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下面是关于“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任务:(1)说明上述实验中“逐次增挂钩码”的操作意图。(4分)(2)基于该实验,设计物理探究式教学的简要过程。(8分)

题目
问答题
下面是关于“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任务:(1)说明上述实验中“逐次增挂钩码”的操作意图。(4分)(2)基于该实验,设计物理探究式教学的简要过程。(8分)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更多“问答题下面是关于“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任务:(1)说明上述实验中“逐次增挂钩码”的操作意图。(4分)(2)基于该实验,设计物理探究式教学的简要过程。(8分)”相关问题
  • 第1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初中物理某教科书“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节中“声音的传播”的演示实验如下:
    声音的作用
    在图3-7中的玻璃罩内放一个音乐芯片。当玻璃罩有空气时,你能听到音乐声。
    用抽气机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你听到音乐声有什么变化
    猜想,如果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来。我们还能听见声音吗



    图3-7探究吉音传播的实验装置
    (1)说明上述实验中“用抽气机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的操作意图。(4分)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体现师生交流的教学片段。(8分)


    答案:
    解析:
    (1)“用抽气机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是为了给实验创造一个类似真空的环境,通过观察空气逐渐变稀薄的情况下,音乐声音大小的变化,猜想在真空情况下空气传播的情况。
    (2)师:大家能听见老师讲课的话语,能听见林中鸟儿的啼叫,能听见高空飞机的呼啸,我们已经知道这些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大家思考一下,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的呢 下边我们通过几个实验来观察观察,声音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传播。
    师演示实验,如图把音乐芯片(也可以用正在响铃的闹钟代替)放在玻璃罩中.当玻璃罩内有空气时,能听到音乐声。用抽气机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
    师:大家说说,音乐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音乐声逐渐变小。
    师:我继续抽空气出来,如果我把空气完全抽出来,你觉得还能听见声音吗
    生:现在声音就已经很小了,如果再继续抽空气,估计就不能听见声音了。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说得非常恰当,其实在这里再怎么抽空气也达不到完全抽空的地步,只能达到接近真
    空的地步。在接近真空的时候,声音是几乎听不到的,我们可以猜想,在真空的时候,我们就完全听不到声音了。现在我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大家注意听声音的变化。
    生:声音慢慢地变大了。师:这说明了什么呀
    生:玻璃罩内有空气了,空气可以传声。
    师:这可以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是……
    生: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师:对,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是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接下来,我们继续进行下面的实验,研究一下,声音在没有空气但是有液体和固体的情况下可不可以传播,大家可以先讨论一下,如何设计下面的实验。

  • 第2题:

    下面是有关初中物理某教材“关于探究摩擦力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任务:(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2)根据上述材料,设计一个体现学生发现学习的教学方案。


    答案:
    解析:
    (1)摩擦力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力之一。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同时,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是摩擦力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应用。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整个力学的基础。
    (2)①新课引入,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用力将木块推出,但是速度减慢最后停止来引出摩擦力的概念。进而提出问题: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请说明你的猜想。
    ②演示实验,猜想假设
    教师将长木板抬高,将火柴盒侧放和平放,观察运动情况。学生猜想: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教师将相同接触面积的木块和火柴盒放在长木板上,观察运动情况。
    学生猜想: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也可能和接触面受到的压力有关。
    师:摩擦力的作用效果可能和这些因素有关,我们要研究每个因素对摩擦力的影响,用什么研究方法呢 生:控制变量法。
    ③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师:怎样改变小木块的压力大小呢
    生:可以在木块上放砝码。
    师:用什么工具测量摩擦力 怎么测
    生: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小木块匀速运动,这样测的就是摩擦力的大小。.
    ④学生利用手中的器材分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物理规律,适当地进行引导。⑤学生讨论得出实验的结论。继续追问如何改变木块的粗糙程度和接触面积等。
    ⑥教师总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 第3题:

    下面是某高中物理教材重力势能的一节中关于物体沿不同路径下落时重力做的功的实验示意图。



    (1)重力势能这节课在教材中的作用。
    (2)基于以上实验,设计一个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


    答案:
    解析:
    (1)重力势能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定量的研究能量,它的学习将会对后来动能、机械能的学习都会产生影响,也是学生第一次通过功能关系来定义能量,让学生明白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所表达的物理含义。
    (2)师:观察这三幅图,同学们先独立推导这几种情况下重力所做的功。
    生:恩,利用功的表达式就可以求解。
    学生做完后教师提出问题。
    师:比较容易做的是哪一种情况
    生:第一种和第二种。
    师:为什么这两个容易求解呢
    生:这两种情况重力方向上的位移好求解。
    师:那么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呢
    生:mgh1-mgh2。
    师:我们大胆猜想一下,第三个图中重力所做的功和前两个是否相等呢
    生:有可能相等。
    师:我们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第三幅图的困难在哪里
    生:下落时所走的路径是曲线。
    师:那么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难点呢 对于曲线我们可以怎么处理
    生:可以把曲线分成很多小段,然后求和。
    师:是这样的,分成很多小段,就可以把它看成直线再求解是不是就简单了,那么大家按这个方法求出后结果是怎样的
    生:还是mgh1-mgh2。
    师:这三者情况重力做的功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 第4题:

    结合“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简述物理探究式教学的过程。


    答案:
    解析:
    物理探究式教学主要包括如下过程:
    (1)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探究教学的起点和关键点。提出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后面l的探究内容与过程。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可以用“浇不灭的烛焰”等魔术表演引入探究,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2)猜想与假设猜想与假设为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奠定必要的基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猜测“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物距与像距”都有什么关系。
    (3)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
    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是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在设计实验时,要考虑到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测量的可操作性、变量的可控制性等。比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物体大小、物距等变量的控制。在选择器材方面,根据本实验的具体内容,选用的主器材是平面镜还是平面玻璃等。
    (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在确定实验方案后,应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收集证据。
    (5)分析与论证
    实验数据并不等于实验结论,实验结论是在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的结果。
    (6)评估
    评估是对探究行为和获取信息的可靠性、科学性从是否严密的角度重新审视的过程,是对探究进行反思的过程。
    (7)交流与合作

  • 第5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扩散”的内容标准为:“观察扩散现象,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加以说明。”
    材料二初中物理某教科书中有关“内能和能量”一节中关于“实验探究:温度对扩散的影响”如下所示。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三年级学生,已学习过分子动理论基本内容等知识。
    任务:
    (1)简述扩散的含义。(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实验探究:温度对扩散的影响”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等)。(24分)


    答案:
    解析:
    (1)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作扩散。 (2)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扩散现象,知道分子动理论是从本质上认识扩散现象。
    (2)知道温度对于扩散现象的影响,并能用理论解释部分常见的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具备根据实验现象和已掌握的知识来分析物理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利用科学知识理解实验现象的过程中,体会科学现象的验证思路,逐步具备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温度对扩散的影响。
    2.难度: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扩散现象。
    三、教学过程

  • 第6题: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速度”的内容要求为:“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材料二初中物理某教科书中有关“科学研究:速度的变化”一节中的实验探究如图10所示: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已学习过路程、速度等知识。
    任务:
    (1)简述速度的概念。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探究速度的变化”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等)。


    答案:
    解析:
    (1)速度: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路程与时间的关?(2)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对实验测量的数据进行正确的分析与处理,通过采用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的方法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对小球沿斜坡滚下的速度变化的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积累相关的物理实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与观点,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以及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实验中,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准确地收集实验数据,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教学难点:能够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
    三、教学准备
    停表、卷尺、小球、斜面、挡板等。
    四、教学方法
    启发法、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在导入环节,播放奥运会上博尔特百米赛跑的视频,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来判断博尔特在百米赛跑的过程中。他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具体可以如下展开:
    师:大家知道2016年的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对,就是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看来大家对奥运会都十分关注.那相信大家也知道目前的百米赛跑记录是谁保持的吧?对,就是博尔特!现在,我们来再次观看一下博尔特在奥运会比赛场上的英姿。不过,请大家在观看的过程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博尔特百米赛跑的过程中,他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
    教师播放视频。
    同学甲:博尔特在跑步的过程中,前半部分速度越来越快,后来速度变慢。
    同学乙:博尔特开始的时候,速度越来越大,但是后来速度保持不变。
    教师:同学们通过观察都有了自己的观点,但是究竞谁的观点是正确的呢?他的速度究竟如何变化呢?我们该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呢?通过这样的提问顺势引出课题:《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都了解的奥运名人并结合播放视频的形式,符合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兴趣,让他们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思考,从而投入到课堂积极、愉悦的氛围中,有利于引出课题.进行新课的教授。
    (二)合作探究,新课教授
    (1)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能够证明博尔特的跑步速度的变化情况。这时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当讨论结束后.让小组代表发言,教师予以恰当的评价。当大家充分交流讨论后,确定好实验的计划。具体可以如下进行:
    教师:证明自己或别人的看法是否正确,需要收集有说服力的证据才行。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证明博尔特百米赛跑的速度变化呢?请大家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学生充分讨论,小组代表发言,说明各组的观点。教师对各组代表的发言,予以及时的肯定或者引导,给出恰当的评价。
    教师归纳学生的讨论结果,明确或者引导学生发现方法:将物体运动路程或时间分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的运动速度并进行比较。
    当学生能够得出实验方法以后,请学生选择两个问题中的一个进行探究实验,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多会选择探究100m跑的过程中速度的变化。(若学生选择了另一问题,就在教室里进行分组探究)
    确定了探究实验的选题以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①器材的选择:停表、卷尺等。
    ②实验方法:将路程分段,每10 m处站一同学计时。
    ③实验数据记录表: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验方法,接下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进行实验探究。
    设计意图:在科学探究诸环节中,制定计划是比较难的一个环节,教师通过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适时、适度、合理地引导或示范,能够让学生经过充分地思考,掌握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物理思维。
    (2)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教师将学生分为3—4组,每组l2名左右的组员,小组内分工合作,1名运动员,10名计时员,1名记录员。教师讲明注意事项:①蹲踞式起跑;②分加速跑、中途跑、冲刺跑三个阶段;③终点不要急停;④发令枪冒烟各计时员同时计时.到达每一段处终止计时。
    学生按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收集多组实验数据。
    设计意图: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要认真严谨。多组实验数据的收集,不仅能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实验的过程中来,同时多组实验数据的收集,更能保证结果的科学与准确。
    (3)数据分析,论证猜想,
    这一部分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回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分小组,对各组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且全班交流讨论。教师对学生得到的结果进行总结与分析,讲解平均速度的意义,以及说明什么是变速运动。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通过计算分析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并且能够体会到物理科学的严谨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评估、交流与合作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让学生在此对本节课的探究过程、数据收集及分析论证等环节进行评估、交流与合作。教师进行适时的点评与总结。
    设计意图:实验结束后的交流与总结,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并且充分地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提高了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知识应用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练习题:
    某班同学在用皮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时,四位记时员记录了李丽同学跑步通过10m,20m,30 m,40 m处的时间。并记录在下表中:

    根据上面的数据,计算出李丽同学跑步的平均速度:
    (1)从起跑点到10 m处的平均速度是_____m/s
    (2)从10 IB到30 m处的平均速度是_____m/s
    (3)从30 m到柏m处的平均速度____m/s;
    学生完成题目、相互交流并展示答案。
    教师矫正错误,评价完成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题的形式,让学生对新掌握的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
    (四)总结提升,课下拓展
    教师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同时强调科学探究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此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培养他们严谨的物理思维。课下,让学生自主探究本节课中的另一选题。
    设计意图:结课之前的总结梳理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再次加深他们对新知的印象。课下的实验探究,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升个人的素养。
    六、板书设计

  • 第7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初中物理某教科书“测量铝块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的演示实验如下:



    任务:
    (1)说明上述实验中“把铝块浸没在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的操作意图。(4分)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体现师生交流的教学片段。(8分)


    答案:
    解析:
    (1)浮力不可直接测量得出,但是在本实验中根据受力平衡可得F浮=G-F,即可通过测量铝块所受重力及铝块在水中所受的拉力。间接得出。“把铝块浸没在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即是测量铝块在水中所受的拉力。
    (2)演示:把乒乓球按入水底,松手后会看到乒乓球上升,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的受力情况及每个力的施力物体。
    得出结论: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
    提问:放入水中沉底的石块是否受浮力作用 你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所受浮力的大小吗
    用弹簧测力计称小石块的重力,并稍稍用力向上托石块,让学生观察这时测力计的示数变化,然后将小石块浸入水中,观察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引导学生根据二力平衡等知识判断浮力的存在及大小,最后得出结论: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一种向上托的力,这就是浮力。
    引导学生归纳出利用“称重法”测浮力大小的方法:先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空气中所受的重力,再把物体浸入液体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则物体受到的浮力可以利用F浮=G-F进行计算。

  • 第8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初中物理某教科书“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一节中“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演示实验如下:
    实验探究:让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动起来



    如图8-4-2所示,把一根直导线ab放在磁体的磁场中,导体两端通过光滑金属导轨与电源、开关相连。接通电源,电流通过导线ab,观察发生的现象。
    尝试进行各种变化.如改变电流的方向,或把磁铁的极性上下对调,探究磁场对电流作用的规律。
    (1)说明上述实验中“改变电流的方向、磁铁的极性上下对调”的操作意图。(4分)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体现师生交流的教学片段。(8分)


    答案:
    解析:
    (1)本实验中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导线ab由于受力会向一边摆动。改变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是为了探究导线ab的受力方向是否与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2)师:我们知道电流能够产生磁场。那么磁场对电流会不会有作用呢 现在我们就通过几个简单的实验,来研究一下,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老师演示实验,按图组装导线、开关、蹄形磁铁、电池、光滑小导轨。老师闭合开关,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师:哪位同学可以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导线向左侧移动。
    师:同学们,我把导线静止放在导轨上,闭合开关后,导线发生了移动,肯定是受到了力的作用。哪位同学能说一下力的方向
    生:受力方向肯定是运动的方向,也就是向左。
    师:非常好,导线受到向左的力,引起了它向左运动。接下来我们先猜想一下,这个受力方向跟哪些因素有关,同学们先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电流方向、电路元件连接顺序、磁场方向、木板摆放方向等因素。
    师:好,同学们列举了很多。我们挨个检验一下,看一下到底受力方向跟哪些因素有关。
    老师依次改变电流方向、电路元件连接顺序、磁场方向、木板摆放方向,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
    师:由上述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果
    生: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师:非常好,在实验中,原来静止的导线最后动了起来,这说明了电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据此,许多科学家提出了电动机的设想,不只通电导线能运动,线圈在磁场中应该也可以转动。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科学家们如何让线圈转动起来的。

  • 第9题:

    阅读材料, 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 图 10 为初中物理某教科书中“光现象” 一章中的演示实验。

    任务:
    (1) 该演示实验最适合哪个物理知识点的教学? (4 分)
    (2) 基于该演示实验, 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互动的教学片段。(8 分)


    答案:
    解析:
    (1)该演示实验最适合“光的直线传播”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该实验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即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当光照在不透明的物体(演示实验中的手)时,会在不透明物体背后形成一个黑暗区域,从而形成影子(实验中的手影)。
    (2)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听过“农夫与蛇”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今天,老师用另一种形式,和大家一起再次领略这个故事。
    (播放手影戏:农夫与蛇的故事。通过手影戏中精彩绝伦的表演,向学生展示惟妙惟肖的蛇和农夫的形象,创设既生动又富有趣味性的课堂导入)
    师:视频中惟妙惟肖的蛇和农夫是哪位高超的“演员”呢?
    生:视频中的故事不是通过某位演员呈现的,而是通过手影呈现的。
    师:看来大家对于手影戏并不陌生。那么,大家想不想尝试一些简单的手影形象呢?比如:老鹰、天鹅、孔雀、狗、山羊等。
    生:纷纷尝试各种手影形象。
    (农夫与蛇的手影戏激发了学生尝试手影表演的兴趣。此时,给学生创造自己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纷纷动起来,可以深化学习效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各种手影动作,并及时给予点评和引导,使课堂井然有序)
    师:同学们表演了很多有趣的动物形象,假以时日并勤加练习,相信同学们的手影技艺也会愈发精湛。那么,大家知道手影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吗?能用物理知识进行解释吗?
    生:光照在不透明的物体上,在物体背后会形成黑暗的区域,说明光应该是沿直线传播的。师:是的,这个实验说明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大
    家能够列举出来吗?
    生:雾天开车时,发现汽车前灯射出的光线是直的。老师翻PPT的激光笔发出的光线也是直的。师:大家非常棒,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在空气中光线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么,在水中光会沿直线
    传播吗?我们通过一个演示实验来验证吧。
    (教师演示在盛水的玻璃槽内水槽滴几滴牛奶,用激光射到水中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生:在水中的光线也是直的。
    师:那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光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是的,空气、水、玻璃等透明物质叫作介质,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 第10题: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一边讲授教学内容,一边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或引导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过程属于哪种实验教学 (  )

    A.探究性实验
    B.验证性实验
    C.伴随教授实验
    D.模仿式实验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实验教学的类型。

  • 第11题:

    问答题
    [教学设计题]化学探究教学的一种模式为: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事实-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整合应用。需要探究的问题是:氯气与硫氧化性强弱的探究。试设计能体现上述模式过程的微型教案。

    正确答案: 提出问题:从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S和Cl2都是比较活泼的非金属单质,都具有较强的氧化性,那么它们之间的氧化性强弱的关系如何呢?
    猜想与假设:从它们的原子结构看,它们都属于同一周期的元素,氯的原子半径小于硫,氯束缚电子的能力比硫强。而氧化性是原子得电子的能力,故得电子的能力为:氯大于硫。因而可推测他们单质氧化性的强弱为:
    Cl2>S。
    实验验证:(1)组织引导学生设计验证的实验方案:依据氧化性强弱不同。①Fe+S②Fe+Cl2可通过反应后检验产物成分判断。
    (2)学生进行实验验证:①产物溶于稀盐酸,滴加KSCN溶液,无颜色变化,说明S把铁氧化为+2价。②产物溶于稀盐酸,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说明Cl2把铁氧化为+3价。
    得出结论:组织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它们的氧化性强弱顺序为Cl2>S。
    整合应用:下列各物质中,不能由组成它的两种元素的单质直接氧化而得到的是()。
    A.FeS
    B.Fe3O4
    C.FeCl3
    D.FeCl2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光的反射”的内容要求为:“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材料二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某版本教科书“光的反射”一节,关于“探究光反射定律时的规律”的探究实验,如图10: 材料三 教学对象为义务教育八年级学生,已学过光的直线传播等。任务:(1)简述光的反射定律。(4分)(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探究光反射定律时的规律”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或叙述式)等。(24分)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3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图10为初中物理某教科书“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一节中关于“保险丝的作用”的一个演示实验。

    任务:
    (1)说明该演示实验“观察保险丝的作用”的设计意图。(4分)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片段。(8分)


    答案:
    解析:
    (1)“观察保险丝的作用”是为了直观地让学生了解保险丝在家庭电路中是如何做到保护电路安全的,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易于理解,同时对于学习本节课的知识也能起到铺垫作用。 (2)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在生活中安全用电是很重要的,而安全用电的前提是要防止电路中电流过大。具体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生:(摇头)不知道。
    师:那同学们在生活中是否听说过保险丝?
    生:听说过,但是不知道具体是用来做什么的。
    师:(介绍保险丝的材质特点、作用、连接方式等)在电流较大时,与导线相比,相同时间内保险丝上必须产生更多的热量。根据焦耳定律Q=FRt,保险丝与导线串联,电流相同,所以保险丝的电阻应远大于导线的电阻。
    师:那么我们该如何选择保险丝的材料呢?
    生:应采用电阻率大、熔点低的材料做保险丝。
    师:那么连接方式呢?
    生:保险丝与用电器必须串联才能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师:很好,同学们能够做到活学活用。值得表扬!

  • 第14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
    图示为初中物理某教材“声音的特征”一节中’“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演示实验。
    演示



    如图2.2-1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钢尺。
    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任务:
    (1)说明教材中所述“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钢尺’’的实验设计意图。(4分)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8分)


    答案:
    解析:
    (1)教材中“改变刚尺长度”实质上是改变钢尺振动频率,设计意图是探索物体振动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2)活动:全班同学齐唱歌星韩红的《青藏高原》,到最后一句学生声音再大也唱不上去。师:大家为什么唱不上去了呢 (因为声音太高了)
    师:声音的高低是声音的一个特性,物理上我们叫音调。大家感觉一下高低不同的声音。
    播放不同音调的声音(事先录好的不同音调的声音,声源的频率分别为100 Hz、500 Hz、2000 Hz等)师:大家对不同音调的声音用生活语言来描述一下。
    (低沉、刺耳、声音尖等)
    师:那么声音的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呢 大家看下面这个实验。
    演示:把钢尺一端紧压在桌边,保持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钢尺,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比较钢尺振动情况和所听到的声音。
    学生听到声音的高低不同,观察钢尺的振动快慢。学生可以分组自己完成此实验,把实验结果填入表格中。




    通过观察可以得出:钢尺伸出桌面越短,钢尺振动越快,听到声音的音调越高。
    师:振动快慢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量,它决定着音调的高低。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一频率来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介绍频率的概念、单位。
    结论:声音的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发声器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阅读课本中的“小资料”,了解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昕觉的频率范围。

  • 第15题:

    材料:如图8是某初中物理教科书“滑动变阻器”一节中的想想做做。

    任务:
    (1)说明实验中移动另一端的夹子的设计意图。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


    答案:
    解析:
    (1)实验中移动另一端的夹子的设计意图: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铅笔芯的长度来改变接人电路中的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起到了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2)师:同学们,看我手里拿着什么
    生:铅笔芯。
    师:我们都知道石墨是导电的,如果我们在电路中接人一根自动铅笔芯,接通电路后小灯泡会不会亮呢
    (学生的答案不统一)
    师:好,我们现在就来试试。(老师按照图中所示的接法连接好电路,用两个夹子分别夹到铅笔芯的两端)
    师:老师现在要接通电路了,大家看好了,看看小灯泡会不会亮。(接通电路后小灯泡亮了)
    生:哇,老师,灯泡亮了。
    师:那么如果老师向一个方向慢慢移动其中一个夹子的位置。另一个不动.小灯泡还会持续亮吗它的亮度会改变吗
    (学生在互相讨论,老师随机点名让学生回答)
    师:小明,你来说说。小明:我觉得小灯泡还会继续亮,而且小灯泡会越来越亮。
    师:是这样的吗接下来我们演示一下,同学们注意观察。(老师向一个方向慢慢移动夹子)
    师: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小灯泡变亮了。
    师:如果我想让小灯泡变暗,夹子应该怎么移动
    生:向反向移动夹子。
    师:(老师按学生说的操作)小灯泡果然变暗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
    师:小刚,你来说说。
    小刚:在移动夹子位置的时候,接入电路中的铅笔芯的长度改变了,所以灯泡的亮度就变了。
    师:接入电路中铅笔芯的长度改变了,灯泡的亮度为什么会改变
    小马:接入电路中铅笔芯的长度改变了,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就会改变,根据欧姆定律,电路中的电流就会改变,所以灯泡的亮度就改变了。
    师:完全正确!正是因为移动夹子改变了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从而改变了电路中的电流,通过灯泡亮度的变化可以体现出来。这就是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 第16题:

    材料图9为初中物理某教科书“物体的浮与沉”一节中“浮沉条件的应用”的一个演示实验:

    任务:
    (1)说明教科书中演示实验“盐水选种”的设计意图。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交流方案。


    答案:
    解析:
    (1)通过演示盐水选种实验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能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应用浮沉条件解释生活现象,达到巩固提升的教学目标。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学生能感受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增加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师:各位同学,请注意看老师做的实验(将一把种子逐渐放入装有盐水的烧杯中),说说你看到什么现象。
    生:大部分种子沉入盐水底部,少部分浮在盐水表面。
    师:这就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盐水选种的方法,我们可以发现,浮在盐水表面的都是干瘪的种子,思考一下.这个现象与我们学习的沉浮条件有什么关系呢?
    生:由于干瘪的种子密度较小,小于盐水的密度,根据浮沉条件,会浮在盐水表面,而饱满的种子,密度大于盐水,会沉入盐水底部,从而达到选种的目的。
    师:分析得非常完整,看来大家已经能够初步使用浮沉条件来解决问题了。接下来再思考一个问题,如果配制好盐水之后,发现干瘪的种子也沉底了,我该怎么办呢?
    生:继续加盐,增大盐水密度,直到千瘪的种子能够上浮为止。
    师:分析得很正确。

  • 第17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某高中物理教材“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一节有如下演示实验。
    如图16.1一1,A、B是两个悬挂起来的钢球,质量相等。使B球静止,拉起A球,放开后A与日碰撞.观察碰撞前后两球运动的变化。
    换成质量相差较多的两个小球.重做以上实验。



    任务:(1)说明教材所述“换成质量相差较多的两个小球,重做以上实验”的实验设计意图。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


    答案:
    解析:
    (1)实验设计意图:观察两球质量相差比较大时,碰撞后状态的变化。
    (2)教学方案如下:
    教师展示以下视频片段或动画:台球正碰、斜碰各一个;火车挂钩过程;粒子加速器中高速运动的粒子撞击靶核过程。
    师:刚才大家看到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碰撞,碰撞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本节研究的主要现象就是碰撞。
    师:下面我们动手做一个碰撞实验.观察碰撞前后哪些物理量发生了变化。
    演示实验:几个单摆小钢球一样大,摆长一样长,竖直悬挂时两球恰好相切,将单摆A拉开某一个角度后释放,在最低点与B相碰,以下实验中开始将A拉开的角度均一样大。




    师:实验中A、B的什么物理量在碰撞前后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又与什么物理量相关
    生讨论后得出:A、B的速度大小或方向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与质量有关。
    师:刚才的碰撞过程中,会不会有什么物理量不发生变化呢
    师:在前面的实验中我们发现,物体碰撞前后速度的变化随质量的不同而不同,那么会不会物体的质量和它的速度组成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在碰撞中保持不变呢 那么我们先猜一猜这个新的物理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继续猜想碰撞过程中的不变量可能有哪些。

  • 第18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浮力”的内容要求为:“通过实验,认识浮力。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材料二义务教育九年级物理某版本教科书“浮力”一节.关于“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探究实验如下:
    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在图14.5-3中,塑料块浸入水中之后,从烧杯中溢出的水叫做塑料块所“排开”的水。
    利用图中的器材,测出塑料块在水中所受的浮力,再测出塑料块排开的水所受的重力。你能不能发现塑料块所受的浮力等于什么
    如果烧杯中的水没有溢出.我们怎样判断塑料块排水的多少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义务教育九年级学生,已学过浮力的概念。任务:
    (1)简述阿基米德原理。(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或叙述式)等。(24分)


    答案:
    解析:
    (1)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2)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学生知道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水的重力,并总结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水的重力这个结论,提高探究能力、观察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和交流能力等。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中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克服困难,耐心观察。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处理数据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从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的过程。
    教学过程:



  • 第19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初中物理某教材“声音的特性”一节中“探究响度和振幅的关系”的演示实验如下:



    如图2.2.3,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任务:
    (1)为什么要观察乒乓球的振幅。(4分)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8分)


    答案:
    解析:
    (1)通过乒乓球的振幅反映音叉的振幅,用到了微小量放大的思想。
    (2)师:同学们,我们平时说话的时候声音有强有弱,这个声音的强弱我们称之为响度。大家知道响度和什么有关系吗
    生:不知道。
    师:那好,大家用你的手去敲打老师带给大家的小鼓,用力敲和和轻轻地敲,大家感受哪一个声音强
    生:用力敲的时候声音强。
    师:那现在大家能否猜想声音的响度和什么有关系吗
    生:可能与敲打鼓面时,鼓的凹陷程度有关。但是看不太清楚。
    师:奥,可能小鼓振动太小大家看不清楚,那好为了让大家看仔细。老师给大家带来了音叉,用一个乒乓球轻轻贴在音叉一侧,现在大家再分别用不同的力去敲音叉,看看你会发现什么神奇的现象。下面大家分组去做。学生做实验。
    师:大家发现了什么。
    生:用力敲音叉声音强,乒乓球偏离角度大;轻轻敲音叉声音弱,乒乓球偏离角度小。师:为什么乒乓球会偏离呢
    生:音叉发生振动,与乒乓球发生了碰撞。
    师:为什么偏离角度有大有小呢
    生:音叉振动的程度大,乓乓球偏离角度就大。
    师:也就是说,音叉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强,音叉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其实在物理学上,把物体振动的幅度用振幅来表示。那么谁能把我们刚才得到的结论,用比较规范的语言描述一下
    生:音叉振动的振幅大,响度就高;振幅小,响度就低。

  • 第20题:

    阅读材料, 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 关于“焦耳定律” 的内容要求有:“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焦耳定律, 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 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材料二 初中物理某教科书中有关“焦耳定律” 一节中的演示实验如下所示:


    材料三 教学对象为初中三年级的学生, 已学习过电功、 电功率等知识。
    任务:
    (1) 简述焦耳定律的内容。(4 分)
    (2) 根据上述材料, 完成“探究电热的影响因素” 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要求包括: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等)。


    答案:
    解析:
    (1)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这个规律叫作焦耳定律。
    (2)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通过实例,认识电流的热效应。
    ②能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电热的大小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有关,知道焦耳定律。
    ③会用焦耳定律进行计算,能够利用焦耳定律解释生活中电热利用与防治。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控制变量的物理方法,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会解释生活中一些电热现象,通过学习电。热的利用与防止,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研究电热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并确定研究方法及实验操作中各个
    环节应注意
    的问题。
    难点:对焦耳定律的理解及焦耳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 第21题:

    下面是关于“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的实验.



    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钩码的质量是已知的,实验中可以选取钧码为被测物体。如图7.3-2,把钧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当钩码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钩码所受重力的大小。
    1.逐次增挂钩码,分别测出它们所受的重力,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质量m /kg
    重力G/N

    任务:
    (1)说明上述实验中“逐次增挂钩码’’的操作意图。(4分)
    (2)基于该实验,设计物理探究式教学的简要过程。(8分)


    答案:
    解析:
    (1)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逐次增挂钩码,通过改变重物的质量,测量重物所受重力的大小.然后得出重力与质量线性相关。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现在我们就来研究重力的三要素。体验:让学生手拿质量不同的钩码,体验重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提出猜想:思考如何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如何测量重力大小
    学生交流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重力的方法:将被测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被测物体的重力。然后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数据,画出图像。
    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根据测量数据做出的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联系数学知识分析,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坐标轴上的两个量是正比例函数,两个量成正比。
    在此基础上分析实验结果,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重力与对应质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个不变的值,这个比值大约是9.8 N/kg。
    写出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给出例题。

  • 第22题:

    学生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指南是指导学生顺利完成有关学生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的辅导用书。其内容不包括()。

    • A、实验室规则、实验操作要求、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和常见事故的处理方法
    • B、简要说明常见仪器、试剂、重要装置的用途、性能、操作与使用要求、简单维修方法等
    • C、对具体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的指导
    • D、对撰写实验报告和科学探究活动报告的指导

    正确答案:B

  • 第23题:

    问答题
    结合“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简述物理探究式教学的过程。

    正确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