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
皇权专制
第1题: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第2题:
A.有强烈的认同感
B.有基本的认同感
C.没有强烈的认同感
D.没有认同感
第3题:
学者马西亚专门关注青少年自我认同的问题,依据“()”和“()”维度对青少年的自我认同进行分类。
第4题:
文化认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一个民族富有凝聚力的保障。
第5题:
一般来说祭奠组织和家族组织中,()和血缘认同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第6题:
美国学者西蒙认为构成权力的基础有()。
第7题:
传统社会崩溃以后,中国要建设民主国家,需要的条件是()。
第8题:
有学者认为:西周国家更像一个家族的扩大,贵族们通过对家族的认同形成对周朝国家的认同。这种认同的基础是()
第9题:
对
错
第10题:
对
错
第11题:
认同扩散
认同获得
过早自认
认同延缓
第12题:
亲缘认同
婚姻认同
祖先认同
地缘认同
第13题: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的核心价值观。
A、大家认同B、全社会共同认同C、大多数人认同
第14题:
传统社会崩溃以后,中国要建设民主国家,需要的条件是()。
A.社会精英对民主的认同
B.全体社员成员对民主的认同
C.国家的统一
D.以上都是
第15题:
当政治认同难以实现或出现危机时,有稳固的文化认同,便可以消解政治认同危机带来的国家认同危机的程度。
第16题:
股民的财产取决于()
第17题:
“认同”在《辞海》的解释是“承认同一”,如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阶级认同等,因此它既是一个心理问题,也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 材料一:“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孰为中国人?汉人种(族)是也!” ——革命派报纸:《警钟日报》1904年7月14日 材料二:辛亥革命之后,种族认同因内在的局限被剥离出去,政治上的主权在民的共和观念成为新的认同基础,并最终上升到法理的高度……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国成为中华民族(指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的政治认同符号。 ——许小青《辛亥革命与近代民族国家认同》 材料三:迄今为止的欧洲一体化历史表明,欧洲似乎已经“在政治传统、法律传统、文化遗产和象征主义等方面的历史中,有希望找到把欧洲作为一个共同体而与世界其他地区区分开采的整体经历和集体记忆,找到为欧洲各民族提供了共同参照的东西。” ——朗东尼·史密斯《国家认同与欧洲统一观念》 材料四:全世界无产者(指“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共产党宣言》 材料一与材料二在民族国家的认同上有何差异?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第18题:
学者马西亚依据“探索”和“确定”维度对青少年的自我认同进行分类,组合成自以下哪几种我认同状态:()。
第19题:
国家认同的核心内容是()。
第20题:
对
错
第21题: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
皇权专制
第22题:
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国家状况
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社会认同状况
社会认同状况和股民认同状况
社会认同状况和国家状况
第23题:
信仰的权威
认同的权威
制裁的权威
合法的权威
第24题:
经济认同
政治认同
文化认同
信仰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