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案例一  小美是初中二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偏下,性格孤僻,平时在学校较少与班上同学说话,经常独来独往,放学后也不跟社区里的同龄人玩耍。小美的母亲是从外地农村嫁到城里的“外来媳”,与亲戚、邻居交往少。因为身体不好,主要在家接一些手工活贴补家里,小美的父亲是一线操作工人,三班倒,工作十分辛苦,收入较低。父亲对小美比较严厉,父女之间交流很少。因为工作时间关系,父母之间很少沟通,家里有什么事,都是父亲说了算,小美一家也不参加任何社区活动。社会工作者在一次“外来媳”家庭走访中遇到了小美,决定对其开展个案服务

题目
问答题
案例一  小美是初中二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偏下,性格孤僻,平时在学校较少与班上同学说话,经常独来独往,放学后也不跟社区里的同龄人玩耍。小美的母亲是从外地农村嫁到城里的“外来媳”,与亲戚、邻居交往少。因为身体不好,主要在家接一些手工活贴补家里,小美的父亲是一线操作工人,三班倒,工作十分辛苦,收入较低。父亲对小美比较严厉,父女之间交流很少。因为工作时间关系,父母之间很少沟通,家里有什么事,都是父亲说了算,小美一家也不参加任何社区活动。社会工作者在一次“外来媳”家庭走访中遇到了小美,决定对其开展个案服务。在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只收集了小美对自己问题的看法,就认定小美的问题源于自信心不足。[2013年真题]  【问题】  1.在本案例的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还应从小美家庭层面收集哪些资料?  2.在本案例的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还应从小美与环境的互动层面收集哪些资料?

相似考题
更多“案例一  小美是初中二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偏下,性格孤僻,平时在学校较少与班上同学说话,经常独来独往,放学后也不跟社区”相关问题
  • 第1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14岁,初中二年级学生。
    案例介绍:求助者是妈妈强迫来咨询的。经过与心理咨询师交流,开始敞开心扉,自诉最大的问题是与父亲的关系。父亲经常打他,几乎每天一次,后来每次打时求助者几乎没反应了。很憎恶父亲的做法,但又没有办法。求助者很怕与人交往,总怕会挨打。一次受同学欺负,求助者因怕处分没敢和那个同学动手。后来经常受同学的欺负,老师也管不了,有时还偏向那些打他的学生。恨自己太软弱。家庭和学校不良的环境对其学习产生了影响,上课听不懂,也不愿找同学帮助。不想上学,已一个多月没上学了。
    母亲反映:儿子在外不爱说话,与人交往有困难,学习成绩下降明显。担心出了问题,因此带他来就诊。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性格内向,从小胆小,说话声音很小,眼睛不敢看人,缺乏自信,但语言及逻辑思维正常。

    心理咨询师应对该求助者予以积极关注的方面包括()。多选
    A:经交流后能与心理咨询师合作
    B:不和同学打架
    C:仍然能够做到孝敬父母
    D:性格内向胆小

    答案:A,B,C
    解析:
    【考察重点】初步诊断的症状诊断【试题解析】症状表现可以分为心理和躯体上的症状。从给出的备选选项可以看出,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心理症状。心理学方面的症状一般从认知、思维、情绪情感、意志行为、动机兴趣等方面。本案例中描述的求助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行为上,“儿子在外不爱说话,与人交往有困难”表现出求助者社交困难,“说话声音很小,眼睛不敢看人”,“不想上学,已一个多月没上学了”表现出回避行为。本案例中求助者语言及逻辑思维正常,所以没有出现关系妄想,同时也没有出现强迫观念的表现。
    【考察重点】对心理问题产生心理学因素中的人格因素的把握【试题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心理问题产生的心理学因素中的人格因素。通过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求助者多疑敏感、正直豁达、外向耿直的性格特点在案例中反应的都不是很明显,而内向自卑在求助者母亲的叙述中可以表现出来,所以选择B。
    【考察重点】心理问题的病因诊断【试题解析】根据识别病因的相关内容,对于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病因探索应从三个方面来进行:1.生物学:年龄、性别、躯体疾病情况、精神障碍遗传情况;2.心理学:认知因素、人格因素;3.社会学:生活事件、生活环境、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系统、人际关系状况、社会文化因素、社会角色等。本题题干要求寻找重点病因,所谓重点病因就是引起求助者心理痛苦的主要因素和对于解决其心理问题有帮助的因素,可结合具体选项来分析。从题中选项我们可以看出,A选项的同学欺负属于社会学因素里的生活环境,B选项的缺乏自信属于心理学因素里的人格因素,而C选项中的情绪低落是产生心理原因的情绪反应,是结果,所以排除。D选项用词不当,故排除。
    【考察重点】初步诊断的症状学诊断结果【试题解析】该求助者的情绪泛化,主要表现在害怕与人交往、总怕会挨打。害怕的情绪泛化到其他刺激。还有就是社会功能受损,主要表现在与人交往困难、学习成绩下降、已经一个月没有上学了。所以初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故答案选择C。
    【考察重点】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试题解析】该求助者属于严重心理问题,求助者害怕与人交往,总怕会挨打,已经出现泛化。还有就是社会功能受损,主要表现在与人交往困难,学习成绩下降,已经一个月没有上学了二
    【考察重点】严重心理问题与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鉴别【试题解析】该求助者语言及逻辑思维正常,所以自制力完整。虽然该求助者是被动前来咨询,但是经过和咨询师交流,开始敞开心扉,所以求助行为表现为主动性。故本题答案为AB。
    【考察重点】咨询师在初诊接待时的注意事项【试题解析】在初诊接待中,求助者可能会因为出现阻抗而拒绝帮助,我们可以尝试是否能够解除求助者的阻抗来帮助求助者敞开心扉,正如本案例的求助者,所以排除D。但是,咨询是完全自愿的助人,咨询成功与否也在于求助者是否愿意自己去改变,所以在咨询中如果求助者确实不愿意接受咨询,不愿意作出改变,咨询师也不能强制进行咨询,所以排除B。在初诊接待时,咨询师的主要工作是收集资料,查找求助者问题的原因,并不一定所有的求助者都是人际关系问题,所以排除C。
    【考察重点】建立咨询关系的技巧——积极关注【试题解析】所谓积极关注就是咨询师对求助者言语和行为的积极、光明、正性的方面予以关注,从而是求助者拥有积极的价值观,拥有改变自己的内在动力。该题的ABC都是求助者的积极面,D选项没有关注到求助者性格的积极方面。故答案为ABC。
    【考察重点】商定咨询方案【试题解析】商定咨询方案中,每次的咨询时间应该在60分钟左右,对某一具体求助者的咨询时间的安排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如创伤治疗可能90分钟,而家庭治疗可能90~120分钟。
    【考察重点】咨询中出现的阻抗【试题解析】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该求助者在刚开始的时候对咨询产生阻抗,后来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敞开心扉,可以看出虽然求助者对心理咨询有阻抗,但是这种阻抗并不是很强烈,是处于对心理咨询的不了解,并没有达到抵抗、拒绝的程度,也不是不相信心理咨询理论。所以答案选择A。

  • 第2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14岁,初中二年级学生。
    案例介绍:求助者是妈妈强迫来咨询的。经过与心理咨询师交流,开始敞开心扉,自诉最大的问题是与父亲的关系。父亲经常打他,几乎每天一次,后来每次打时求助者几乎没反应了。很憎恶父亲的做法,但又没有办法。求助者很怕与人交往,总怕会挨打。一次受同学欺负,求助者因怕处分没敢和那个同学动手。后来经常受同学的欺负,老师也管不了,有时还偏向那些打他的学生。恨自己太软弱。家庭和学校不良的环境对其学习产生了影响,上课听不懂,也不愿找同学帮助。不想上学,已一个多月没上学了。
    母亲反映:儿子在外不爱说话,与人交往有困难,学习成绩下降明显。担心出了问题,因此带他来就诊。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性格内向,从小胆小,说话声音很小,眼睛不敢看人,缺乏自信,但语言及逻辑思维正常。

    对该求助者最可能的初步诊断是()。单选
    A:一般心理问题
    B:神经症性问题
    C:严重心理问题
    D:精神病性问题

    答案:C
    解析:
    【考察重点】初步诊断的症状诊断【试题解析】症状表现可以分为心理和躯体上的症状。从给出的备选选项可以看出,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心理症状。心理学方面的症状一般从认知、思维、情绪情感、意志行为、动机兴趣等方面。本案例中描述的求助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行为上,“儿子在外不爱说话,与人交往有困难”表现出求助者社交困难,“说话声音很小,眼睛不敢看人”,“不想上学,已一个多月没上学了”表现出回避行为。本案例中求助者语言及逻辑思维正常,所以没有出现关系妄想,同时也没有出现强迫观念的表现。
    【考察重点】对心理问题产生心理学因素中的人格因素的把握【试题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心理问题产生的心理学因素中的人格因素。通过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求助者多疑敏感、正直豁达、外向耿直的性格特点在案例中反应的都不是很明显,而内向自卑在求助者母亲的叙述中可以表现出来,所以选择B。
    【考察重点】心理问题的病因诊断【试题解析】根据识别病因的相关内容,对于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病因探索应从三个方面来进行:1.生物学:年龄、性别、躯体疾病情况、精神障碍遗传情况;2.心理学:认知因素、人格因素;3.社会学:生活事件、生活环境、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系统、人际关系状况、社会文化因素、社会角色等。本题题干要求寻找重点病因,所谓重点病因就是引起求助者心理痛苦的主要因素和对于解决其心理问题有帮助的因素,可结合具体选项来分析。从题中选项我们可以看出,A选项的同学欺负属于社会学因素里的生活环境,B选项的缺乏自信属于心理学因素里的人格因素,而C选项中的情绪低落是产生心理原因的情绪反应,是结果,所以排除。D选项用词不当,故排除。
    【考察重点】初步诊断的症状学诊断结果【试题解析】该求助者的情绪泛化,主要表现在害怕与人交往、总怕会挨打。害怕的情绪泛化到其他刺激。还有就是社会功能受损,主要表现在与人交往困难、学习成绩下降、已经一个月没有上学了。所以初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故答案选择C。
    【考察重点】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试题解析】该求助者属于严重心理问题,求助者害怕与人交往,总怕会挨打,已经出现泛化。还有就是社会功能受损,主要表现在与人交往困难,学习成绩下降,已经一个月没有上学了二
    【考察重点】严重心理问题与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鉴别【试题解析】该求助者语言及逻辑思维正常,所以自制力完整。虽然该求助者是被动前来咨询,但是经过和咨询师交流,开始敞开心扉,所以求助行为表现为主动性。故本题答案为AB。
    【考察重点】咨询师在初诊接待时的注意事项【试题解析】在初诊接待中,求助者可能会因为出现阻抗而拒绝帮助,我们可以尝试是否能够解除求助者的阻抗来帮助求助者敞开心扉,正如本案例的求助者,所以排除D。但是,咨询是完全自愿的助人,咨询成功与否也在于求助者是否愿意自己去改变,所以在咨询中如果求助者确实不愿意接受咨询,不愿意作出改变,咨询师也不能强制进行咨询,所以排除B。在初诊接待时,咨询师的主要工作是收集资料,查找求助者问题的原因,并不一定所有的求助者都是人际关系问题,所以排除C。
    【考察重点】建立咨询关系的技巧——积极关注【试题解析】所谓积极关注就是咨询师对求助者言语和行为的积极、光明、正性的方面予以关注,从而是求助者拥有积极的价值观,拥有改变自己的内在动力。该题的ABC都是求助者的积极面,D选项没有关注到求助者性格的积极方面。故答案为ABC。
    【考察重点】商定咨询方案【试题解析】商定咨询方案中,每次的咨询时间应该在60分钟左右,对某一具体求助者的咨询时间的安排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如创伤治疗可能90分钟,而家庭治疗可能90~120分钟。
    【考察重点】咨询中出现的阻抗【试题解析】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该求助者在刚开始的时候对咨询产生阻抗,后来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敞开心扉,可以看出虽然求助者对心理咨询有阻抗,但是这种阻抗并不是很强烈,是处于对心理咨询的不了解,并没有达到抵抗、拒绝的程度,也不是不相信心理咨询理论。所以答案选择A。

  • 第3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14岁,初中二年级学生。
    案例介绍:求助者是妈妈强迫来咨询的。经过与心理咨询师交流,开始敞开心扉,自诉最大的问题是与父亲的关系。父亲经常打他,几乎每天一次,后来每次打时求助者几乎没反应了。很憎恶父亲的做法,但又没有办法。求助者很怕与人交往,总怕会挨打。一次受同学欺负,求助者因怕处分没敢和那个同学动手。后来经常受同学的欺负,老师也管不了,有时还偏向那些打他的学生。恨自己太软弱。家庭和学校不良的环境对其学习产生了影响,上课听不懂,也不愿找同学帮助。不想上学,已一个多月没上学了。
    母亲反映:儿子在外不爱说话,与人交往有困难,学习成绩下降明显。担心出了问题,因此带他来就诊。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性格内向,从小胆小,说话声音很小,眼睛不敢看人,缺乏自信,但语言及逻辑思维正常。

    该求助者的性格可能是()。单选
    A:多疑敏感
    B:内向自卑
    C:正直豁达
    D:外向耿直

    答案:B
    解析:
    【考察重点】初步诊断的症状诊断【试题解析】症状表现可以分为心理和躯体上的症状。从给出的备选选项可以看出,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心理症状。心理学方面的症状一般从认知、思维、情绪情感、意志行为、动机兴趣等方面。本案例中描述的求助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行为上,“儿子在外不爱说话,与人交往有困难”表现出求助者社交困难,“说话声音很小,眼睛不敢看人”,“不想上学,已一个多月没上学了”表现出回避行为。本案例中求助者语言及逻辑思维正常,所以没有出现关系妄想,同时也没有出现强迫观念的表现。
    【考察重点】对心理问题产生心理学因素中的人格因素的把握【试题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心理问题产生的心理学因素中的人格因素。通过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求助者多疑敏感、正直豁达、外向耿直的性格特点在案例中反应的都不是很明显,而内向自卑在求助者母亲的叙述中可以表现出来,所以选择B。
    【考察重点】心理问题的病因诊断【试题解析】根据识别病因的相关内容,对于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病因探索应从三个方面来进行:1.生物学:年龄、性别、躯体疾病情况、精神障碍遗传情况;2.心理学:认知因素、人格因素;3.社会学:生活事件、生活环境、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系统、人际关系状况、社会文化因素、社会角色等。本题题干要求寻找重点病因,所谓重点病因就是引起求助者心理痛苦的主要因素和对于解决其心理问题有帮助的因素,可结合具体选项来分析。从题中选项我们可以看出,A选项的同学欺负属于社会学因素里的生活环境,B选项的缺乏自信属于心理学因素里的人格因素,而C选项中的情绪低落是产生心理原因的情绪反应,是结果,所以排除。D选项用词不当,故排除。
    【考察重点】初步诊断的症状学诊断结果【试题解析】该求助者的情绪泛化,主要表现在害怕与人交往、总怕会挨打。害怕的情绪泛化到其他刺激。还有就是社会功能受损,主要表现在与人交往困难、学习成绩下降、已经一个月没有上学了。所以初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故答案选择C。
    【考察重点】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试题解析】该求助者属于严重心理问题,求助者害怕与人交往,总怕会挨打,已经出现泛化。还有就是社会功能受损,主要表现在与人交往困难,学习成绩下降,已经一个月没有上学了二
    【考察重点】严重心理问题与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鉴别【试题解析】该求助者语言及逻辑思维正常,所以自制力完整。虽然该求助者是被动前来咨询,但是经过和咨询师交流,开始敞开心扉,所以求助行为表现为主动性。故本题答案为AB。
    【考察重点】咨询师在初诊接待时的注意事项【试题解析】在初诊接待中,求助者可能会因为出现阻抗而拒绝帮助,我们可以尝试是否能够解除求助者的阻抗来帮助求助者敞开心扉,正如本案例的求助者,所以排除D。但是,咨询是完全自愿的助人,咨询成功与否也在于求助者是否愿意自己去改变,所以在咨询中如果求助者确实不愿意接受咨询,不愿意作出改变,咨询师也不能强制进行咨询,所以排除B。在初诊接待时,咨询师的主要工作是收集资料,查找求助者问题的原因,并不一定所有的求助者都是人际关系问题,所以排除C。
    【考察重点】建立咨询关系的技巧——积极关注【试题解析】所谓积极关注就是咨询师对求助者言语和行为的积极、光明、正性的方面予以关注,从而是求助者拥有积极的价值观,拥有改变自己的内在动力。该题的ABC都是求助者的积极面,D选项没有关注到求助者性格的积极方面。故答案为ABC。
    【考察重点】商定咨询方案【试题解析】商定咨询方案中,每次的咨询时间应该在60分钟左右,对某一具体求助者的咨询时间的安排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如创伤治疗可能90分钟,而家庭治疗可能90~120分钟。
    【考察重点】咨询中出现的阻抗【试题解析】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该求助者在刚开始的时候对咨询产生阻抗,后来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敞开心扉,可以看出虽然求助者对心理咨询有阻抗,但是这种阻抗并不是很强烈,是处于对心理咨询的不了解,并没有达到抵抗、拒绝的程度,也不是不相信心理咨询理论。所以答案选择A。

  • 第4题:


    (案例分析题,20分)


    小美是初中二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偏下,性格孤僻,平时在学校较少与班上同学说话,经常独来独往,放学后也不跟社区里的同龄人玩耍。小美的母亲是从外地农村嫁到城里的“外来媳”,与亲戚邻居交往少。因为身体不好,主要在家接一些手工活贴补家用。小美的父亲是一线操作工人,三班倒,工作十分辛苦,收入较低。父亲对小美比较严厉,父女之间交流很少。因为工作时间关系,父母之间很少沟通。家里有什么事,都是父亲说了算。小美一家也不参加任何社区活动。社会工作者在一次“外来媳”家庭走访中遇到了小美,决定对其开展个案服务。在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只收集了小美对自己的看法,就认定小美的问题来源于自信心不足。


    问题:


    1.在本案的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还应从小美家庭层面收集哪些资料?


    2.在本案的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还应从小美与环境的互动层面收集哪些资料?




    答案:
    解析:

    1.在本案的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还应从小美家庭层面收集以下资料:


    (1)小美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小美的家庭成员主要包括父亲、母亲和小美三人;


    (2)小美家庭的基本情况,如家庭收入较低、居住环境较差、母亲的身体不好等;


    (3)小美家庭成员的角色和互动情况,包括小美父母之间、小美与父母之间的角色互动情况;


    (4)小美的家庭规则,如遇到分歧或冲突时父亲说了算;


    (5)小美家庭成员间的沟通方式,如父母之间很少沟通,父女之间交流很少等;


    (6)小美的家庭关系,小美的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亲与小美之间关系不够亲密;


    (7)小美家庭的决策和分工方式,小美的父亲负责挣钱养家,母亲主要负责照顾家里,小美则以学习为主,家里的事都是父亲一个人说了算。


    2.在本案的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还应从小美与环境的互动层面收集以下资料:


    (1)小美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这些社会支持系统对小美的影响;


    (2)小美所生活的环境对小美需要的满足程度,包括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社区环境对小美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等需要的满足程度;


    (3)小美对周围的环境资源的主观认知情况;


    (4)小美的社会网络环境状况等。


  • 第5题:


    案例:


    小美是初二的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偏下,性格孤僻,在学校经常独来独往,放学后也不跟社区里的同龄人玩耍。小美的母亲是从外地农村嫁到城里的“外来媳”,与亲戚、邻居交往很少。因为身体不好,主要在家接一些手工活贴补家里。小美的父亲是一线操作工人,三班倒,工作十分辛苦,收入较低。父亲对小美比较严厉,父女之间交流很少。因为工作时间关系,父母之间很少沟通,家里有什么事,都是父亲说了算。小美一家也不参加任何社区活动,社会工作者在一次“外来媳”家庭走访中遇到了小美,决定对其开展个案服务。在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只收集了小美对自己问题的看法,就认定小美的问题源于自信心不足。


    问题:


    1.本案例的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还应从小美家庭层面收集哪些资料?


    2.在本案例的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还应从小美与环境的互动层面收集哪些资料?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1.在本案的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还应从小梅家庭层面收集以下资料:


    (1)小美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小美的家庭成员主要包括父亲、母亲和小美三人。


    (2)小美家庭的基本情况,如家庭收入较低、居住环境较差、母亲的身体不好等。


    (3)小美家庭成员的角色和互动情况,包括小美父母之间、小美与父母之间的角色互动情况。


    (4)小美的家庭规则,如遇到分歧或冲突时父亲说了算。


    (5)小美家庭成员间的沟通方式,如父母之间很少沟通,父女之间交流很少等。


    (6)小美的家庭关系,小美的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亲与小美之间关系不够亲密。


    (7)小美家庭的决策和分工方式,小美的父亲负责挣钱养家,母亲主要负责照顾家里,小美则以学习为主,家里的事都是父亲一个人说了算。


    2.


    在本案的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还应从小美与环境的互动层面收集以下资料:


    (1)小美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这些社会支持系统对小美的影响。


    (2)小美所生活的环境对小美需要的满足程度,包括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社区环境对小美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等需要的满足程度。


    (3)小美对周围的环境资源的主观认知情况。


    (4)小美的社会网络环境状况等。


    【提示】


    此题考点是预估阶段的资料收集,提出的问题有具体的范围限定,考生可以在限定的范围做答,但也有自主发挥的空间,考生可以参考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助人经验尽可能的全面列出关于服务对象家庭及个人与环境互动方面的信息。



  • 第6题:

    小美是小学六年级学生,患有多动症,学校老师对小美日渐失去耐心并心生厌烦,患有焦虑症的母亲也经常与小美吵架。一次母亲情绪失控,将小美打伤,小美被送往医院诊治。针对小美的问题,医务社工与小美一家、医生、心理治疗师、老师以及学校社工商量并制订服务计划。上述服务中,医务社工采取的策略是()

    • A、资源分配
    • B、支持鼓励
    • C、综合辅导
    • D、个案管理

    正确答案:D

  • 第7题:

    小美是初中二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偏下,性格孤僻,平时在学校较少与班上同学说话,经常独来独往,放学后也不跟社区里的同龄人玩耍。小美的母亲是从外地农村嫁到城里的“外来媳”,与亲戚邻居交往少。因为身体不好,主要在家接_些手工活贴补家用。小美的父亲是一线操作工人,三班倒,工作十分辛苦,收入较低。父亲对小美比较严厉,父女之间交流很少。因为工作时间关系,父母之间很少沟通。家里有什么事,都是父亲说了算。小美一家也不参加任何社区活动。社会工作者在一次“外来媳”家庭走访中遇到了小美,决定对其开展个案服务。在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只收集了小美对自己的看法,就认定小美的问题来源于自信心不足。 问题: 1.在本案的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还应从小美家庭层面收集哪些资料? 2.在本案的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还应从小美与环境的互动层面收集哪些资料?


    正确答案: 1.在本案的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还应从小美家庭层面收集以下资料:(1)小美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小美的家庭成员主要包括父亲、母亲和小美三人;(2)小美家庭的基本情况,如家庭收入较低、居住环境较差、母亲的身体不好等;(3)小美家庭成员的角色和互动情况,包括小美父母之间、小美与父母之间的角色互动情况;(4)小美的家庭规则,如遇到分歧或冲突时父亲说了算;(5)小美家庭成员间的沟通方式,如父母之间很少沟通,父女之间交流很少等;(6)小美的家庭关系,小美的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亲与小美之间关系不够亲密;(7)小美家庭的决策和分工方式,小美的父亲负责挣钱养家,母亲主要负责照顾家里,小美则以学习为主,家里的事都是父亲一个人说了算。
    2.在本案的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还应从小美与环境的互动层面收集以下资料:(1)小美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这些社会支持系统对小美的影响;(2)小美所生活的环境对小美需要的满足程度,包括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社区环境对小美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等需要的满足程度;(3)小美对周围的环境资源的主观认知情况;(4)小美的社会网络环境状况等。

  • 第8题:

    初中生小建父母离异后与父亲一起生活,父亲因经商需要经常出差,无暇照顾和管教小建。孤僻的小建经常放学后与同学流连网吧,有时甚至旷课。为帮助小建,社会工作者拜访了小建所在社区的居委会,安排小建的父亲出差时到社区小饭桌吃饭,并到社区活动中心参加活动。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是通过()来帮助服务对象的。

    • A、运用社区资源
    • B、联结学校和社区资源
    • C、开展外展服务
    • D、联结家庭、学校和社区资源

    正确答案:A

  • 第9题:

    问答题
    林丽同学的学习成绩在学校是很突出的,在我们班上也是拔尖的。

    正确答案:
    语病是:逻辑顺序颠倒,或逻辑顺序不清
    应改成:林丽同学的学习成绩在我们班上是很突出的,在全校也是拔尖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小美上初中后,经常与母亲吵架,在学校与同学常发生冲突,一次母亲情绪失控,将小美打伤,小美被送往医院诊治。针对小美的问题,医务社会工作者与小美一家、医生、心理治疗师、老师以及学校的社会工作者,商量并制订服务计划。在上述过程中,医务社会工作者采取的服务策略是(   )。
    A

    资源分配

    B

    整合治疗

    C

    综合辅导

    D

    个案管理


    正确答案: D
    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小美是初中二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偏下,性格孤僻,平时在学校较少与班上同学说话,经常独来独往,放学后也不跟社区里的同龄人玩耍。小美的母亲是从外地农村嫁到城里的"外来媳",与亲戚邻居交往少。因为身体不好,主要在家接一些手工活贴补家用。小美的父亲是一线操作工人,三班倒,工作十分辛苦,收入较低。父亲对小美比较严厉,父女之间交流很少。因为工作时间关系,父母之间很少沟通。家里有什么事,都是父亲说了算。小美一家也不参加任何社区活动。社会工作者在一次"外来媳"家庭走访中遇到了小美,决定对其开展个案服务。在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只收集了小美对自己的看法,就认定小美的问题来源于自信心不足。 【问题】1.在本案的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还应从小美家庭层面收集哪些资料?2.在本案的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还应从小美与环境的互动层面收集哪些资料?

    正确答案: 1.在本案的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还应从小美家庭层面收集以下资料:(1)小美家庭的基本情况,如家庭收入较低、居住环境较差、母亲的身体不好等;(2)小美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父亲、母亲和小美3人;(3)小美家庭成员的角色和互动情况,包括小美父母之间、小美与父母之间的互动情况;(4)小美的家庭规则;(5)小美家庭成员间的沟通情况,如父母之间很少沟通,父女之间交流很少等;(6)小美的家庭关系,小美的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亲与小美之间关系不够亲密;(7)小美家庭的决策和分工方式,小美的父亲负责挣钱养家,母亲主要负责照顾家里,小关则以学习为主,家里的事都是父亲一个人说了算。
    2.在本案的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还应从小美与环境的互动层面收集以下资料:(1)小美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这些社会支持系统对小美的影响;(2)小美所生活的环境对小美需要的满足程度,包括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社区环境对小美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等需要的满足程度;(3)小美对周围的环境资源的主观认知情况;(4)小美的社会网络环境状况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案例一  小美是初中二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偏下,性格孤僻,平时在学校较少与班上同学说话,经常独来独往,放学后也不跟社区里的同龄人玩耍。小美的母亲是从外地农村嫁到城里的“外来媳”,与亲戚、邻居交往少。因为身体不好,主要在家接一些手工活贴补家里,小美的父亲是一线操作工人,三班倒,工作十分辛苦,收入较低。父亲对小美比较严厉,父女之间交流很少。因为工作时间关系,父母之间很少沟通,家里有什么事,都是父亲说了算,小美一家也不参加任何社区活动。社会工作者在一次“外来媳”家庭走访中遇到了小美,决定对其开展个案服务。在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只收集了小美对自己问题的看法,就认定小美的问题源于自信心不足。[2013年真题]  【问题】  1.在本案例的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还应从小美家庭层面收集哪些资料?  2.在本案例的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还应从小美与环境的互动层面收集哪些资料?

    正确答案: 1.家庭是个人生活最重要的场所,是服务对象最密切的社会环境,在个人的生命和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本案的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只收集了小美对自己问题的看法,故社会工作者还应从小美家庭层面收集以下资料:
    (1)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收入状况、居住环境、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等。案例中,小美的家庭成员主要包括父亲、母亲和小美三人,家庭收入较低、居住环境较差、母亲的身体不好等。
    (2)家庭成员的角色和互动情况,包括夫妻、父母、兄弟姐妹、父母子女的角色。在父母角色上,小美的父母并没有达成一致共同负责对小美的教导和关爱,而是以父亲的权威教导为主,母亲的责任角色缺失。
    (3)家庭规则,包括如何解决分歧、冲突及家庭的权威关系。小美的家庭规则是以父亲为权威,遇到分歧或冲突时父亲说了算。
    (4)家庭成员的沟通方式,包括如何表达期望、需要、情感等。在小美的家庭中,父母之间很少沟通,父女之间交流很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家庭的开放交流,限制了家庭成员期望和情感的表达,不利于形成健康的家庭关系和氛围。
    (5)家庭关系,包括家庭内的次系统。小美的家庭关系比较疏离,父母与小美之间关系不够亲密,父母之间关系也不够亲密。
    (6)家庭的决策和分工方式。小美的父亲负责挣钱养家,母亲主要负责照顾家里,小美则以学习为主,家里的事都是父亲一个人说了算。
    2.社会支持系统对人们的社会功能及其发挥起着重要作用,是人们的重要社会环境。在本案的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还应从小美与环境的互动层面收集以下资料:
    (1)社会支持系统及其功能发挥。小美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这些社会支持系统对小美的影响十分重大,关系到小美能否正常社会化及能否正常发挥社会功能。
    (2)物理环境及对服务对象需要满足的程度。小美所生活的环境对小美需要的满足程度,包括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社区环境对小美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等需要的满足程度。
    (3)服务对象对环境资源的主观认知。小美如何看待社区、家庭及学校对自己的影响,能否意识到这些环境中存在的资源及资源能起到的作用。
    (4)服务对象的社会网络环境。小美的社会网络环境状况等。
    (5)社会的体制和组织环境等。对于中低阶层“外来媳”家庭社会文化的一贯偏向如何,国家对这类家庭的相关政策如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14岁,初中二年级学生。
    案例介绍:求助者是妈妈强迫来咨询的。经过与心理咨询师交流,开始敞开心扉,自诉最大的问题是与父亲的关系。父亲经常打他,几乎每天一次,后来每次打时求助者几乎没反应了。很憎恶父亲的做法,但又没有办法。求助者很怕与人交往,总怕会挨打。一次受同学欺负,求助者因怕处分没敢和那个同学动手。后来经常受同学的欺负,老师也管不了,有时还偏向那些打他的学生。恨自己太软弱。家庭和学校不良的环境对其学习产生了影响,上课听不懂,也不愿找同学帮助。不想上学,已一个多月没上学了。
    母亲反映:儿子在外不爱说话,与人交往有困难,学习成绩下降明显。担心出了问题,因此带他来就诊。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性格内向,从小胆小,说话声音很小,眼睛不敢看人,缺乏自信,但语言及逻辑思维正常。

    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可能原因包括()。多选
    A:同学欺负
    B:缺乏自信
    C:情绪低落
    D:父亲严厉

    答案:A,B
    解析:
    【考察重点】初步诊断的症状诊断【试题解析】症状表现可以分为心理和躯体上的症状。从给出的备选选项可以看出,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心理症状。心理学方面的症状一般从认知、思维、情绪情感、意志行为、动机兴趣等方面。本案例中描述的求助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行为上,“儿子在外不爱说话,与人交往有困难”表现出求助者社交困难,“说话声音很小,眼睛不敢看人”,“不想上学,已一个多月没上学了”表现出回避行为。本案例中求助者语言及逻辑思维正常,所以没有出现关系妄想,同时也没有出现强迫观念的表现。
    【考察重点】对心理问题产生心理学因素中的人格因素的把握【试题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心理问题产生的心理学因素中的人格因素。通过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求助者多疑敏感、正直豁达、外向耿直的性格特点在案例中反应的都不是很明显,而内向自卑在求助者母亲的叙述中可以表现出来,所以选择B。
    【考察重点】心理问题的病因诊断【试题解析】根据识别病因的相关内容,对于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病因探索应从三个方面来进行:1.生物学:年龄、性别、躯体疾病情况、精神障碍遗传情况;2.心理学:认知因素、人格因素;3.社会学:生活事件、生活环境、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系统、人际关系状况、社会文化因素、社会角色等。本题题干要求寻找重点病因,所谓重点病因就是引起求助者心理痛苦的主要因素和对于解决其心理问题有帮助的因素,可结合具体选项来分析。从题中选项我们可以看出,A选项的同学欺负属于社会学因素里的生活环境,B选项的缺乏自信属于心理学因素里的人格因素,而C选项中的情绪低落是产生心理原因的情绪反应,是结果,所以排除。D选项用词不当,故排除。
    【考察重点】初步诊断的症状学诊断结果【试题解析】该求助者的情绪泛化,主要表现在害怕与人交往、总怕会挨打。害怕的情绪泛化到其他刺激。还有就是社会功能受损,主要表现在与人交往困难、学习成绩下降、已经一个月没有上学了。所以初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故答案选择C。
    【考察重点】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试题解析】该求助者属于严重心理问题,求助者害怕与人交往,总怕会挨打,已经出现泛化。还有就是社会功能受损,主要表现在与人交往困难,学习成绩下降,已经一个月没有上学了二
    【考察重点】严重心理问题与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鉴别【试题解析】该求助者语言及逻辑思维正常,所以自制力完整。虽然该求助者是被动前来咨询,但是经过和咨询师交流,开始敞开心扉,所以求助行为表现为主动性。故本题答案为AB。
    【考察重点】咨询师在初诊接待时的注意事项【试题解析】在初诊接待中,求助者可能会因为出现阻抗而拒绝帮助,我们可以尝试是否能够解除求助者的阻抗来帮助求助者敞开心扉,正如本案例的求助者,所以排除D。但是,咨询是完全自愿的助人,咨询成功与否也在于求助者是否愿意自己去改变,所以在咨询中如果求助者确实不愿意接受咨询,不愿意作出改变,咨询师也不能强制进行咨询,所以排除B。在初诊接待时,咨询师的主要工作是收集资料,查找求助者问题的原因,并不一定所有的求助者都是人际关系问题,所以排除C。
    【考察重点】建立咨询关系的技巧——积极关注【试题解析】所谓积极关注就是咨询师对求助者言语和行为的积极、光明、正性的方面予以关注,从而是求助者拥有积极的价值观,拥有改变自己的内在动力。该题的ABC都是求助者的积极面,D选项没有关注到求助者性格的积极方面。故答案为ABC。
    【考察重点】商定咨询方案【试题解析】商定咨询方案中,每次的咨询时间应该在60分钟左右,对某一具体求助者的咨询时间的安排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如创伤治疗可能90分钟,而家庭治疗可能90~120分钟。
    【考察重点】咨询中出现的阻抗【试题解析】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该求助者在刚开始的时候对咨询产生阻抗,后来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敞开心扉,可以看出虽然求助者对心理咨询有阻抗,但是这种阻抗并不是很强烈,是处于对心理咨询的不了解,并没有达到抵抗、拒绝的程度,也不是不相信心理咨询理论。所以答案选择A。

  • 第14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14岁,初中二年级学生。
    案例介绍:求助者是妈妈强迫来咨询的。经过与心理咨询师交流,开始敞开心扉,自诉最大的问题是与父亲的关系。父亲经常打他,几乎每天一次,后来每次打时求助者几乎没反应了。很憎恶父亲的做法,但又没有办法。求助者很怕与人交往,总怕会挨打。一次受同学欺负,求助者因怕处分没敢和那个同学动手。后来经常受同学的欺负,老师也管不了,有时还偏向那些打他的学生。恨自己太软弱。家庭和学校不良的环境对其学习产生了影响,上课听不懂,也不愿找同学帮助。不想上学,已一个多月没上学了。
    母亲反映:儿子在外不爱说话,与人交往有困难,学习成绩下降明显。担心出了问题,因此带他来就诊。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性格内向,从小胆小,说话声音很小,眼睛不敢看人,缺乏自信,但语言及逻辑思维正常。

    在本案例中,恰当的单次咨询时间为()。单选
    A:1小时左右
    B:根据求助者的意愿
    C:2小时左右
    D:根据咨询师的习惯

    答案:A
    解析:
    【考察重点】初步诊断的症状诊断【试题解析】症状表现可以分为心理和躯体上的症状。从给出的备选选项可以看出,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心理症状。心理学方面的症状一般从认知、思维、情绪情感、意志行为、动机兴趣等方面。本案例中描述的求助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行为上,“儿子在外不爱说话,与人交往有困难”表现出求助者社交困难,“说话声音很小,眼睛不敢看人”,“不想上学,已一个多月没上学了”表现出回避行为。本案例中求助者语言及逻辑思维正常,所以没有出现关系妄想,同时也没有出现强迫观念的表现。
    【考察重点】对心理问题产生心理学因素中的人格因素的把握【试题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心理问题产生的心理学因素中的人格因素。通过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求助者多疑敏感、正直豁达、外向耿直的性格特点在案例中反应的都不是很明显,而内向自卑在求助者母亲的叙述中可以表现出来,所以选择B。
    【考察重点】心理问题的病因诊断【试题解析】根据识别病因的相关内容,对于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病因探索应从三个方面来进行:1.生物学:年龄、性别、躯体疾病情况、精神障碍遗传情况;2.心理学:认知因素、人格因素;3.社会学:生活事件、生活环境、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系统、人际关系状况、社会文化因素、社会角色等。本题题干要求寻找重点病因,所谓重点病因就是引起求助者心理痛苦的主要因素和对于解决其心理问题有帮助的因素,可结合具体选项来分析。从题中选项我们可以看出,A选项的同学欺负属于社会学因素里的生活环境,B选项的缺乏自信属于心理学因素里的人格因素,而C选项中的情绪低落是产生心理原因的情绪反应,是结果,所以排除。D选项用词不当,故排除。
    【考察重点】初步诊断的症状学诊断结果【试题解析】该求助者的情绪泛化,主要表现在害怕与人交往、总怕会挨打。害怕的情绪泛化到其他刺激。还有就是社会功能受损,主要表现在与人交往困难、学习成绩下降、已经一个月没有上学了。所以初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故答案选择C。
    【考察重点】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试题解析】该求助者属于严重心理问题,求助者害怕与人交往,总怕会挨打,已经出现泛化。还有就是社会功能受损,主要表现在与人交往困难,学习成绩下降,已经一个月没有上学了二
    【考察重点】严重心理问题与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鉴别【试题解析】该求助者语言及逻辑思维正常,所以自制力完整。虽然该求助者是被动前来咨询,但是经过和咨询师交流,开始敞开心扉,所以求助行为表现为主动性。故本题答案为AB。
    【考察重点】咨询师在初诊接待时的注意事项【试题解析】在初诊接待中,求助者可能会因为出现阻抗而拒绝帮助,我们可以尝试是否能够解除求助者的阻抗来帮助求助者敞开心扉,正如本案例的求助者,所以排除D。但是,咨询是完全自愿的助人,咨询成功与否也在于求助者是否愿意自己去改变,所以在咨询中如果求助者确实不愿意接受咨询,不愿意作出改变,咨询师也不能强制进行咨询,所以排除B。在初诊接待时,咨询师的主要工作是收集资料,查找求助者问题的原因,并不一定所有的求助者都是人际关系问题,所以排除C。
    【考察重点】建立咨询关系的技巧——积极关注【试题解析】所谓积极关注就是咨询师对求助者言语和行为的积极、光明、正性的方面予以关注,从而是求助者拥有积极的价值观,拥有改变自己的内在动力。该题的ABC都是求助者的积极面,D选项没有关注到求助者性格的积极方面。故答案为ABC。
    【考察重点】商定咨询方案【试题解析】商定咨询方案中,每次的咨询时间应该在60分钟左右,对某一具体求助者的咨询时间的安排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如创伤治疗可能90分钟,而家庭治疗可能90~120分钟。
    【考察重点】咨询中出现的阻抗【试题解析】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该求助者在刚开始的时候对咨询产生阻抗,后来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敞开心扉,可以看出虽然求助者对心理咨询有阻抗,但是这种阻抗并不是很强烈,是处于对心理咨询的不了解,并没有达到抵抗、拒绝的程度,也不是不相信心理咨询理论。所以答案选择A。

  • 第15题:

    案例:
    小美是初二的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偏下,性格孤僻,在学校经常独来独往,放学后也不跟社区里的同龄人玩耍。小美的母亲是从外地农村嫁到城里的 “外来媳”,与亲戚、邻居交往少,因为身体不好,主要在家接一些手工活贴补家里。小美的父亲是一线操作工人,三班倒,工作十分辛苦,收入较低。父亲对小美比较严厉,父女之间交流很少。因为工作时问关系,父母之间很少沟通,家里有什么事,都是父亲说了算。小美一家也不参加任何社区活动,社会工作者在一次“外来媳”家庭走访中遇到了小美,决定对其开展个案服务。在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只收集了小美对自己问题的看法,就认定小美的问题源于自信心不足。
    问题:
    1.在本案例的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应从小美家庭层面收集哪些资料?
    2.在本案例的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还应从小美与环境的互动层面收集哪些资料?


    答案:
    解析:
    1.在本案的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应从小美家庭层面收集以下资料: (1)小美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小美的家庭成员主要包括父亲、母亲和小美三人。
    (2)小美家庭的基本情况,如家庭收入较低、居住环境较差、母亲的身体不好等。
    (3)小美家庭成员的角色和互动情况。
    (4)小美的家庭规则,如遇到分歧或冲突时父亲说了算。
    (5)小美家庭成员间的沟通方式,如父母之间很少沟通、父女之间交流很少等。
    (6)小美的家庭关系,小美的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亲与小美之间关系不够亲密。
    (7)小美家庭的决策和分工方式,小美的父亲负责挣钱养家,母亲主要负责照顾家里,小美则以学习为主,家里的事都是父亲一个人说了算。
    2.在本案的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还应从小美与环境的互动层面收集以下资料:
    (1)小美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这些社会支持系统对小美的影响。
    (2)小美所生活的环境对小美需要的满足程度,包括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社区环境对小美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等需要的满足程度。
    (3)小美对周围的环境资源的主观认知情况。
    (4)小美的社会网络环境状况等。

  • 第16题:

    小美是初中二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偏下,性格孤僻,平时在学校较少与班上同学说话,经常独来独往,放学后也不跟社区里的同龄人玩耍。小美的母亲是从外地农村嫁到城里的“外来媳”,与亲戚、邻居交往少。因为身体不好,主要在家接一些手工活贴补家里,小美的父亲是一线操作工人,三班倒,工作十分辛苦,收入较低。父亲对小美比较严厉,父女之间交流很少。因为工作时间关系,父母之间很少沟通,家里有什么事,都是父亲说了算,小美一家也不参加任何社区活动。社会工作者在一次“外来媳”家庭走访中遇到了小美,决定对其开展个案服务。在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只收集了小美对自己问题的看法,就认定小美的问题源于自信心不足。
    【问题】
    1.在本案例的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还应从小美家庭层面收集哪些资料?
    2.在本案例的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还应从小美与环境的互动层面收集哪些资料?


    答案:
    解析:
    1.家庭是个人生活最重要的场所,是服务对象最密切的社会环境,在个人的生命和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本案的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只收集了小美对自己问题的看法,故社会工作者还应从小美家庭层面收集以下资料:
    (1)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收入状况、居住环境、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等。案例中,小美的家庭成员主要包括父亲、母亲和小美三人,家庭收入较低、居住环境较差、母亲的身体不好等。
    (2)家庭成员的角色和互动情况,包括夫妻、父母、兄弟姐妹、父母子女的角色。在父母角色上,小美的父母并没有达成一致共同负责对小美的教导和关爱,而是以父亲的权威教导为主,母亲的责任角色缺失。
    (3)家庭规则,包括如何解决分歧、冲突及家庭的权威关系。小美的家庭规则是以父亲为权威,遇到分歧或冲突时父亲说了算。
    (4)家庭成员的沟通方式,包括如何表达期望、需要、情感等。在小美的家庭中,父母之间很少沟通,父女之间交流很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家庭的开放交流,限制了家庭成员期望和情感的表达,不利于形成健康的家庭关系和氛围。
    (5)家庭关系,包括家庭内的次系统。小美的家庭关系比较疏离,父母与小美之间关系不够亲密,父母之间关系也不够亲密。
    (6)家庭的决策和分工方式。小美的父亲负责挣钱养家,母亲主要负责照顾家里,小美则以学习为主,家里的事都是父亲一个人说了算。
    2.社会支持系统对人们的社会功能及其发挥起着重要作用,是人们的重要社会环境。在本案的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还应从小美与环境的互动层面收集以下资料:
    (1)社会支持系统及其功能发挥。小美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这些社会支持系统对小美的影响十分重大,关系到小美能否正常社会化及能否正常发挥社会功能。
    (2)物理环境及对服务对象需要满足的程度。小美所生活的环境对小美需要的满足程度,包括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社区环境对小美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等需要的满足程度。
    (3)服务对象对环境资源的主观认知。小美如何看待社区、家庭及学校对自己的影响,能否意识到这些环境中存在的资源及资源能起到的作用。
    (4)服务对象的社会网络环境。小美的社会网络环境状况等。
    (5)社会的体制和组织环境等。对于中低阶层“外来媳”家庭社会文化的一贯偏向如何,国家对这类家庭的相关政策如何。

  • 第17题:

    莉莉是一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有很重的家乡口音,怕被同学笑话,平时在学校很少大声说话,与别人很少有眼神接触,总是一味地顺从别人,往往忽略自己真正的需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莉莉属于(  )。

    A.“好斗型”性格
    B.“被动型”性格
    C.“决断关心型”性格
    D.“抗压型”性格

    答案:B
    解析:

  • 第18题:

    小雨在一所重点中学上初二,小学时她的成绩很好,上了初中性格就变得内向,平时不爱跟班上的同学说话。中学新增了物理、化学,小雨对这两门课掌握不好,每次考试分数都很低,在物理和化学课上也经常被老师批评,同学也都耻笑她。然而跟她要好的朋友小芳却一直是名列前茅,母亲常常拿她和自己比较,有时候甚至会打骂小雨。一次,小雨物理考试没及格,回家母亲又是一阵打骂,小雨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跟母亲大吵了一架,第二天小雨就再也不去上学了。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一个星期,母亲只好带着小雨求助学校社会工作者小王。 结合学校社会工作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案例中小雨厌学的原因。


    正确答案: 厌学症是学生消极对待学习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模式,其表现为对学习的认识存在偏见,情绪表现消极,行为上远离学习活动,属于学业困境的一项表现、小雨厌学情绪产生的原因有:
    (1)自身原因。常见的原因:一是存在生理缺陷和心理障碍;二是学习的心理动力不足,缺乏学习动机,自我认知悲观消极,情绪不稳定等;三是学习能力低,学习方法错误和学习习惯不良;四是偏科或者学习基础差。对小雨来说,偏科、学习方法不当等是主要原因。
    (2)学校因素。包括:一是有的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二是教师的教学态度因素;三是学生之间恶性的竞争氛围,同学关系紧张有可能使学生无心学业,甚至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小雨受到物理、化学老师的批评,更不利于学习,同学耻笑会造成同学关系紧张,加剧小雨厌学情绪。
    (3)家庭因素。家庭的学习环境和父母的管教方式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家庭环境不和谐,或者家人经常发生矛盾,学生回家后无法安心学习,在学校时也会牵挂分心如果父母管教过于严厉,要求苛刻,或者过分溺爱纵容,都会造成学生适应困难,难以安心于学业。母亲对小雨学习要求较高,教育方法又伴有严厉惩罚,加剧了小雨的学习不良情绪。
    (4)社区因素。社区的环境和学生的社交关系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巨大。如果学生生活在一个缺少学习气氛的社区环境中,其心境容易被浮躁、功利、短视的价值观念影响,造成学生不愿勤奋读书、回避学习生活、厌倦校园氛围,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业状况、学校表现等方面的不良发展。
    学生遭遇学业困境往往是多因素交错影响的结果。因此,学校社会工作者对学业困境学生展开工作时,不仅要了解学生本身的情况,还要和老师、家长以及社区人员进行积极沟通和接触。必须通过多方面的调查和了解,寻找困扰学生学业的最深层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 第19题:

    班上有一个性格孤僻的学生,你怎么办?


    正确答案: 保持耐心。
    第一,对这类学生,教师首先应该在感情上关心和信任他们,多接近他们,善于走进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愿意说出心里话。
    第二,教师要多给他们创造与别人交往,在集体中发言的机会。鼓励他们合群,使他们体会到集体的温暖,从而克服忧郁、多疑、多愁善感的消极心理。不要在公共场合批评他们,避免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出现意外后果。
    第三,相信通过努力,会帮助这个学生有所进步。

  • 第20题:

    小美是初二的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偏下,性格孤僻,在学校经常独来独往,放学后也 不跟社区里的同龄人玩耍。小美的母亲是从外地农村嫁到城里的“外来媳”,与亲戚、邻居交往少,因为身体不好,主要在家接一些手工活贴补家里。小美的父亲是一线操作工人,三班倒,工作十分辛苦,收入较低。父亲对小美比较严厉,父女之间交流很少。因为工作时间关系,父母之间很少沟通,家里有什么事,都是父亲说了算。小美一家也不参加任何社区活动,社会工作者在次“外来媳”家庭走访中遇到了小美,决定对其开展个案服务。在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只收集了小美对自己问题的看法,就认定小美的问题源于自信心不足。在本案例的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还应从小美与环境的互动层面收集哪些资料?


    正确答案: 在本案的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还应从小美与环境的互动层面收集以下资料:
    (1)小美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这些社会支持系统对小美的影响。
    (2)小美所生活的环境对小美需要的满足程度,包括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社区环境
    对小美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等需要的满足程度。
    (3)小美对周围的环境资源的主观认知情况。
    (4)小美的社会网络环境状况等。

  • 第21题:

    问答题
    小美是初二的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偏下,性格孤僻,在学校经常独来独往,放学后也不跟社区里的同龄人玩耍。小美的母亲是从外地农村嫁到城里的"外来媳",与亲戚、邻居交往很少。因为身体不好,主要在家接一些手工活贴补家里。小美的父亲是一线操作工人,三班倒,工作十分辛苦,收入较低。父亲对小美比较严厉,父女之间交流很少。因为工作时间关系,父母之间很少沟通,家里有什么事,都是父亲说了算。小美一家也不参加任何社区活动,社会工作者在一次"外来媳"家庭走访中遇到了小美,决定对其开展个案服务。在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只收集了小美对自己问题的看法,就认定小美的问题源于自信心不足。 问题: 1.本案例的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还应从小美家庭层面收集哪些资料? 2.在本案例的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还应从小美与环境的互动层面收集哪些资料?

    正确答案: 1.在本案的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还应从小梅家庭层面收集以下资料:(1)小美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小美的家庭成员主要包括父亲、母亲和小美三人。(2)小美家庭的基本情况,如家庭收入较低、居住环境较差、母亲的身体不好等。(3)小美家庭成员的角色和互动情况,包括小美父母之间、小美与父母之间的角色互动情况。(4)小美的家庭规则,如遇到分歧或冲突时父亲说了算。(5)小美家庭成员间的沟通方式,如父母之间很少沟通,父女之间交流很少等。(6)小美的家庭关系,小美的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亲与小美之间关系不够亲密。(7)小美家庭的决策和分工方式,小美的父亲负责挣钱养家,母亲主要负责照顾家里,小美则以学习为主,家里的事都是父亲一个人说了算。
    2.在本案的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还应从小美与环境的互动层面收集以下资料:(1)小美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这些社会支持系统对小美的影响。(2)小美所生活的环境对小美需要的满足程度,包括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社区环境对小美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等需要的满足程度。(3)小美对周围的环境资源的主观认知情况。(4)小美的社会网络环境状况等。
    【提示】此题考点是预估阶段的资料收集,提出的问题有具体的范围限定,考生可以在限定的范围做答,但也有自主发挥的空间,考生可以参考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助人经验尽可能的全面列出关于服务对象家庭及个人与环境互动方面的信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小美是初二的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偏下,性格孤僻,在学校经常独来独往,放学后也 不跟社区里的同龄人玩耍。小美的母亲是从外地农村嫁到城里的“外来媳”,与亲戚、邻居交往少,因为身体不好,主要在家接一些手工活贴补家里。小美的父亲是一线操作工人,三班倒,工作十分辛苦,收入较低。父亲对小美比较严厉,父女之间交流很少。因为工作时间关系,父母之间很少沟通,家里有什么事,都是父亲说了算。小美一家也不参加任何社区活动,社会工作者在次“外来媳”家庭走访中遇到了小美,决定对其开展个案服务。在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只收集了小美对自己问题的看法,就认定小美的问题源于自信心不足。在本案例的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应从小美家庭层面收集哪些资料?

    正确答案: 在本案的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应从小美家庭层面收集以下资料:
    (1)小美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小美的家庭成员主要包括父亲、母亲和小美三人。
    (2)小美家庭的基本情况,如家庭收入较低、居住环境较差、母亲的身体不好等。
    (3)小美家庭成员的角色和互动情况。
    (4)小美的家庭规则,如遇到分歧或冲突时父亲说了算。
    (5)小美家庭成员间的沟通方式,如父母之间很少沟通、父女之间交流很少等。
    (6)小美的家庭关系,小美的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亲与小美之间关系不够亲密。
    (7)小美家庭的决策和分工方式,小美的父亲负责挣钱养家,母亲主要负责照顾家里,小美则以学习为主,家里的事都是父亲一个人说了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小丽随着父母工作的变更,转学到S市,但是由于有很重的家乡口音,怕被同学笑话,平时在学校很少大声说话,与别人更是很少有眼神接触,总是一味的顺从别人。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小丽属于(  )。
    A

    “好斗型”性格

    B

    “被动型”性格

    C

    “决断关心型”性格

    D

    “抗压型”性格


    正确答案: A
    解析:
    “被动型”性格的特征是:与别人很少有眼神接触,说话声量弱小,迟疑、自责、退缩,期望别人明白自己在想什么。人际关系:虽然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但往往忽略自己真正的需要。

  • 第24题:

    问答题
    小美是初二的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偏下,性格孤僻,在学校经常独来独往,放学后也不跟社区里的同龄人玩耍。小美的母亲是从外地农村嫁到城里的“外来媳”,与亲戚、邻居交往少,因为身体不好,主要在家接一些手工活贴补家里。小美的父亲是一线操作工人,三班倒,工作十分辛苦,收入较低。父亲对小美比较严厉,父女之间交流很少。因为工作时间关系,父母之间很少沟通,家里有什么事,都是父亲说了算。小美一家也不参加任何社区活动,社会工作者在一次“外来媳”家庭走访中遇到了小美,决定对其开展个案服务。在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只收集了小美对自己问题的看法,就认定小美的问题源于自信心不足。 问题:1.在本案例的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应从小美家庭层面收集哪些资料?2.在本案例的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还应从小美与环境的互动层面收集哪些资料?

    正确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