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问答题什么是出镜记者?”相关问题
  • 第1题:

    电视记者出镜采访语言应口语化、()和()。


    正确答案:通俗化、形象化

  • 第2题:

    什么是出镜记者?


    正确答案: 在新闻现场在镜头前从事信息传达、人物采访、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播音员和新闻主播)。

  • 第3题:

    记者自己配音,应符合下列条件()

    • A、内容上需要,如记者在现场出镜或现场直播
    • B、画面上需要,以增强新闻性
    • C、时间上需要,为了争取时效
    • D、后期制作需要
    • E、记者对事件有深刻理解,能比播音员更好地传达文字稿的底蕴

    正确答案:A,C,E

  • 第4题:

    电视摄像采访中出镜记者的职责是什么?


    正确答案:出镜记者的职责是:深刻领会编辑意图,选择恰当的出镜时机和环境;不失时机地进行现场访问;依据现场实际情况的新闻主题,恰如其分地进行现场解说,以及设计相应的形体语言。

  • 第5题:

    拍摄出镜记者的运动画面,应根据拍摄需要及时准确调整()

    • A、构图与焦点
    • B、人物与环境
    • C、景别与背景
    • D、色温与影调

    正确答案:A

  • 第6题:

    问答题
    简述有效光阑、入射光瞳、出射光瞳这三个概念。望远镜的有效光阑是什么?

    正确答案: 有效光阑是光具组中对光束的大小起限制作用的光阑;入射光瞳是有效光阑对其前面部分的光具组所成的象;出射光瞳是有效光阑对其后面部分的光具组所成的象。
    望远镜的有效光阑和入瞳为其物镜的边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填空题
    电视记者出镜采访语言应口语化、()和()。

    正确答案: 通俗化、形象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什么是记者?如何理解记者的素质?

    正确答案: 记者是新闻机构中从事新闻材料的采集、拍摄、制作、编辑和报道的专业人员。是一种责任重、影响大的非常特殊的社会角色。政治素质:指记者的政治方向和政策修养。
    业务素质:敏锐的观察能力,生动的表达能力,健全的思维能力,出色的社会活动能力和运用各种工具的能力
    心理素质:好奇心理,竞争意识,冒险精神,坚强意志
    身体素质:新闻采访既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又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设立记者站的主体是什么?

    正确答案: 是持有报刊出版许可证、有新闻采编业务的报社和新闻期刊社,出版文摘类或非新闻信息类报纸的报社不设立记者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斯诺是个怎样的记者?他在中国出版的代表作是什么?

    正确答案: 埃德加·帕克斯·斯诺(1905~1972)是美国著名的进步记者。他从9岁月起先后当过印刷厂学徒、饭馆侍者、农场工人、铁路工人、海员等,19岁考进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并开始为报纸投稿。大学毕业后在广告公司工作。1928年开始作环球旅行,夏天到达上海,被聘为《密勒氏评论报》助理编辑,兼任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的特约通讯员,在中国一住13年。1932年他报道了淞沪战争,1933年又目睹了热河战争。以后到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任教,积极参与和报道了“一二·九”运动。1936年6月,斯诺经宋庆龄介绍,从北平赴陕北采访,成为第一个进入陕甘宁解放区的外国记者。他在陕北呆了3个月,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刘志丹、贺龙、邓发等中共领导人和许多工农兵群众,并多次深入甘、宁前线采访,掌握了边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写成30多篇通讯稿,陆续在《密勒氏评论报》发表,中外报纸纷纷转载。1937年2月,他又在美国《生活》画报上发表了在陕甘宁边区拍摄的75张照片,轰动了中外新闻界。同年3月,英国兰戈兹公司正式出版了斯诺的名著《红星照耀中国》。1938年2月,上海文化界进步人士将这部著作译成中文出版,改名为《西行漫记》。斯诺关于陕甘宁边区的报道,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向全世界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促进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他的传奇般的经历,吸引了许多爱国青年,他们纷纷投奔解放区;中外记者也拉踵到延安采访。《西行漫记》文笔生动,文字简练,刻划人物栩栩如生,分析问题独到精辟。它既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又是一部高水平的文学著作,至今仍是许多国家的畅销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斯诺发起组织了“中国工业合作促进会”,为中国抗战提供物质援助。皖南事变发生后,他向国际新闻界报道了事变真相。为此国民党政府取消他的记者特权,被子迫回国,受到美国政府的限制。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三次来中国采访,写了《今日红色中国:大洋彼岸》和《中国巨变》等书,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做出了贡献。
    1927年逝世前,他曾嘱托将他的一部分骨灰安葬在生前工作过的燕京大学(现北京大学)校园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现场报道对记者的要求是什么?

    正确答案: 进行现场报道的记者除了具备记者的一般素质外,还应突出具备以下几项能力:(1)较强的现场洞察能力。现场报道中记者面对的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复杂情况,记者必须通过观察现场、了解现场、快速掌握情况,尽快作出判断,及时找到合适的采访对象或知情人,当机立断进行采访,迅速选择最有新闻价值的点进行报道。(2)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现场报道很大一部份是通过记者在现场的观察、描述、评论结合真实生动的现场音响、画面向受众传达相关信息,所以记者品头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现场报道的质量的好坏。(3)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现场报道中记者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未知和随时发生意想不到变化的新闻现场,记者需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随时应对。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一方面是要更好地调动情绪,把握现场气氛,另一方面是要保持敏锐的现场应变能力,既充分发掘随时出现的新闻价值点,又能扬长避短、化险为夷,妥善回避不利于报道的突发问题。(4)过硬的新闻业务能力。现场报道的特点是要求记者应具备采、编、播合一的素质,在现场能看得透,写得精,说得出。具体而言,要学习、掌握基本原理和应用性知识,还包括音像的采录、编辑、制作,器材的选择、使用、保养,音像数据的搜集、利用、保存,以及如何在各种新闻体裁和新闻节目中恰当运用有音像材料等知识和技能。(5)优秀的团队合作能力。广播电视现场报道是一项团体协作的工作,记者应树立群体观念,做好自己岗位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和其他工作人员紧密协作。这需要记者对现场报道的整个工作流程、各个工作环节都有相应的了解,作到知己知彼的同时将自己的工作主动放到整个报道工作的大背景下,保持内容、风格、时机的整体一致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什么是记者站?建立记者站的目的是什么?

    正确答案: 1.记者是新闻单位的特派机构。
    2.新闻单位建立记者站,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新闻单位同地方党委、政府和群众的联系,及时反映当地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报道当地的重大新闻,开展当地的通讯工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出镜记者现场报道为主的新闻节目与其它电视新闻节目的根本区别是:()。


    正确答案:出镜记者的前期取材过程本身是新闻片的主要内容

  • 第14题:

    记者出镜


    正确答案:记者出境提问、访谈、交流等动态过程;记者的现场出镜是指电视记者以收集素材、播报述新闻事实为目的,在采访现场的镜头中出现自我形象的工作方式。

  • 第15题:

    什么是记者站?建立记者站的目的是什么?


    正确答案:1.记者是新闻单位的特派机构。
    2.新闻单位建立记者站,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新闻单位同地方党委、政府和群众的联系,及时反映当地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报道当地的重大新闻,开展当地的通讯工作。

  • 第16题:

    什么是记者?如何理解记者的素质?


    正确答案:记者是新闻机构中从事新闻材料的采集、拍摄、制作、编辑和报道的专业人员。是一种责任重、影响大的非常特殊的社会角色。政治素质:指记者的政治方向和政策修养。
    业务素质:敏锐的观察能力,生动的表达能力,健全的思维能力,出色的社会活动能力和运用各种工具的能力
    心理素质:好奇心理,竞争意识,冒险精神,坚强意志
    身体素质:新闻采访既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又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

  • 第17题:

    问答题
    什么是新闻线索,记者怎样发现新闻线索?

    正确答案: 新闻线索是新闻事实的简单信息,是记者活动的出发点。新闻线索一般比较简略,新闻要素不齐全,但往往能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记者由此进行追踪采访,发掘出重要的、完整的新闻事实。
    1、多数新闻线索要靠记者自己捕捉。这也依赖于长期积累而后形成的敏感。
    2、联系人。记者应当建立属于自己的情报网。拥有广泛信息来源的记者能够获得多方面的信息,甚至获得一些独家新闻。
    3、利用已有的报道,寻找新的线索。
    ①揣测新闻背景,捕捉反常态的蛛丝马迹
    ②注意相关事物的联系与影响,追踪发掘相关的新闻线索
    ③寻找报道中的破绽,追踪新闻真正核心。
    ④预测新闻发展方向,追踪进行补充报道
    ⑤变换角度,突出未被人们重视的事实。
    4、新闻线索一是来自发布新闻的政府有关机关,或者是编辑部送给记者的新闻线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戈公振是一个怎样的记者?他的代表是什么?

    正确答案: 戈公振(1890~1935),原名绍发,江苏东台人,他是我国著名进步记者,新闻学教育和研究的开拓者之一。1912年在东台高等学堂毕业后,任《东台日报》图画编辑,开始从事新闻工作。他1914年进入上海《时报》,一干就是16年,从校对员到总编辑,对《时报》编辑业务的革新作出了重要贡献。1927年1月戈公振出国赴欧美、日本考察新闻事业,并参加了在瑞士召开的国际新闻专家会议。1928年底回国后,参加《申报》工作,任总管理处设计部副主任兼《申报》星期画刊主编。“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淞沪战争后,曾随国际联盟调查团赴东北调查,赴日内瓦参加国际联盟讨论日本侵略中国问题的特别会议,然后在欧洲考察新闻事业。1933年赴苏联考察采访3年,向国内发回了大量有关苏联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通讯报道,后来辑成《从东北到庶》(苏)联》一书出版。1935年10月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不幸抵达上海数日后病逝。
    戈公振一生除了做编辑、记者工作外,还从事于新闻学教育和新闻学研究工作。他曾先后在上海南方大学、国民大学、大夏大学、复旦大学讲授新闻学课程,并出版过《中国报学史》、《新闻学撮要》、《新闻学》等著作,发表过许多新闻学论文和新闻事业考察报告。其中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多新闻学论文和新闻事业考察报告。其中最负盛名的代表是《中国报学史》。该书根据他在国民大学讲授报学史的讲义整理而成,1927年11月正式出版,以后曾多次再版。该书收集了比较全面的有关我国报刊发展历史的第一手材料,是第一部全面论述中国报刊发展史的著作。全书共分6章,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报刊发展的脉络,并且介绍了报业的经营管理、新闻教育、新闻团体、新闻法律等方面的情况。可贵的是,书中保存了许多报刊的发刊词和叙例,清王朝有关报的公文和奏折,新闻出版法律,新闻团体章程等珍贵史料的原文。因此,该书一直是新闻史学界的一部必诗读书。戈公振生前无论走到哪里都随身带着这本书,发现新材料或发现错误之处就在书上作出记号。可惜他没有来得及补充修订就去世了,因此书中的错误之处未能得到改正,但仍不失为一部比较权威的中国新闻史著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名词解释题
    记者出镜

    正确答案: 记者出境提问、访谈、交流等动态过程;记者的现场出镜是指电视记者以收集素材、播报述新闻事实为目的,在采访现场的镜头中出现自我形象的工作方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填空题
    出镜记者现场报道为主的新闻节目与其它电视新闻节目的根本区别是:()。

    正确答案: 出镜记者的前期取材过程本身是新闻片的主要内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进行现场报道的记者除了具备记者的一般素质外,还应突出具备什么能力?

    正确答案: (1)较强的现场洞察能力。现场报道中记者面对的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复杂情况,记者必须通过观察现场、了解现场、快速掌握情况,尽快作出判断,及时找到合适的采访对象或知情人,当机立断进行采访,迅速选择最有新闻价值的点进行报道。
    (2)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现场报道很大一部份是通过记者在现场的观察、描述、评论结合真实生动的现场音响、画面向受众传达相关信息,所以记者口头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现场报道的质量的好坏。
    (3)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现场报道中记者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未知和随时发生意想不到变化的新闻现场,记者需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随时应对。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一方面是要更好地调动情绪,把握现场气氛,另一方面是要保持敏锐的现场应变能力,既充分发掘随时出现的新闻价值点,又能扬长避短、化险为夷,妥善回避不利于报道的突发问题。
    (4)过硬的新闻业务能力。现场报道的特点是要求记者应具备采、编、播合一的素质,在现场能看得透,写得精,说得出。具体而言,要学习、掌握基本原理和应用性知识,还包括音像的采录、编辑、制作,器材的选择、使用、保养,音像数据的搜集、利用、保存,以及如何在各种新闻体裁和新闻节目中恰当运用有音像材料等知识和技能。
    (5)优秀的团队合作能力。广播电视现场报道是一项团体协作的工作,记者应树立群体观念,做好自己岗位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和其他工作人员紧密协作。这需要记者对现场报道的整个工作流程、各个工作环节都有相应的了解,作到知己知彼的同时将自己的工作主动放到整个报道工作的大背景下,保持内容、风格、时机的整体一致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新闻记者要加强哪些修养?为什么?

    正确答案: 新闻写作的主体是人。写作者的素质至关重要。所谓“功夫在笔外”,讲的就是有关记者自身的素质问题。
    (1)加强政治修养
    ①记者的政治修养首先表现在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②记者的政治修养还表现在强烈的正义感。
    (2)加强知识修养
    新闻写作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需要有广博深厚的知识根底。一个记者除了拥有新闻专业教育的背景之外,还要对社会科学以及各种与新闻工作有关的问题有一定的知晓,才能较好地驾驭新闻写作。
    (3)加强思维修养
    加强自己的思维修养,即不断提高自己辨识与表现新闻价值的思维能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电视摄像采访中出镜记者的职责是什么?

    正确答案: 出镜记者的职责是:深刻领会编辑意图,选择恰当的出镜时机和环境;不失时机地进行现场访问;依据现场实际情况的新闻主题,恰如其分地进行现场解说,以及设计相应的形体语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什么是出镜记者?

    正确答案: 在新闻现场在镜头前从事信息传达、人物采访、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播音员和新闻主播)。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