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简述重症药疹的类型及其临床特点。

题目
问答题
简述重症药疹的类型及其临床特点。

相似考题
更多“简述重症药疹的类型及其临床特点。”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虱病的临床类型及其特点。


    正确答案:(1)头虱:主要发生于儿童,偶有成人受累;头虱寄生于头部,在毛根之间的头皮上可见成虫,发干上常能看到针头大小的白色虱卵,少数患者眉毛、睫毛上也可发现;皮损为丘疹、瘀点,自觉头皮瘙痒,久病者头发干燥、无光泽。(2)体虱:体虱寄生于人体的贴身内衣上,尤其裤裆、衣缝、被褥缝及皱褶处;皮损为红斑、丘疹或风团,中央有一小出血点,自觉瘙痒。(3)阴虱:寄生于阴毛,偶见于腋毛或眉毛;皮损为表皮剥蚀、抓痕、血痂或毛囊炎,部分患者外阴散在分布直径0.5cm左右的青蓝色瘀斑,内裤上常可见到污褐色血迹,瘙痒剧烈。

  • 第2题:

    问答题
    简述重症药疹的临床表现。

    正确答案: (一)重型多型性渗出性红斑
    临床表现:常具多形性损害为特点,可有水肿性斑疹、丘疹、疱疹及大疱,出现虹膜样损害为典型表现皮疹好发于四肢远端较重者可累及面颈及躯干部,常对称分布。重者常有大疱并有重度眼、口腔及外生殖器累及,常伴发热等全身症状。
    (二)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临床表现:本型药疹的特点为:①起病急,皮疹多于1~4天累及全身。②皮疹开始为弥漫性鲜红或紫红色斑片,迅即出现松弛性大疱,Nikolsky征阳性,重者几乎全身表皮似腐肉外观,擦之即破。③眼、口腔、鼻及外生殖器等粘膜常受累(90%)。④均伴发热,常在39~40℃,肝、肾、心、脑、胃肠等脏器常有不同程度损害。⑤如无并发症,病程4周左右。⑥预后较差,如未及时抢救,多于10~14天左右死亡。
    (三)剥脱性皮炎/红皮病
    临床表现:本型药疹的临床表现为: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部分浸润明显肿胀、大量脱屑,伴有高热、淋巴结增大、肝肾功能受损、低蛋白血症、心肺功能异常等系统表现。
    其特点为:①潜伏期长,常在1个月以上。②病程长,至少在1个月以上,有因并发症超过21个月的。③预后严重预后严重。④病程中常伴高热、淋巴结肿大及内脏损害(以肝炎为最多)。常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及非典型性淋巴细胞出现。⑤在高敏状态下即而发生药物的交叉过敏或多价过敏现象,病程有一定的自限性,停止使用致敏药物后病情常好转。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3题:

    问答题
    简述头癣的临床类型及其特点。

    正确答案: (1)黄癣:典型皮损为黄豆大小淡黄色痂皮,周边翘起,中央紧附着头皮形如碟状(黄癣痂),除去痂皮其下为潮红糜烂面,可融合成大片;病发干燥无光泽,变脆易折断,毛囊破坏,形成永久性秃发和遗留萎缩性瘢痕。
    (2)白癣:皮损为圆形或椭圆形灰白色鳞屑斑;病发于高出头皮2~4mm处折断,残根部包绕灰白色套状鳞屑(菌鞘);不破坏毛囊,故不形成永久性脱发和瘢痕;一般无炎症反应,至青春期可自愈。
    (3)黑点癣:皮损为鳞屑性灰白色斑;病发刚出头皮即折断,毛囊口处断发呈黑点状;属发内型感染,愈后留有局灶性脱发和点状瘢痕。
    (4)脓癣:是亲动物性皮肤癣菌引发的头皮强烈感染性变态反应。皮损为隆起的炎性肿块,质地软,表面有蜂窝状排脓小孔,可挤出脓液;破坏毛囊,愈后常引起永久性脱发和瘢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4题:

    简述头癣的临床类型及其特点。


    正确答案:(1)黄癣:典型皮损为黄豆大小淡黄色痂皮,周边翘起,中央紧附着头皮形如碟状(黄癣痂),除去痂皮其下为潮红糜烂面,可融合成大片;病发干燥无光泽,变脆易折断,毛囊破坏,形成永久性秃发和遗留萎缩性瘢痕。(2)白癣:皮损为圆形或椭圆形灰白色鳞屑斑;病发于高出头皮2~4mm处折断,残根部包绕灰白色套状鳞屑(菌鞘);不破坏毛囊,故不形成永久性脱发和瘢痕;一般无炎症反应,至青春期可自愈。(3)黑点癣:皮损为鳞屑性灰白色斑;病发刚出头皮即折断,毛囊口处断发呈黑点状;属发内型感染,愈后留有局灶性脱发和点状瘢痕。(4)脓癣:是亲动物性皮肤癣菌引发的头皮强烈感染性变态反应。皮损为隆起的炎性肿块,质地软,表面有蜂窝状排脓小孔,可挤出脓液;破坏毛囊,愈后常引起永久性脱发和瘢痕。

  • 第5题:

    问答题
    简述重症药疹的临床特点。

    正确答案: (1)重症多型红斑型:初表现为黄豆至蚕豆大小的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红斑,边缘色淡,中心色较深有水疱,皮损多分布于四肢远端;进一发展可于口、眼、外阴等处粘膜或全身泛发大疱、糜烂,疼痛剧烈,伴有高热、肝、肾受累等表现,病情凶险。
    (2)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常有粘膜和内脏损害。皮损初为麻疹样、猩红热样或多形红斑样,但很快出现松弛性大疱,相互融合,直至破裂、糜烂形成大面积的表皮坏死,尼氏征阳性,病情严重者可因内脏损害、电解质紊乱、感染等而死亡。
    (3)剥脱性皮炎型: 首次用药其潜伏期长达 1 月以上,起初皮损表现为湿疹样或麻疹样,其后迅速发展成大片或全身皮肤呈现潮红、肿胀,约 2周后出现大片脱屑。常有内脏损害,若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问答题
    简述恶性黑素瘤的临床类型及其特点。

    正确答案: (1)肢端雀斑痣样黑素瘤:主要发生于掌跖、甲及甲周区;皮损表现为色素不均匀、边界不规则的斑片,若位于甲母质,甲板及甲床可呈纵行带状色素条纹;进展快,常在短期内增大,发生溃疡和转移,存活率仅11%~15%。(2)恶性雀斑痣样黑素瘤:多累及老年人的曝光部位,常由原存的恶性雀斑样痣发展而来;皮损为淡褐色或褐色不均匀的色素性斑片,伴有暗褐色或黑色小斑点,边缘不规则,逐渐向周围扩大;生长慢、转移晚,最初仅局限于局部淋巴结转移。(3)结节性黑素瘤:好发于头颈及躯干部、足底、外阴、下肢等处;皮损初起为蓝黑或暗褐色隆起性结节,沿水平和垂直方向迅速增大成乳头瘤状、蕈样,可形成溃疡。(4)浅表扩散性黑素瘤:由原位表浅黑素瘤发展而来,好发于躯干和四肢;皮损比恶性雀斑样痣小,直径很少超过2.5cm,呈不规则斑片,部分呈弓形,棕黄色、褐色或黑色,亦可呈淡红色、蓝色和灰色;皮损出现丘疹、结节、硬化、溃疡则提示预后不良。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