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原子结构。”相关问题
  • 第1题:

    ()材料的原子结构阻止其电子的流动。


    正确答案:绝缘体

  • 第2题:

    谁最早提出的原子结构理论?


    正确答案: 波尔最早提出的原子结构理论。

  • 第3题:

    关于夫兰克-赫兹实验,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夫兰克-赫兹实验直接验证了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说
    • B、夫兰克-赫兹实验为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提供了实验证据
    • C、夫兰克-赫兹实验为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提供了实验证据
    • D、夫兰克-赫兹实验为汤姆逊的原子结构模型提供了实验证据

    正确答案:B

  • 第4题:

    简述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


    正确答案: 汤姆孙 1897 年发现电子后,于 1903 年建立原子结构的“面包葡萄干”模型。
    1904 年日本物理学家长岗半太郎又提出原子结构的“土星环” 模型。
    为克服这两个模型存在的问题,1911 年卢瑟夫又建立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1913 年玻尔引入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说对原子的行星结构模型加以完善,克服了电子陷落问题,使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趋于完善。

  • 第5题: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我们学习化学的工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性质。我们可以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其原子结构和性质,也可以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推测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请回答下列问题:(1)有人说“氦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应该把它放在第ⅡA族”,你认为这样编排元素周期表有何利弊?(2)结合化学教学实践,论述三序结合的原则在化学教材编写中“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理论部分的应用。


    正确答案: (1)利:符合同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规律等。弊:与同族其他元素性质相差悬殊等。(2)依据三序结合的原则,理论前部分为卤族元素,采用了由个别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的归纳方式,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过程和知识体系;理论后部分为氧族元素、氮族元素,采用了一般到个别,共性到个性的演绎方式,符合高一后半学期学生的心理发展,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利于个体发展。

  • 第6题:

    简述原子结构。


    正确答案: 原子由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以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心组成。
    原子的质量数=原子核内质子数+原子核内中子数
    原子核电荷数=原子核内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

  • 第7题:

    下列实验事实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关系正确的是()

    • A、电子的发现:道尔顿的原子结构模型
    • B、α粒子散射: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
    • C、α粒子散射: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 D、氢原子光谱: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

    正确答案:B

  • 第8题:

    单选题
    红外光谱法适用做()
    A

    原子结构分析、分子结构分析、定性和定量分析

    B

    原子结构分析、分子结构分析和定性分析

    C

    原子结构分析、分子结构分析和定量分析

    D

    原子结构分析、定性和定量分析

    E

    原子结构分析和分子结构分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红外光谱法,又称“红外分光光度分析法”,是分子吸收光谱的一种。根据不同物质会有选择性的吸收红外光区的电磁辐射来进行结构分析;对各种吸收红外光的化合物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的一种方法。

  • 第9题:

    问答题
    卤素包括哪几个元素?它们的原子结构特征是什么?

    正确答案: 卤素包括氟、氯、溴、碘、砹。卤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都有7个电子,它们夺取1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的倾向很强,因此它们都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以下是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所经历的几个重要历史阶段,其中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①道尔顿提出的原子论 ②汤姆孙提出的葡萄干面包原子摸型 ③德谟克里特的古典原子论 ④卢瑟福的原子结构行星模型
    A

    ①②③④

    B

    ③①②④

    C

    ③②①④

    D

    ③④②①


    正确答案: C
    解析: 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认为万物是由大量的不可分割的微粒构成的,这种微粒即原子。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1911年卢瑟福和他的助手做了著名α粒子散射实验。根据实验,卢瑟福提出原子有核模型,答案选B。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原子结构知识中的八种决定关系。

    正确答案: ①质子数决定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
    ②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③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④电子能量的高低决定电子运动区域距离原子核的远近
    因为离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越远的能量越高。
    ⑤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类别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金属,>或=4为非金属,=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稀有气体元素。
    ⑥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失电子,>或=4为得电子,=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稳定。
    ⑦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合价
    原子失电子后元素显正价,得电子后元素显负价,化合价数值=得失电子数
    ⑧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原子失电子后为阳离子,得电子后为阴离子,电荷数=得失电子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下列实验事实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关系正确的是()
    A

    电子的发现:道尔顿的原子结构模型

    B

    α粒子散射: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

    C

    α粒子散射: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D

    氢原子光谱: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红外光谱法适用做()

    • A、原子结构分析、分子结构分析、定性和定量分析
    • B、原子结构分析、分子结构分析和定性分析
    • C、原子结构分析、分子结构分析和定量分析
    • D、原子结构分析、定性和定量分析
    • E、原子结构分析和分子结构分析

    正确答案:A

  • 第14题:

    从原子结构上讲,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叫做元素。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5题:

    裂纹是指压力容器器壁因金属原子结构遭到破坏,形成新的界面产生的裂缝。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6题:

    玻尔氢原子结构理论的要点及其主要贡献是什么?


    正确答案: 玻尔氢原子结构理论主要有是:
    (1)原子核外电子只能在符合玻尔量子化条件的、具有确定的半径和能量的稳定轨道上运动,电子在稳定轨道上运动时,既不吸收能量也不放出能量。
    (2)不同的原子轨道能量不同,轨道离核越远,能量越高。
    (3)电子在不同的轨道间跃迁时,才能发生能量的辐射或吸收;发射光谱的能量决定于两个轨道间的能量差。
    玻尔氢原子结构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将量子化概念引入到了原子结构中,提出了电子运动的轨道和能量都是量子化的。该理论较好的解释了氢原子和类氢离子的发射光谱,使人们开始了对原子结构的系统、科学的认识。

  • 第17题:

    目前医用磁共振成像利用的是()原子,其原子结构只有一个()及一个()。


    正确答案:氢;质子;电子

  • 第18题:

    从原子结构上说明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正确答案: 原子在三维空间呈现规则排列的固体称为晶体,而原子在空间呈无序排列的固体称为非晶体。晶体长程有序,非晶体短程有序。

  • 第19题:

    单选题
    某中学教师在讲“原子结构”的相关内容时,首先展示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史,这位教师运用了()创设情境。
    A

    实验

    B

    化学问题

    C

    化学史和科技成果

    D

    学生的认知矛盾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判断题
    长冈半太郎提出的原子结构是土星模型能够解释周期律。()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谁最早提出的原子结构理论?

    正确答案: 波尔最早提出的原子结构理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从原子结构上说明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正确答案: 原子在三维空间呈现规则排列的固体称为晶体,而原子在空间呈无序排列的固体称为非晶体。晶体长程有序,非晶体短程有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材料的原子结构阻止其电子的流动。

    正确答案: 绝缘体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