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出口部位感染是指导管出口部位2cm内的红斑、硬结和(或)触痛;或导管出口部位的渗出物培养出微生物,可伴有其他感染征象和症状,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导管病原菌定植是指导管头部、皮下部分或导管接头处定量或半定量培养,确认有微生物生长>15菌落形成单位(cfu)
隧道感染是指导管出口部位,沿导管隧道的触痛、红斑和(或)大于2cm的硬结,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皮下囊感染是指完全植入血管内装置皮下囊内有感染性积液;常有表面皮肤组织触痛、红斑和(或)硬结;自发的破裂或引流,或表面皮肤的坏死。可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导管相关血行感染是指留置血管内装置的患者出现菌血症,经外周静脉抽取血液培养至少一次结果阳性,同时伴有感染的临床表现
第1题:
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体温>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就是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第2题:
为预防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应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
第3题:
以下有关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临床处理,不合适的是()
第4题:
有关痤疮错误的描述是()。
第5题:
关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血培养标本采集,下列哪项错误的是()
第6题:
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患者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排出,这是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临床表现之一。
第7题:
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
第8题:
保留导管时,至少采集两套血培养标本
不保留导管时,只要送导管尖端进行培养即可
保留导管时,至少一套血培养标本经外周静脉采集,另外一套从导管内或经输液港隔膜采集
血培养标本应在采集后2小时内送检
血培养标本若不能及时送检,应室温保存
第9题:
严格执行留置血管内导管的适应症,只有在必须时才能使用,并尽早拔除。
有留置血管内导管的操作指南、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与授权。
定期作病原学检查,在符合“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诊断标准时,应在4小时内获得抗菌药治疗,72小时无效重复病原学检查。
以上都是。
第10题:
症状特异性强,最常见的表现为脓毒症
病人可出现静脉炎或迁徙性脓肿
一旦发生应立即拔除血管内导管
置管时应优先选择股静脉
导管选择时应首选隧道型导管
第11题:
导管留置的时间
穿刺部位(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
导管腔数(3>2>1)
导管的种类(塑料>金属)
放置方法(经皮穿刺置管>切开置管)
第12题:
在进行导管相关操作时,必须严格无菌操作
正确的手部消毒是减少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有效措施
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
无需常规使用抗生素涂层导管
全身抗生素的使用对预防导管相关血行感染无益处
第13题:
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措施护理、血培养?
第14题:
下列关于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描述正确的是()
第15题:
以下有关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错误的是()
第16题: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措施不包括()。
第17题:
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拔除导管48小时内患者出现的()部位感染、或隧道感染、或()感染等临床表现的感染。
第18题:
如何加强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
第19题:
关于血管内导管,叙述正确的是()。
第20题:
若患者不存在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症状和体征,无须对所有拔出的导管进行常规性病原学检查
不推荐对导管尖端进行定性的肉汤培养
对于长期留置的血管内导管,如果穿刺点和导管头半定量培养菌落计数均小于15cfu/plate,考虑血管内导管不是血流感染的感染源
怀疑存在导管相关感染,穿刺点处有渗液或分泌物,可不使用拭子取样送检病原学培养,应行血培养
怀疑存在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给予抗感染药物前应抽取双份血进行培养,一份通过血管内导管取,一份通过外周静脉取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
中心静脉导管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不合并低血压或脏器功能衰竭时,可选择保留导管或原位使用导丝更换导管
怀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导致的发热,同时合并严重疾病状态时应当立即拔除导管
怀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导致的发热,同时合并穿刺部位的脓肿时应当立即拔除导管
根据临床症状怀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暂无病原学证据,患者仅发热,不合并低血压或脏器功能衰竭时,可以选择保留导管或原位使用导丝更换导管
怀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时,无论拔出导管与否,均应留取两份血液样本进行定量或半定量培养(一份来自导管内、一份来自外周静脉血),以便提高确诊率
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