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参与改写课文有一定难度,不过,该教师这一方面处理得很好:适时点拨、师生共同参与
改写课文能激发学生作诗潜能,也能让学生对对偶等修辞加深了解
教师的改写活动不够成功.没有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师设置的活动能够让学生了解古代散文整散、长短交错的参差美,是诗文教学的有益尝试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下列文字与出处对应错误的是()。
第4题:
煞车灯有一边不亮时,则故障不在煞车灯开关.
第5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刘禹锡《陋室铭》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注释:选自《全唐文》卷608。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多用韵。课文导语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手法,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陋室铭》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了解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单元导语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事物特征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又选杜甫诗三首,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规定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课后练习反复品味文章的寓意,研讨:《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试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学生情况八年级.班级人数45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1.从文中看,刘禹锡笔下的“陋室”究竟是不是陋室,为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2.请为本篇课文设计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3.请为学生设计一份课堂检测试卷。
第6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第7题:
阅读《陋室铭》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师:大家学完开头两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紧接下来的一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如果将这句改成与上句句式一致的句子不是更好吗?大家改改看。(学生试着改写)生1:房不在好,有我则行。生2:室不在陋,有德则馨。师:室不在“陋”吗?对,说反了,应是室不在--“华”,我们可以改成:室不在华,有德则馨。行吗?(学生的意见不一致)那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它的后面几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如果按两两相对的结构,可以改为“有苔痕上阶绿,有草色入帘青:无……,无……”。同学们试着再加一加,(学生试改:无房子之华丽,无闲人来打扰;无奇花异草,无群蜂群蝶……师逐一点评)师:老师也试着加一句:无名花攀影,无贵木帮衬。现在我来整体读一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室不在华,有德则馨。有苔痕上阶绿,有草色入帘青。无名花攀影,无贵木帮衬。”大家觉得怎么样?生:缺少美的语感。师:噢,他感觉出来了,结构太一致了,没有变化,一个调子,让人生厌。文章要整散结合,长短结合,读了才会抑扬顿挫、摇曳生姿。对以上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第8题:
让学生参与改写课文有一定难度。不过,李老师这一方面处理得很好:适时点拨、教师参与!
改写课文激发学生作诗潜能,也让学生对对偶、排比等修辞加深了解
教师的改写活动不够成功,没有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师设置活动让学生了解了古代散文整散、长短交错的参差美,这是诗文教学的有益尝试
第9题:
热爱学生
精益求精
举止文明
爱岗敬业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王勃的《滕王阁序》
杜牧的《阿房宫赋》
刘禹锡的《陋室铭》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人们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舟山群岛的一个小岛,在宗教上很有名气,这是什么地方?它有什么别称?
第16题: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
第17题:
阅读《陈涉世家》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师:有一句老话,不知道你们这个年纪的孩子熟不熟悉,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生:(齐答,有的笑)反抗。师:不知道笑的同学是出于什么原因。可以告诉我吗?生:(迟疑后终于开口)平时觉得学习压力太大了,想发泄一下时就这样给自己找理由的。师:(微笑)这个理由也没错啊。这句话道出了一个自然规律,压力过大当然会产生反作用力啊。不过,说出这句话的人本意可不在此。有同学能告诉我它本来是说什么的吗?生:听历史老师经常讲。说的是被压迫者总是会奋起反抗的,而斗争的原因不在别人,就在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师:这是一位政治家对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总结。大家能举出你熟悉的历史事实吗?对上述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18题: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斯是陋室,()是()的《陋室铭》中的名句。
第19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对比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第20题:
第21题: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
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论语
第22题:
第23题:
这是一则揭疑式提问
这是一则情境式提问
这是一则转弯式提问
这是一则诱导式提问
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