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欣赏活动作为一种接受感动以至接受教育的方式或过程,应该说不是在简单地接受作品的内容。对于欣赏者自己来说,当他受形象所感动的同时,要给形象作无形的“补充”以至“改造”。这种精神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毫无限制的,但它是可能的和必要的。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欣赏活动不是简单地接受作品的内容
B.欣赏作品的时候应该加入欣赏者自己的精神活动
C.艺术作品可以通过欣赏者的精神活动得到完善
D.艺术作品的真正完成是在欣赏者对其进行“补充”和“改造”之后
第2题:
A、引导儿童学习欣赏感兴趣的绘画、工艺、雕塑、建筑等艺术作品,培养他们初步发现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的美的能力。
B、引导儿童了解作品简单的背景知识,进一步感受和理解作品的形象和主题意义,知道美术作品如何反映现实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
C、引导儿童积极主动参与美术欣赏活动,学习用语言、动作、表情等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联想。
第3题:
欣赏活动是对艺术家所创造出来的形象的一种再创造。同时也是对艺术家在作品中所已经评价的生活的一个再评价。只有经过再评价,欣赏者才能对艺术作品所反映人的生活、所蕴含的社会意义作出自己的结论,从中受到教育。艺术家的主观评价是结合他自己的思想感情对客观生活所作的评价,而欣赏者的再评价则是结合欣赏者的思想感情对作家所反映的生活加以重新认识的结果。对艺术形象来说,这种评价是直接的,可是对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来说,这种评价是间接的。
“间接”的意思是( )。
A.通过评价文艺形象来评价作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实际
B.通过评价作品所反映的实际生活来评价社会现实
C.通过作品所反映的实际生活认识欣赏者不够熟悉的社会生活
D.通过艺术形象发掘作品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欣赏活动,作为一种受教育的方式或过程,应该说不是简单地接受作品的内容。对于欣赏者自己来说,当他受形象所感动的同时,要给形象作无形的“补充”以至“()”。
第7题:
艺术欣赏的()来自对艺术家所()的发现和欣赏者对艺术形象的再创造。
第8题:
欣赏艺术作品的视角主要包括()。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文学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感官,不能由欣赏者的感官直接接受
文学形象只有通过批评家的分析才能被深刻理解
文学形象由于语言的概括性而造成的形象的多义性和模糊性
文学形象必须借助想象才能建立和感知
第13题:
A、引导儿童参加美术欣赏活动,体验美术欣赏活动的快乐,培养他们集中注意力欣赏的习惯。
B、引导儿童欣赏具有鲜明色彩和简单造型的物品和美术作品,使他们能对这类形象感兴趣。
C、引导儿童欣赏同伴的美术作品。
第14题:
A、鼓励幼儿用简短的话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B、引导幼儿对美术作品进行简单的形式分析。
C、引导儿童初步欣赏并感受作品中形象的造型美、色彩的变化与统一美、构图的对称与均衡美
第15题:
欣赏活动作为一种接受感动以至接受教育的方式或过程,应谚说不是在简单地接受作品的内容。对于欣赏者自己来说,当他受形象所感动的同时,要绐形象作无形的“补充”以至 “改造”。这种精神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毫无限制的,仨它是可能的和必要的。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第16题:
第17题:
对于具有较多形象或情节描写性的打击乐作品来说,较适合的导入方法是()
A总谱创编导入法
B音乐欣赏导入法
C故事导入法
D韵律活动导入法
第18题:
艺术欣赏者接受作品的内容,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的活动,“景愈藏,境界愈大;景愈露,境界愈小”的画论,其所以合理,因为有欣赏者的()在起作用。
第19题:
下列关于文学形象间接性的正确表述是()
第20题:
欣赏活动不是简单地接受作品的内容,对于欣赏者来说,当他受到形象所感动的同时,要给形象作无形的“补充”以至“()”。
第21题:
总谱创编导入法
音乐欣赏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
韵律活动导入法
第22题:
第23题:
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