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甲是某省工商局会计,因其母生病急需用钱,遂利用职务之便,挪用人民币2000元。半年后,被单位查出。对于甲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的行为构成犯罪,因为甲挪用公款的行为长达半年之久,超过3个月未还B 甲的行为构成犯罪,因为根据刑法规定,国家工作人员挪用公款数额较大的,都构成犯罪C 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甲挪用公款2000元,既没有进行犯罪活动,也没有进行营利活动,虽然其挪用公款时间超过3个月,但因挪用公款数额不算较大,尚未构成犯罪D 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甲并无占有公款之意,只是临时借用而已

题目
单选题
甲是某省工商局会计,因其母生病急需用钱,遂利用职务之便,挪用人民币2000元。半年后,被单位查出。对于甲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行为构成犯罪,因为甲挪用公款的行为长达半年之久,超过3个月未还

B

甲的行为构成犯罪,因为根据刑法规定,国家工作人员挪用公款数额较大的,都构成犯罪

C

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甲挪用公款2000元,既没有进行犯罪活动,也没有进行营利活动,虽然其挪用公款时间超过3个月,但因挪用公款数额不算较大,尚未构成犯罪

D

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甲并无占有公款之意,只是临时借用而已


相似考题
更多“甲是某省工商局会计,因其母生病急需用钱,遂利用职务之便,挪用人民币2000元。半年后,被单位查出。对于甲的行为,下列说法”相关问题
  • 第1题:

    甲因农业生产而急需用钱,但又求借无门。某乙趁机表示愿借给甲3000元,但半年后须加倍偿还,否则以甲的两头耕牛代偿。甲表示同意。甲、乙之间的行为( )。

    A.因乙欺诈而可撤销

    B.因乙欺诈而无效

    C.因乙乘人之危而无效

    D.因乙乘人之危而可撤销


    正确答案:D
    D。解析:《合同法》第54条: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 第2题:

    甲因外出将一幅古画委托乙保管,乙因急需用钱,遂以甲的名义将该画以市价卖与不知情的丙,并交画付款完毕。甲得知后,找到丙,要求返还古画,遭拒绝。对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乙的行为构成表见代理
    B.乙的行为构成滥用代理权的行为
    C.丙应将古画返还给甲
    D.乙的行为构成狭义上的无权代理

    答案:A
    解析:
    表见代理,是指行为人没有代理权,但使相对人有理由相信其有代理权,法律规定被代理人应负授权责任的无权代理。表见代理发生和有权代理相同的法律后果。本题中丙属于善意第三人,不可能知道乙属于无权代理人,属于表见代理,丙无需向甲返还古画。

  • 第3题:

    甲某是某市工商局局长,因为急于酬集一笔巨额购房款,遂对乙某、丙某谎称能为其开办公司提供方便,乙某、丙某等人立即表示“心意",送上财物价值30万余元。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甲某的行为构成受贿罪
    • B、甲某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 C、甲某的行为构成滥用职权罪
    • D、甲某没有利用职务之便,所以不构成犯罪

    正确答案:B

  • 第4题:

    单选题
    甲因资金紧张,决定将自己的一套房屋卖掉,遂对乙说:“我急需用钱,没有办法,这个房屋价值200万元,现在150万元卖给你吧!”乙欣然同意,但事后甲反悔。关于该买卖合同的效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013年真题]
    A

    乙的行为构成乘人之危,甲有权主张撤销该合同

    B

    甲的行为构成重大误解,甲有权主张撤销该合同

    C

    甲、乙之间的合同合法有效,甲无权主张撤销该合同

    D

    甲、乙之间的合同显失公平,甲有权主张撤销该合同


    正确答案: B
    解析:
    欺诈、胁迫、乘人之危、重大误解、显示公平成立的合同属于可撤销可变更的合同。
    A项,乘人之危有三大构成要件:①一方趁对方处于危难之际;②逼迫对方做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③严重损害对方利益。本案没有这三种情节,乙的行为并不构成乘人之危。
    B项,重大误解的构成要件有三:①表意人对合同内容发生重大误解(例如:对合同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均构成重大误解);②因为误解,致使表意人表示出来的意思与其内心真意不一致;③表意人因误解遭受较大损失。本案甲的行为并不构成重大误解。
    D项,一方当事人利用自己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的,可以认定为显失公平。显失公平仅仅适用于双务合同。保证、赠与、抵押等单务合同不适用显失公平。显失公平的要件有三:①合同对双方当事人明显不公平;②一方获得的利益超过了法律所允许的限度;③受害一方通常是在缺乏经验或紧迫的情况下非自愿地实施民事行为。本案并没有显失公平。

  • 第5题:

    单选题
    甲的儿子患重病住院,急需用钱又借贷元门,乙乘机表示愿意借给甲10000元,但1年后须加倍偿还,否则以甲的房子代偿,甲表示同意。依据合同法规定,甲、乙之间的借款合同()。
    A

    因显失公平而可撤销

    B

    因显失公平而无效

    C

    因乘人之危而无效

    D

    因乘人之危而可撤销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单选题
    甲因资金紧张,决定将自己的一套房屋卖掉,遂对乙说:“我急需用钱,没有办法,这个房屋价值200万元,现在150万元卖给你吧!”乙欣然同意,但事后甲反悔。关于该买卖合同的效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乙的行为构成乘人之危,甲有权主张撤销该合同

    B

    甲的行为构成重大误解,甲有权主张撤销该合同

    C

    甲、乙之间的合同合法有效,甲无权主张撤销该合同

    D

    甲、乙之间的合同显失公平,甲有权主张撤销该合同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甲因农业生产而急需用钱,但又求借无门.某乙趁机表示愿借给甲3000元,但半年后须加倍偿还,否则以甲的两头耕牛代偿.甲表示同意.甲乙之间的行为【】

    A.因乙欺诈而可撤销

    B.因乙欺诈而无效

    C.因乙可先向丙要求返还电视机,后可向乙追偿

    D.乙可向丙要求返还电视机


    正确答案:D

  • 第8题:

    下列行为中,可以引起继承权丧失的有( )。

    A.甲为争夺遗产,而杀害了同是继承人的乙
    B.甲因过失而杀害了被继承人乙
    C.甲因与其父亲生活观念不同,常常发生争吵
    D.甲因其母常年卧床花费巨额医药费,遂将其母遗弃
    E.甲伪造了父母的遗嘱,后被鉴定机构发现

    答案:A,D
    解析:
    本题考核继承权的丧失。继承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丧失继承权:(一)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二)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的;(三)遗弃被继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四)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甲系过失杀害被继承人乙,不会导致继承权丧失。所以选项B错误。甲与其父亲的争吵不会导致甲的继承权丧失。所以选项C错误。甲虽然实施了伪造遗嘱的行为,但是未造成严重的后果,不会导致继承权丧失。所以选项E错误。

  • 第9题:

    左某是某银行营业部职员,因为结婚急需钱用,利用职务之便,挪用银行人民币2000元。l年以后,左某的问题被银行查出。左某行为的性质是()

    • A、贪污罪
    • B、挪用公款罪
    • C、挪用资金罪
    • D、一般违纪行为,不构成犯罪

    正确答案:D

  • 第10题:

    单选题
    甲是某省工商局会计,因其母生病急需用钱,遂利用职务之便,挪用人民币2000元。半年后,被单位查出。对于甲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行为构成犯罪,因为甲挪用公款的行为长达半年之久,超过3个月未还

    B

    甲的行为构成犯罪,因为根据刑法规定,国家工作人员挪用公款数额较大的,都构成犯罪

    C

    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甲挪用公款2000元,既没有进行犯罪活动,也没有进行营利活动,虽然其挪用公款时间超过3个月,但因挪用公款数额不算较大,尚未构成犯罪

    D

    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甲并无占有公款之意,只是临时借用而已


    正确答案: D
    解析:
    《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即用于非法活动、营利活动以外的其他合法事项的情形,构成挪用公款罪的,必须同时具备挪用数额较大、挪用时间(从挪用之日至案发之日)超过3个月未还这两个条件。“数额较大”是以1万元至3万元为起点。甲只挪用了2000元,不构成数额较大,不认为是犯罪。因此C项正确。

  • 第11题:

    单选题
    某甲的儿子患重病住院,急需用钱,某乙乘机表示愿意借给甲2000元,但半年后须加倍偿还,否则以甲的房子代偿,甲表示同意。根据合同法规定,甲、乙之间的借款合同:
    A

    因显失公平而无效

    B

    因显失公平而可撤销

    C

    因乘人之危而无效

    D

    因乘人之危而可撤销


    正确答案: B
    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甲因农业生产而急需用钱,但又求借无门。某乙趁机表示愿借给甲3000元,但半年后须加倍偿还,否则以甲的两头耕牛代偿。甲表示同意。甲乙之间的行为(  )。
    A

    因乙欺诈而可撤销

    B

    因乙欺诈而无效

    C

    因乙乘人之危而无效

    D

    因乙乘人之危而可撤销


    正确答案: C
    解析:
    因处于危难境地引起的意思表示不真实。即因危难处境被他人不当利用,不得已做出的严重不利于自己的意思表示。利用他人危难以达到自己目的、牟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被称为乘人之危。《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