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根据以上材料, 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请运用生活经验和初中化学知识,分析铁生锈的条件以及铁制品的保护方法。 (2)在讲解"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一课时,如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设计教学。

题目
问答题
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根据以上材料, 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请运用生活经验和初中化学知识,分析铁生锈的条件以及铁制品的保护方法。 (2)在讲解"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一课时,如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设计教学。

相似考题
更多“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相关问题
  • 第1题: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修订遵循下列哪项原则?(  )

    A.照搬发达国家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B.重点关注学生化学知识的学习
    C.倡导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
    D.以中考化学试题为依据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解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修订应坚持突出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基础性和启蒙性,倡导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密切结合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和领悟化学学科的价值。故本题选C。

  • 第2题:

    简述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解。


    答案:
    解析:
    (1)有利于凸显地理学科的价值。地理学科具有科学的、文化的、生活的诸多价值。突出“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感觉“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对地理学习建立一种需求感与内驱力。
    (2)有利于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最大的动因。五彩缤纷的生活景观,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现象与问题,会引起他们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3)有利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联系生活现象学习地理,有利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由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因此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地理,学生容易接受,便于理解。
    (4)有利于增强生活能力。鉴于学生缺乏生活技能的倾向,地理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有关地理技能的操练,有效地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

  • 第3题: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论之一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例简述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义。


    答案:
    解析: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实例:电冰箱、电热水壶、电饭煲等家庭用电器,来学习额定功率、实际功率、电能等。

  • 第4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 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应当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论述数学教学中如何理解和处理这一关系


    答案:
    解析:
    教学活动应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恰当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导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 第5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 ),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A、过程和结果
    B、过程和方法
    C、情感和态度
    D、内容和进度

    答案:A
    解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中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 第6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联系的基本途径。


    答案:
    解析:
    【答案】数学;外部世界。

  • 第7题:

    下列哪一项不是《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倡的美术课程基本理念?()

    • A、面向全体学生
    • B、激发学生兴趣
    • C、关注文化和生活
    • D、学习技能

    正确答案:D

  • 第8题: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四个部分。据此回答下面问题。《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是()。

    • A、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 B、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
    • C、初中学生的必修课程
    • D、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方面

    正确答案:A

  • 第9题:

    单选题
    下列哪一项不是《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倡的美术课程基本理念?()
    A

    面向全体学生

    B

    激发学生兴趣

    C

    关注文化和生活

    D

    学习技能


    正确答案: D
    解析: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美术课程基本理念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关注文化和生活、注重创新精神。

  • 第10题:

    问答题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论之一。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例简述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义。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问题: (1)请列举初中化学3个最基础的化学实验。 (2)通过“粗盐提纯”实验,简要说明过滤应注意的问题。 (3)除了过滤之外,请列举初中化学3个最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

    正确答案: (1)
    ①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②氧气的实验室制取;
    ③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④燃烧的条件;
    ⑤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⑦酸、碱的化学性质;
    ⑧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与某些化学性质。(只需答出三个即可)
    (2)过滤应该注意的问题:
    ①滤纸紧贴漏斗内壁(用水润湿滤纸);
    ②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③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烧杯紧靠玻璃棒。
    (3)
    ①药品的取用;
    ②加热;
    ③溶液的配制;
    ④酸碱指示剂的使用;
    ⑤pH试纸的使用;
    ⑥常见物质的检验和常见气体的制备等。(只需答出三个即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应该体现(),这是由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特点决定的。
    A

    实用性

    B

    理论性

    C

    基础性

    D

    探究性


    正确答案: B
    解析: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体现启蒙性、基础性。故选C。

  • 第13题:

    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问题:
    (1)请以初中化学教学内容“燃烧和灭火”为例,说明化学教学中如何落实上述要求。
    (2)落实上述要求有何教学价值


    答案:
    解析:
    (1)题干主要描述的是联系生活实际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联系生活实际在化学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方式呈现,以“燃烧与灭火”为例,可有如下几种常见方式: ①以生活实例为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探究
    知识的情境化不仅是知识走向生活化的前提与途径.而且是学生在与知识的对话中享有自由的根本保证。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可以筛选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素材,寻找新的视角的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以“燃烧与灭火”为例,在讲述燃烧条件时,可以让同学们回忆厨房里,有时锅烧得太热,结果油着火了,做饭的人会当机立断地盖上锅盖.请同学们想一下这么做的原因。
    ②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化学的终极目标是服务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应用后反馈问题的总结,挖掘学生的探究潜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如在“燃烧和灭火”一节中,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都很简单,重在知识的应用。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生活中不同物质着火的图片”.让学生根据燃烧的条件解释生活中不同物质着火时应如何进行灭火.
    ③化学实验生活化.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
    通过化学实验可以让学生将动手、动脑有机结合并获得全面发展。实验可以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知识.而且可以形成严谨的学习态度。还能够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如在讲解灭火原理时,可以选用蜡烛这一常见生活物品,进行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实验.让学生对实验有更直观的认识。
    (2)联系生活实际对于化学学习有显著的作用,具体教学价值可以体现在以下几点:
    ①激发学习兴趣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是化学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把生活中亲身经历的生活经验与化学教学相联系,将生活中对未知事物的求知兴趣融于教学。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促进知识迁移
    化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能帮助学生从真实、可感知的情境中获得知识,体现了知识产生的内部要素及外部环境.利于学生多角度挖掘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促进对认知路径的自主建构,从而实现对知识意义的理解和内化.确保知识向真实情境迁移。
    ③提升综合素养
    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巩固学习内容,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化学教学的生活化.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有效地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为一体,真正将身心投入到化学学习中去。并最终形成科学素养所需要的学科知识能力和认识能力。

  • 第14题: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请结合“探究浮力的大小”这一教学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解析: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探究浮力大小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去学习了解浮力的大小是基本的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的第一步:要想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先可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去猜想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科学探究的第二步:根据以上的猜想我们得到,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与固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固体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或固体浸没在液体的深度有关。那么教师就可以采用控制变量法(控制其他量不变,只改变要研究的单一量的方法)来设计实验去研究相关量的影响情况。
    科学探究的第三步:根据实验的结果来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大小,跟它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通过探究浮力大小的一系列实验,我们可以看出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是课标中的教学目标,也是教师教会学生明白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的教学方式。

  • 第15题:

    数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到的课程核心之一,学生的数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解析:
    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 第16题:

    《义务教育课程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培养学生的“数感”。简述数感的含义及建立数感有哪些意义?


    答案:
    解析: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 第17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应当处理好“面向全 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论述数学教学中如何理解和处理这一关系。


    答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课程标准中教学建议的内容。

  • 第18题: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教师的教学建议有()。 ①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②强调联系生活实际 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④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②④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

    • A、培养学生自读能力
    • B、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
    • C、理解课文
    • D、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正确答案:D

  • 第20题:

    问答题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试回答《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初中学生的实验技能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正确答案: (1)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进行安全操作;
    (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4)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5)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
    (6)初步学习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7)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根据以上材料, 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请运用生活经验和初中化学知识,分析铁生锈的条件以及铁制品的保护方法。 (2)在讲解"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一课时,如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设计教学。

    正确答案: (1)
    ①铁生锈的条件为:铁与氧气和水接触。
    ②铁制品的保护方法有:加保护膜,如刷油漆、涂油、电镀等;加入其他金属改变其组成,如调整铁的含碳量等。
    (2)
    ①引导学生从一些熟悉的现象中发现问题,通过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并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
    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设计学生活动,使学生通过对采集资料的处理和对实验探究活动的观察和分析,获得新知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
    A

    培养学生自读能力

    B

    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

    C

    理解课文

    D

    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正确答案: D
    解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到: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 第23题:

    问答题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化学教材的编写应突出这一特点。既可从实际问题中引出化学学习的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展开学习,还可以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景。化学教材中的先行组织者可以通过哪些具体的形式呈现?它们具有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化学教材中先行组织者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学习前的引导性材料,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提示,也可以设置一段有关的生活背景材料、一张化学反应现象的插图、一道具有启发意义的化学问题或一个生动的化学实验等。这些形式多样的先行组织者具有一些基本的特点:具体生动,引人人胜,富有召唤力:展示将要学习的内容;能将有关的方法或思路迁移到新的情境中,降低新学内容的难度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教师的教学建议有()。 ①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②强调联系生活实际 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④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④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