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过失说”,认为理想的悲剧人物应该是犯错误的,有弱点的好人:“他不以美德或正义著称。”但是“他之所以陷入否运,并非因其恶德败行,而是因为„错误‟(过失)。”具体地说,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过失”可以包括两种:一是判断不明的错误,比如俄狄浦斯;二是道德选择的错误,比如美狄亚。即无意的“失误”和故意选择的“罪过”。
古希腊传统的“命运悲剧”经亚里士多德的解说而倾向于“过失悲剧”,这在西方戏剧史上是非常重要的。命运悲剧的核心是“不可知的力量”,而“不可知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因此悲剧并不能归咎于人本身。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在中世纪恰好与神学家的“上帝惩罚的悲剧”相应和,“惩罚”的根本原因在于人要为自己的罪过负责,要为悲剧负责。同一条思路上的黑格尔,则一方面惩罚者同样成为某种“普遍力量”和“片面正义”的代表,另一方面则不再为悲剧主人公留下任何推卸责任的余地。在这一演变中,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是第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问答题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与西方悲剧的整体观念有何联系?”相关问题
  • 第1题:

    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美学家是()

    A马克思

    B席勒

    C康德

    D亚里士多德


    D

  • 第2题:

    “悲剧的本质……为酒神陶醉的梦境”是哪位文论家说的?()

    A亚里士多德

    B尼采

    C叔本华

    D杜夫海纳


    B

  • 第3题:

    古希腊时期,提出“过失说”来解释悲剧原因的是()。

    • A、毕达哥拉斯
    • B、柏拉图
    • C、亚里士多德
    • D、苏格拉底

    正确答案:C

  • 第4题:

    亚里士多德一切论说的出发点是()

    • A、“摹仿说”
    • B、“四因说”
    • C、“过失说”
    • D、“净化说”

    正确答案:B

  • 第5题:

    单选题
    亚里士多德一切论说的出发点是()
    A

    “摹仿说”

    B

    “四因说”

    C

    “过失说”

    D

    “净化说”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问答题
    简述亚里士多德对悲剧本质的看法。

    正确答案: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主要是讨论悲剧的。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摩仿。”所谓有一定长度的行动就是指情节,他认为在悲剧的成分中,“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悲剧。”他认为悲剧之所以能产生惊心动魄的效果,主要靠“情节”的“突转”和“发现”,并不靠性格的描写和矛盾冲突。
    悲剧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人物。他说:“悲剧是对于比一般人好的人的摩仿”,“喜剧总是摩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摩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
    悲剧所引起的对人的恐惧与怜悯之情,在积极方面起“陶冶”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现代西方悲剧有哪些特征?

    正确答案: 1)生活枯燥。因为现代西方是科学和生产高度发展的时代,也是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现代工业生产虽然为社会提供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却使人的心灵和感情变得十分枯燥。
    2)举目无亲。现代人住在高度现代化和社会化的大都市里,彼此隔绝,各人有各人的心事,根本谈不上什么家庭亲情,天伦之乐,生活显得极其孤单、陌生。
    3)感情失落。由于科学发展,交通方便,生活内容极其简单和机械化,即使外出旅游,纵使是一千多公里的旅途,也只是坐上飞机转眼就到,原先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点,要么无暇顾及,要么一目了然。感情无所寄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西方选举制度的原则与实践有何矛盾?

    正确答案: 西方民主政治下的自由与平等主要是形式上的,而非实质上的。西方选举制度的原则与实践的矛盾,主要表现为自由与平等理想在形式上的实现与实质上的不足之间的矛盾。其中来自选举制度本身制约选举中的平等与自由的因素是指:具体的选举制度在技术或程序上甚至内容上不能充分保障选举中的自由与平等。来自社会方面制约选举中平等与自由的因素主要是指对选举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的金钱、技术等因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兜率净土与西方净土有何区别?

    正确答案: 是一样的。兜率净土是我们娑婆世界的净土。释迦佛是从兜率天下降的,将来弥勒佛也要从兜率天下降,而且将来的佛都要从兜率天下降。我们这个劫是贤劫,有千尊佛出世。释迦佛是第四尊佛,还有九百九十六尊佛出世。一切佛都从兜率内院下降。所以许多禅宗大祖师都是上升兜率内院去。西方、东方都不出我们本性之外,西方的净土和兜率净土无二无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什么是犯罪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有何区别?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有何区别?

    正确答案:
    (1)犯罪过失的概念
    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根据主观心理状态不同,犯罪过失又可以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类型。
    (2)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之间的区别
    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二者容易混淆,在认识因素上,都预见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在意志因素上,都不是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二者也存在着以下区别:
    认识因素上有所不同
    二者虽然都认识到行为发生危害结果的可能性,但它们对这种可能性是否转化为现实性,即实际上发生危害结果的主观估计是不同的。间接故意的心理对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并未发生错误的认识和估计,不是认为这种可能性不会转化为现实性,因而在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即发生危害结果的情况下,行为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结果之间并未产生错误,主观与客观是一致的;而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心理则不同,行为人虽然也预见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但在主观上认为,由于他的自身能力、技术、经验和某些外部条件,实施行为时,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不会转化为现实性,即他对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客观事实发生了错误认识。在危害结果发生的情况下,其主观与客观是不一致的。
    意志因素上有重要区别
    间接故意的行为人虽然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但也并不反对不排斥结果的发生,因而也就不会凭借什么条件和采取什么措施去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而是听之任之,有意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过于自信过失的行为人则不仅不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同时也不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而是希望危害结果不要发生,希望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即排斥、反对危害结果的发生。
    (3)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之间的区别
    是否具有预见的义务和预见的可能性是疏忽大意过失与意外事件的区别之所在。这种预见义务,来源于法律的规定,或者职务、业务的要求,或者公共生活准则的要求。如果某人对危害结果根本不可能预见,则危害结果的发生对他而言只能是意外事件;但是如果某人对危害结果具有预见的义务和预见的可能性,但由于行为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则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西方悲剧史上三大悲剧类型是什么?(或:西方悲剧性意识的历史演变)

    正确答案: 由于时代的不同,造成悲哀和痛苦的原因不同,因而悲剧性的性质和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在西方悲剧史上,大致经历过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这三大类型的变迁。
    1)命运悲剧产生于古希腊时代,当时希腊的神州和悲剧,认为人生的悲哀和痛苦,都是由神所支配的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的,人是无法逃避的,命运悲剧也就由此而来。如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和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等都属此例。人们就把悲剧冲突的根源归结为命运。
    2)性格悲剧出现于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由于人的觉醒和个性解放,人由神本世界回到人本世界,人自身的性格就成了文艺描写的主要对象,性格悲剧也就应运而生。他们认为造成悲剧的原因不是命运安排,而是人自身性格上的缺点,莎士比亚四大悲剧都是由此造成的。麦克佩斯贪婪的野心,奥塞罗嫉妒的烈火,李尔王的轻信和暴躁,哈姆雷特的犹豫和寡断,都成了他们致死的原因。
    3)18、19世纪以后,又出现了社会悲剧,因为当时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如火如荼,迫在眉睫的是种种社会问题,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是时代的主题,悲剧的内涵也就转向了社会,社会的不合理是酿成悲剧的根源。如席勒的《强盗》、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作者都把矛头指向了社会。其实,历史上的一切悲剧都是社会悲剧,所谓命运悲剧和性格悲剧,实际上是以迷信和性格的方式,反映了人和社会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冲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贾宝玉和王熙凤是双重悲剧联系的纽带。

    正确答案: 贾宝玉是红主要爱情婚姻悲剧的男主角,是作者情感经历的寄托者,是诸女儿悲剧的目睹和亲历者,是家族悲剧的承受者。终其一生,其精神象征体顽石历幻到复归的经历,正是包容整体悲剧的情节框架,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观念外壳的物质体现。王熙凤则是家族悲剧甚至也是一些女儿悲剧的制造者,又是这两个悲剧的承受者。贾宝玉作为居住在大观园内的唯一男性,这位女性化的男人是浊中有清的体现;王熙凤作为居住在大观园外的金陵十二钗这个男性化的女人则体现清中有浊。前者外连家族环境,后者内联女儿世界,这种富有象征意蕴的安排,更把红的双重悲剧反映的两大生活内容扭结在一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中西悲剧意识的差别有()

    A西方悲剧意识与宗教意识有关,中国的则没有直接联系

    B悲剧结局不同,西方残缺,中国大团圆

    C西方悲剧源远流长,中国在五四后才有悲剧意识

    D中国的悲剧意识强于西方

    E中国没有悲剧意识


    A,B

  • 第14题:

    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悲剧理论基础的是()

    • A、亚里士多德
    • B、席勒
    • C、黑格尔
    • D、康德

    正确答案:A

  • 第15题:

    试论中国古典悲剧与西方悲剧的异同。


    正确答案: 中国古典悲剧与西方悲剧相比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差异:
    ①从悲剧的本质上讲,西方悲剧大致可以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中国的悲剧从古典悲剧到现代悲剧,几乎全是社会悲剧。
    ②从悲剧的产生来看,中国悲剧比西方悲剧晚近2000年。西方悲剧多产生于酒神颂,多取材于神话;中国悲剧则是在古代民间流传的讲唱文学和舞曲歌词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成,取材广泛。
    ③从主人公来看,西方悲剧的主人公都具有高贵血统,或帝王将相,或名门贵胄;中国古典悲剧的主人公则多是普通人,在这一点上,和西方现代悲剧十分接近,西方现代悲剧中主人公已经由古典的英雄变成了普通人。
    ④从形式结构上看,中西悲剧有较大的差异。西方悲剧除古希腊悲剧使用合唱队、偶有歌唱外,基本上是以对白为主的话剧(或诗剧)的形式;而中国悲剧多以歌唱为主,多是唱白相生的戏曲形式。中国古典悲剧的结构规模庞大、内容复杂,有时一出戏可以多至50折。中国现代悲剧是话剧,基本上是在西方话剧的影响下形成的。
    尽管中西悲剧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特殊,但作为悲剧,又表现出一些异中的相似来,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悲剧的起源都与民间活动关系紧密,与宗教关系紧密。因为产生西方悲剧的酒神颂是一种民间的祭祀活动,而中国悲剧的前身应是民间流行的各种讲唱形式。
    ②无论中国悲剧还是西方悲剧,悲剧性(悲剧的因素或精神)总是占据主导地位,成为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的基础。
    ③中西悲剧不论主人公出身如何,经历如何,他们总是典型的悲剧人物。就是说,他们总是处在与敌对力量的矛盾斗争中,他们往往要遭遇失败和苦难,但却能保持崇高的气节、保持自己的理想和向敌对势力斗争的勇气。他们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了人类的普遍愿望和共同追求,因此,他们的失败和受难也常常显出特别的光彩。
    ④悲剧冲突往往是在悲剧结构中围绕着由主人公代表的正面势力与敌对势力的对立而展开,不断推动剧情,并导向最终的解决。
    ⑤悲剧中始终充满了悲剧的气氛和情调,并和悲剧情节的展开相始终、相表里、相辅相生。

  • 第16题:

    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与西方悲剧的整体观念有何联系?


    正确答案: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过失说”,认为理想的悲剧人物应该是犯错误的,有弱点的好人:“他不以美德或正义著称。”但是“他之所以陷入否运,并非因其恶德败行,而是因为„错误‟(过失)。”具体地说,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过失”可以包括两种:一是判断不明的错误,比如俄狄浦斯;二是道德选择的错误,比如美狄亚。即无意的“失误”和故意选择的“罪过”。
    古希腊传统的“命运悲剧”经亚里士多德的解说而倾向于“过失悲剧”,这在西方戏剧史上是非常重要的。命运悲剧的核心是“不可知的力量”,而“不可知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因此悲剧并不能归咎于人本身。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在中世纪恰好与神学家的“上帝惩罚的悲剧”相应和,“惩罚”的根本原因在于人要为自己的罪过负责,要为悲剧负责。同一条思路上的黑格尔,则一方面惩罚者同样成为某种“普遍力量”和“片面正义”的代表,另一方面则不再为悲剧主人公留下任何推卸责任的余地。在这一演变中,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是第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 第17题:

    多选题
    中西悲剧意识的差别有()
    A

    西方悲剧意识与宗教意识有关,中国的则没有直接联系

    B

    悲剧结局不同,西方残缺,中国大团圆

    C

    西方悲剧源远流长,中国在五四后才有悲剧意识

    D

    中国的悲剧意识强于西方

    E

    中国没有悲剧意识


    正确答案: C,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单选题
    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悲剧理论基础的是()
    A

    亚里士多德

    B

    席勒

    C

    黑格尔

    D

    康德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间接故意与疏忽大意的过失有何区别?

    正确答案: 一、定义不同: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
    二、认识因素不同:间接故意已经预见到自己行为的危害后果可能出现,而疏忽大意的过失对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是没有预见;
    三、意志因素不同: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放任和漠不关心的态度,而疏忽大意的过失由于无认识,所以也没有犯罪的意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古希腊时期,提出“过失说”来解释悲剧原因的是()。
    A

    毕达哥拉斯

    B

    柏拉图

    C

    亚里士多德

    D

    苏格拉底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正确答案: 在西方美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是最早研究悲剧的学者,他从古希腊的悲剧出发,在《诗学》一书中,对悲剧提出了这样一个著名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这个定义对悲剧的对象、性质、效果都作了很好的阐述。这里,他强调悲剧是摹仿,有完整的情节,以语言为媒介,以人物行动来表达,能使人引起怜悯和恐惧,进而使心灵得到陶冶和净化。这一悲剧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刑事责任与刑罚有何联系、有何区别?

    正确答案: 1、两者的联系:
    (1)刑事责任的存在决定刑罚的存在,没有刑事责任就没有刑罚。刑事责任是刑罚的前提,刑罚是刑事责任的结果;
    (2)刑事责任的轻重是量刑的基本依据和标准,刑罚的轻重必须与刑事责任的轻重相适应,这也是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之所在;
    (3)刑罚是实现刑事责任的基本方法。
    2、区别:
    (1)性质不同。刑事责任是一种法律责任,刑罚是一种强制手段
    (2)内容不同。刑事责任是单纯的否定评价,刑罚是以剥夺或者限制某种法益为内容的
    (3)外延不同。形式责任以犯罪的存在为前提,刑罚以有罪判决生效为前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西方悲剧史上的三大悲剧类型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命运悲剧产生于古希腊时代。
    2、性格悲剧出现于文艺复兴时期;
    3、18、19世纪以后,又出现了社会悲剧。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