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邓小平是20世纪对中国历史命运有重大影响的伟大人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粉碎“四人帮”后,“两个凡是”的“左”的观念仍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致使拨乱反正不能进行,“左”的错误不能纠正,新的路线和政策无法提出,党和国家的工作处于停滞和徘徊状态。 面对如此严重局势,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领导和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 讨论,倡导思想解放,重新确立和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篇文章提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也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

题目
单选题
邓小平是20世纪对中国历史命运有重大影响的伟大人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粉碎“四人帮”后,“两个凡是”的“左”的观念仍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致使拨乱反正不能进行,“左”的错误不能纠正,新的路线和政策无法提出,党和国家的工作处于停滞和徘徊状态。 面对如此严重局势,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领导和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 讨论,倡导思想解放,重新确立和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篇文章提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也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靠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 在1992年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针对一段时期以来,党内和国内不少人在改革开放问题上迈不开步子,不敢闯,以及理论界对改革开放性质的争论,指出:“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而这一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此,三个“有利于”成为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在邓小平的伦理思想中,政府行政的有效性和优越性从来不是抽象的,行政道德价值也不是存在于思辨的道德论证中,他认为检验政府行为的道德价值,只能看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多的()。
A

理论

B

意识形态

C

制度

D

财富


相似考题

3.从“真理标准”到“三个有利于”,邓小平是20世纪对中国历史命运有重大影响的伟大人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粉碎“四人帮”后,“两个凡是”的“左”的观念仍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致使拨乱反正不能进行,“左”的错误不能纠正,新的路线和政策无法提出,党和国家的工作处于停滞和徘徊状态。面对如此严重局势,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领导和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倡导思想解放,重新确立和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篇文章提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也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靠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在1992年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针对一段时期以来,党内和国内不少人在改革开放问题上迈不开步子,不敢闯,以及理论界对改革开放性质的争论,指出: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而这一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此,三个“有利于”成为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 从案例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我们可以得出推论:道德的依据不存在于主观领域,而是存在于客观效果中。这种道德论在道德评价上必然逻辑地推论出( )。A.义务论 B.公平论 C.权利论 D.效果论

更多“邓小平是20世纪对中国历史命运有重大影响的伟大人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粉碎“四人帮”后,“两个凡是”的“左”的观念仍”相关问题
  • 第1题:

    从“真理标准”到“三个有利于”,邓小平是20世纪对中国历史命运有重大影响的伟大人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粉碎“四人帮”后,“两个凡是”的“左”的观念仍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致使拨乱反正不能进行,“左”的错误不能纠正,新的路线和政策无法提出,党和国家的工作处于停滞和徘徊状态。面对如此严重局势,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领导和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倡导思想解放,重新确立和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篇文章提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也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靠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在1992年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针对一段时期以来,党内和国内不少人在改革开放问题上迈不开步子,不敢闯,以及理论界对改革开放性质的争论,指出: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而这一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此,三个“有利于”成为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
    “三个有利于”的论述告诉我们,当我们用道德标准判断一个行为的善恶时,依据的对象只能是( )。

    A.价值取向
    B.主观动机
    C.行为效果
    D.客观环境

    答案:C
    解析:

  • 第2题:

    邓小平是20世纪对中国历史命运有重大影响的伟大人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粉碎“四人帮”后,“两个凡是”的“左”的观念仍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致使拨乱反正不能进行,“左”的错误不能纠正,新的路线和政策无法提出,党和国家的工作处于停滞和徘徊状态。 面对如此严重局势,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领导和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 讨论,倡导思想解放,重新确立和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篇文章提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也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靠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 在1992年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针对一段时期以来,党内和国内不少人在改革开放问题上迈不开步子,不敢闯,以及理论界对改革开放性质的争论,指出:“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而这一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此,三个“有利于”成为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从案例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我们可以得出推论:道德的依据不存在于主观领域,而是存在于客观效果中。这种道德论在道德评价上必然逻辑地推论出()。

    • A、义务论
    • B、公平论
    • C、权利论
    • D、效果论

    正确答案:D

  • 第3题:

    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其思想的先导是()。

    • A、粉碎“四人帮”
    • B、邓小平出来主持工作
    •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 D、以上答案都不对

    正确答案:C

  • 第4题:

    粉碎“四人帮”后,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华国锋坚持的错误方针是()

    • A、反击右倾翻案风
    • B、“两个凡是”
    • C、“阶级斗争为纲”
    • D、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

    正确答案:B

  • 第5题: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并结束“文化大革命”后,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者是()

    • A、邓小平
    • B、华国锋
    • C、江泽民
    • D、胡锦涛

    正确答案:A

  • 第6题:

    粉碎“四人帮”后,怀着强烈的爱憎感情,欢庆胜利的十月,表达亿万人民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的典型情绪的长篇抒情诗是()的《中国的十月》。


    正确答案:贺敬之

  • 第7题:

    判断题
    中共十大是在粉碎“四人帮”的背景下召开的。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海明威是二十世纪()著名小说家,对二十世纪欧美文学有重大影响。
    A

    英国

    B

    美国

    C

    澳大利亚

    D

    爱尔兰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并结束“文化大革命”后,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者是()
    A

    邓小平

    B

    华国锋

    C

    江泽民

    D

    胡锦涛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判断题
    粉碎四人帮后司法部成立了教材编辑组部。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邓小平是20世纪对中国历史命运有重大影响的伟大人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粉碎“四人帮”后,“两个凡是”的“左”的观念仍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致使拨乱反正不能进行,“左”的错误不能纠正,新的路线和政策无法提出,党和国家的工作处于停滞和徘徊状态。 面对如此严重局势,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领导和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 讨论,倡导思想解放,重新确立和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篇文章提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也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靠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 在1992年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针对一段时期以来,党内和国内不少人在改革开放问题上迈不开步子,不敢闯,以及理论界对改革开放性质的争论,指出:“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而这一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此,三个“有利于”成为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人们对于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更多的体现为一种()。
    A

    效果评价

    B

    道德评价

    C

    功利评价

    D

    实利评价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粉碎“四人帮”后,怀着强烈的爱憎感情,欢庆胜利的十月,表达亿万人民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的典型情绪的长篇抒情诗是()的《中国的十月》。

    正确答案: 贺敬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四人帮”粉碎,标志着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请问“四人帮”被粉碎是在哪一年?


    正确答案: 1976年10月6日在华国锋、叶剑英、汪东兴精心布置下,“四人帮”被粉碎,标志着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

  • 第14题:

    海明威是二十世纪()著名小说家,对二十世纪欧美文学有重大影响。

    • A、英国
    • B、美国
    • C、澳大利亚
    • D、爱尔兰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中共十大是在粉碎“四人帮”的背景下召开的。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6题: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党和国家的工作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主要是因为主持中央工作的华国锋仍然坚持()

    • A、“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 B、“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 C、“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
    • D、“批邓、反击右倾反案风”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1977---1978年,中国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其徘徊主要指()

    • A、纠正了左的错误,但工作重心没有转移
    • B、打倒了四人帮,但邓小平没有重新复出
    • C、结束了文革,但指导思想没有改变
    • D、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但坚持了两个凡是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1976—1978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处于徘徊状态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 B、“文革”尚未完成
    • C、“两个凡是”的错误
    • D、“四人帮”尚未被粉碎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单选题
    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的事件是 ( )
    A

    二月抗争

    B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C

    天安门事件

    D

    1975年邓小平主持工作进行整顿


    正确答案: B
    解析:

  • 第20题:

    判断题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需要专门研究的学科而被提出来的时间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对外汉语教学五十年的发展史,以1978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摸索、试验并不断积累经验的经验型时期。后期为“确立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时期。学界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学科的规律并大力发展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学科,是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的时期。确立学科时期开始于1978年,一直延续到今天。

  • 第21题:

    单选题
    粉碎“四人帮”后,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华国锋坚持的错误方针是()
    A

    反击右倾翻案风

    B

    “两个凡是”

    C

    “阶级斗争为纲”

    D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其思想的先导是()。
    A

    粉碎“四人帮”

    B

    邓小平出来主持工作

    C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D

    以上答案都不对


    正确答案: C
    解析: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也是新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1978年5月11日,也就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纠正文化大革命以来的错误,主要是批驳“两个凡是”的错误理论,从而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理论先导,再而实现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历史转折。而A、B项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阶段,但是与思想没有关系,故排除AB两项,故本题答案选C。

  • 第23题:

    单选题
    邓小平是20世纪对中国历史命运有重大影响的伟大人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粉碎“四人帮”后,“两个凡是”的“左”的观念仍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致使拨乱反正不能进行,“左”的错误不能纠正,新的路线和政策无法提出,党和国家的工作处于停滞和徘徊状态。 面对如此严重局势,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领导和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 讨论,倡导思想解放,重新确立和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篇文章提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也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靠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 在1992年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针对一段时期以来,党内和国内不少人在改革开放问题上迈不开步子,不敢闯,以及理论界对改革开放性质的争论,指出:“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而这一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此,三个“有利于”成为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在功利主义者看来,只有当一个政府能够高效地组织社会合作和利益分配时,这个政府才是()。
    A

    完全正义的

    B

    充分自由的

    C

    高效率的

    D

    绝对民主的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