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学生权益
提高思想觉悟和教学水平
尊重学生人格
教育教学
第1题:
第2题: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
韩愈《师说》——老师是传授真理,讲授学业,解除迷惑的。没有听到真理,未能对学业精熟,对学生的迷惑不能解除,则不是真正的老师。
略
第3题:
教育家()曾说:“演讲如能使聋子看得懂,则演讲之技精矣。”
第4题:
明清之际思想家、教育家黄宗羲早就指出:“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这说明教师具有()的义务。
第5题: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教育家黄宗羲指出:"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这说明教师具有()。
第6题:
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道“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 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②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 ③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 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见天道
第7题:
明清之际,指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思想家是()。
第8题:
孔子
夸美纽斯
蔡元培
陶行知
第9题:
第10题:
保护学生权益
提高思想觉悟和教学水平
尊重学生人格
教育教学
第11题:
保护学生权益
提高思想觉悟和教学水平
尊重学生人格
教育教学
第12题:
第13题:
第14题:
材料1 南宋哲学家叶适:“夫欲折衷天下之义理,必尽考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谬。”“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方者为良医,尽观而后自为之,故无泥古之失,而有合道之功。” 材料2 在知行观上,王阳明认为:“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觉,便是冥行,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知。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说个行。”“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试评析两组材料中反映的知行观。
第15题:
明清之际某思想家提出:“君子之为学也,……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救之。”“孔子之删述六经,即伊尹、太公救民于水火之心,……故曰:‘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材料反映了该思想家()
第16题:
明清之际,思想家、教育家黄宗羲早就指出:“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陶行知则更明确地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这些都说明教师具有()的义务。
第17题:
明清之际思想家、教育家黄宗羲曾指出:"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陶行知则更明确地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这些都说明教师具有()的义务。
第18题:
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是知也”的“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第19题:
第20题:
顾炎武
黄宗羲
王夫之
顾宪成
第21题:
保护学生权益
提高思想觉悟和教学水平
尊重学生人格
教育教学
第22题:
保护学生权益
提高思想觉悟和教学水平
尊重学生人格
教育教学
第23题:
遵纪守法
提高思想觉悟和教学水平
尊重学生人格
保护学生权益
第24题:
保护学生权益
提高思想觉悟和教学水平
尊重学生人格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