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制取不准确
技工制作过程中基托变形
患者牙槽嵴发生变化
患者使用不当
覆盖基牙在非功能状态时与义齿基托接触太紧
第1题:
某患者,全口义齿戴用8年,出现义齿固位差,咀嚼不利,求治。最可能的原因是A、垂直距离过高
B、确定颌位关系时下颌前伸
C、牙槽嵴吸收
D、人工牙排列不当
E、关节功能紊乱
最佳的诊疗计划A、重新制作全口义齿
B、旧义齿重衬
C、采用自凝塑料加高咬合
D、调
E、调磨基托边缘
若重新制作全口义齿,诊疗过程中下列哪项处理措施不恰当A、采用戴旧义齿时的垂直距离
B、可利用旧义齿做个别托盘
C、应告知患者,重新修复的效果与戴用原义齿有差异
D、取模时充分伸展印模边缘
E、可在模型上用刮除石膏的方法形成后堤区
初戴全口义齿时,出现左右翘动,分析原因不可能是A、装盒过程中开盒过早致基托变形
B、印模不准确
C、上颌硬区、下颌舌骨嵴和舌隆突区相应义齿基托面未作缓冲
D、磨光面形态不合适
E、模型损坏
缓冲基托组织面后,义齿戴入后翘动消失,这时检查的内容不包括A、检查颌位关系
B、检查有无个别牙早接触
C、检查有无低
D、检查有无疼痛
E、义齿戴入、取下是否困难
第2题:
除下列哪项原因外,均可造成患者初戴全口义齿感觉恶心
A.前牙早接触导致义齿后缘轻微翘动
B.上总义齿后缘与口腔黏膜不密合
C.上总义齿后缘基托过厚
D.下总义齿远中舌侧基托太厚
E.义齿固位差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第7题:
第8题:
某年轻患者,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后3周,主诉义齿压痛。检查:46、45、34、35缺失,余留牙正常,义齿基托覆盖区域黏膜红肿、压痕,局部义齿47、44、36均为双臂卡环,义齿贴合,固位尚可。患者出现黏膜压痛的原因是()
第9题:
男,50岁。下颌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后初戴3天,摘戴义齿时疼痛明显,咀嚼食物有痛感,口内检查:活动义齿修复,基牙稳固,义齿固位性及稳定性好,咬合接触良好,右下颌舌骨嵴隆突处黏膜有溃疡点。造成摘戴义齿疼痛的原因是()
第10题:
男性,56岁,上颌牙列缺失,下颌剩余右侧45,和左侧234。其中右侧4松动Ⅱ度,近中倾斜并向对颌伸长,牙槽骨吸收至根中1/3;右侧5松动Ⅰ度;左侧2、3为残根。叩(-),X线片示剩余根长10~15mm,未行RCT,根尖区无阴影;左侧4松Ⅱ度,近中倾斜,向对颌伸长,牙槽骨吸收至根中1/3。如下颌采用覆盖义齿修复,义齿戴入后,在非功能状态时义齿基托与黏膜贴合,义齿行使功能时出现翘动,可能的原因是().
第11题:
咬合压力过大
卡环固位过紧
基托进入软组织倒凹内
基托与黏膜贴合过紧
摘戴义齿用力过大
第12题:
模型制取不准确
技工制作过程中基托变形
患者牙槽嵴发生变化
患者使用不当
覆盖基牙在非功能状态时与义齿基托接触太紧
第13题:
患者,戴全口义齿后出现恶心的原因不可能是
A、上颌后缘基托伸展过度
B、义齿后缘与基托不贴合
C、厌食症
D、前伸障碍
E、义齿后缘基托太厚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第17题:
第18题:
第19题:
第20题:
一位年轻患者,义齿修复后3周,主诉义齿压痛。查:缺失,余留牙正常,义齿覆盖粘膜红肿、压痕。局部义齿均为双臂卡环,义齿贴合,固位尚可。该患者出现粘膜压痛的原因是()
第21题:
全口义齿完成后进行初戴,义齿就位后检查发现义齿有左右翘动义齿戴入后左右翘动的原因().
第22题:
基托翘动
义齿下沉
咬合高
基托过小
基托不密合
第23题:
咬合压力过大
卡环固位过紧
基托进入软组织倒凹内
基托与黏膜贴合过紧
摘戴义齿用力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