国探月工程二期取得圆满成功。


    正确答案:长征三号乙

  • 第5题:

    2016年1月14日,中国国防科工局宣布,嫦娥()月球探测器将于()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


    正确答案:四号;2018年

  • 第6题:

    嫦娥四号任务已经通过探月工程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审议,正式开始实施,预计()发射。任务将首次实现人类探测器月球背面软着陆,首次实现人类航天器在地月L2点对地对月中继通信。

    • A、2016年
    • B、2017年
    • C、2018年
    • D、2019年

    正确答案:C

  • 第7题:

    ()任务已经通过探月工程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审议,正式开始实施,预计2018年发射。任务将首次实现人类探测器月球背面软着陆,首次实现人类航天器在地月L2点对地对月中继通信。

    • A、天宫二号
    • B、神舟八号
    • C、嫦娥四号
    • D、玉兔三号

    正确答案:C

  • 第8题:

    2018年12月8日凌晨2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下列关于嫦娥四号探测器说法正确的是()。

    • A、研制发射月球中继通信卫星,实现国际首次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测控及中继通信是嫦娥四号任务的工程目标
    • B、嫦娥四号探测器后续将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展开月球背面就位探测及巡视探测
    • C、研制发射月球着陆器和巡视器,实现国际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是嫦娥四号任务的工程目标
    • D、开展月球背面低频射电天文观测与研究是嫦娥四号的科学任务

    正确答案:A,B,C,D

  • 第9题:

    单选题
    8月15日,中国新月球车外观设计构型在北京揭开面纱。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计划于今年12月实施,将首次实现人类探测器在()软着陆和巡视勘察。
    A

    月球表面

    B

    月球背面

    C

    月球正面

    D

    月球极点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嫦娥三号”探测器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各嫦娥探测器中,已完成任务并离开月球和地球的束缚,继续远航探测的是()
    A

    嫦娥一号

    B

    嫦娥二号

    C

    嫦娥三号

    D

    嫦娥四号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2013年我国计划发射的软着陆月球探测器是()。
    A

    神舟10号

    B

    嫦娥2号

    C

    嫦娥3号

    D

    月神1号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探月时采用了软着陆技术,实现软着陆的手段是(  )。
    A

    降落伞

    B

    弹簧

    C

    缓冲囊

    D

    燃料


    正确答案: B
    解析:

  • 第13题:

    2013年12月2日凌晨1时30分()月球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这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嫦娥工程第二阶段的登月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月球车。它携带中国第一艘月球车(月兔号),并实现中国首次月面软着陆。

    • A、嫦娥一号
    • B、嫦娥二号
    • C、嫦娥三号
    • D、嫦娥五号

    正确答案:C

  • 第14题:

    2013年我国计划发射的软着陆月球探测器是()。

    • A、神舟10号
    • B、嫦娥2号
    • C、嫦娥3号
    • D、月神1号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嫦娥三号”携带“玉兔号”月球车首次开始了奔向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之旅。嫦娥三号将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为我国探月工程开启新的征程,成为世界上第()个实现月球软着陆的国家。

    • A、1
    • B、2
    • C、3
    • D、4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2013年12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探测器在高真空的月球表面预选着陆区域成功着陆,标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完成下题。探测器软着陆月面有难度,主要原因是()

    • A、真空-----无法用降落伞减速
    • B、太阳风-----容易吹倒月球车
    • C、地形起伏大-----角峰、火山锥林立
    • D、低温-----当地季节为冬季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中国于2004年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又称‚“嫦娥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其中()探测器承担了‚“落月”重任,于2013年12月14日成功在月球实施软着陆

    • A、嫦娥三号
    • B、嫦娥四号
    • C、嫦娥五号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12月8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目标是实现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

    • A、嫦娥三号
    • B、嫦娥四号
    • C、嫦娥五号
    • D、嫦娥六号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8月15日,中国新月球车外观设计构型在北京揭开面纱。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计划于今年12月实施,将首次实现人类探测器在()软着陆和巡视勘察。

    • A、月球表面
    • B、月球背面
    • C、月球正面
    • D、月球极点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填空题
    2016年1月14日,中国国防科工局宣布,嫦娥()月球探测器将于()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

    正确答案: 四号,2018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神舟号返回舱,在返回接近地面时,用什么办法进一步减速,以确保航天员安全着陆()
    A

    用降落伞

    B

    用降落伞和着陆前减震装置

    C

    用降落伞和离地1米时点燃缓冲发动机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我国是世界上第三个实施月球探测器软着陆的国家,“嫦娥三号”携带了一辆月球车(月球巡视器)登上月球,这辆月球车的名字是()。
    A

    追梦号

    B

    玉兔号

    C

    探索号

    D

    奔月号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12月8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目标是实现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
    A

    嫦娥三号

    B

    嫦娥四号

    C

    嫦娥五号

    D

    嫦娥六号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