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l)《尚书·泰誓》:“惟人,万物之灵。”
(2)《荀子·非相》:“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3)《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4)《说文》:“民,众萌也。”
(5)《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6)《论贵粟疏》:“民者,在上所以牧之。”
第2题:
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完”、“备”之间的差别: (1)《孟子·滕文公下》:“牲杀、器皿、衣服不被,不敢以祭。” (2)《荀子·天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3)《世说新语·言语》:“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4)《石壕吏》:“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5)《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今城郭不完,兵甲不备,不可以待不虞。”
第3题:
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曲”、“屈”之间的差别: (1)《礼记·经解》:“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 (2)《周易·系词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第4题:
温病后期湿热畲邪未净、胃气未复,表现为()
第5题: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出自()
第6题:
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饥”、“饿”之间的差别:(l)《荀子·荣辱》:“饥而欲食,寒而欲暖。”(2)《论贵粟疏》:“饥之于食,不待甘旨。”(3)《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4)《淮南子·说山》:“宁一月饥,无一旬饿。”(5)《论贵粟疏》:“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
第7题:
荀况说,人性的具体表现就是“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这种观点()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知饥不食,脘闷不畅
知饥欲食,脘中微闷
知饥不食,脘中不闷不
饮食不香,食后化迟
不饥不食,脘中胀闷
第11题:
第12题:
知饥不食脘中微闷
知饥欲食脘中微闷
知饥不食脘中胀闷
知饥欲食脘中不闷
第13题:
以下哪项不是太阴病证的临床表现
A.自利不渴
B.饥不欲食
C.腹满欲吐
D.时腹自痛
E.脉沉缓而弱
第14题:
吴茱萸汤可用于()
第15题:
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饥”、“饿”之间的差别: (1)《荀子•荣辱》:“饥而欲食,寒而欲暖。” (2)《论贵粟疏》:“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3)《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4)《淮南子•说山》:“宁一月饥,无一旬饿。” (5)《论贵粟疏》:“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 (6)《左传•宣公二年》:“(宣子)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7)《论语•季氏》:“伯夷、叔齐饿于首阳山之下。”
第16题:
简析“饥”、“饿”这一对同义词的区别。
第17题:
湿浊内阻,困遏脾阳,常表现为()
第18题:
湿热病瘥后,胃气未醒,余邪未尽,表现为()
第19题:
《孟子》
《荀子》
《墨子》
《韩非子》
第20题:
第21题: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烦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止
第22题: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
胃气虚寒,食谷欲呕
干呕,吐涎沫,头痛
下利,饥不能食,食入即吐
第23题:
第24题:
法家学派
墨家学派
道家学派
儒家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