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②
①③
②④
③④
第1题:
下列关于地域文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第2题:
历史表明,经济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往往会对经济结构产生“洗牌效应”,为一些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安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实现崛起的支柱产业之一,着力培育软实力。2008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寒风劲吹”,安徽文化产业却凭借“厚积薄发”的底气,抢抓机遇,逆势而上,成为江淮大地加速崛起的新引擎。结合材料分析安徽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现实经济意义。
第3题:
安徽省地域文化明显清晰,主要有三大块:徽州文化、淮河文化和皖江文化。徽州文化影响较大,目前成果较多;淮河文化历史比较悠久,地域广阔;皖江文化与前两者比较,细心挖掘,有后来居上的趋势。导致文化产生差异的因素有()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 ②各地的历史传统不同 ③自然环境差异 ④共同的社会实践
第4题:
皖江文化圈
第5题:
安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中,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在安徽大地上形成了三个各具特点的区域文化,即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安徽文化。
第6题:
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第7题: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安徽加强城市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保持城市历史记忆,大力发展地域特色鲜明、彰显徽风皖韵的美丽城镇。彰显“徽风皖韵”,有利于() 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延续深厚历史文脉 ②保护区域特色文化,展现文化的多样性 ③增强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④承袭乡土文化,保持民风民俗原汁原味
第8题:
区域的自然资源、人口素质
区域的劳动力状况
产业结构及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社会文化资源
第9题:
塞上文化明珠
文化之乡
文化名城
西夏文化之源
第10题:
淮河文化
“徽州”文化
皖江文化
皖西文化
第11题:
第12题:
地域文化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是人类活动创造的产物
地域文化是某一地域永远稳定的产物
地域文化是区域内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13题:
创新立意法的运用要求导游人员不仅对景点景观非常熟悉,而且要富有丰富的想象力和()。
第14题:
秦淮河流域哺育出南京最早的文明。大约相当于中原商、周时代,秦淮河流域出现了青铜文化──湖熟文化,与太湖流域的吴越文化核心区发生交往,而融入了长江下游的吴越文化圈。这体现了() 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 ②受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③不同的区域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及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④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第15题: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自晋唐以来,南渐的中原文化和闽越文化相融衍生,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出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闽都文化等区域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异彩纷呈。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
第16题:
安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中,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在安徽大地上形成了三个各具特点的区域文化,即()、()、(),它们共同构成了安徽文化。
第17题:
安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中,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在安徽大地上形成了三个各具特点的区域文化,即()、皖江文化、徽州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安徽文化。
第18题:
影响城市发展的区域条件有()。
第19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表明,经济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往往会对经济结构产生“洗牌效应”,为一些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安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实现崛起的支柱产业之一,着力培育软实力。2008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寒风劲吹”,安徽文化产业却凭借“厚积薄发”的底气,抢抓机遇,逆势而上,成为江淮大地加速崛起的新引擎。 请你结合《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就怎样推动安徽文化创新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20题:
①②③
①②④
①③④
①②③④
第21题:
第22题:
江淮文化
淮河文化
皖江文化
新安文化
江南文化
第23题:
第24题:
文化能与时间精神相契合
文化支配人们的实践活动
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
文化决定人们的价值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