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功能
认识功能
教育功能
惩罚功能
第1题:
试析自我意识理论在道德教育中应用。
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应该充分掌握其自我意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以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
(一)思想品德教育要形成受教育者积极的自我评价
在个体的自我认识中,自我评价居于核心地位,自我评价与个体的社会行为密切相关,个体如果自我评价良好,就可能做出各种亲社会行为;如果自我评价低,就会促使他们转向反社会的发展道路。而个体的自我评价首先源于他人尤其是父母和教师的观点,父母和教师对儿童和青少年所作的具体评价,无论是情感的还是智力的都将直接影响他们的自我评价,教育者对他们是积极的评价会促成个体自我评价的提高,反之,教育者对其评价过低,儿童和青少年就有可能转向反社会行为方式去提高自我评价。因此,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要避免造成自我评价过低的不正确的教育方法。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对自我形象十分注意,对自己的生理特征、个性特点、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较为重视,希望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了解自己,对他人评价十分关心和敏感。但是,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在对待他人评价方面还缺乏正确的态度,其自我评价存在着片面性、主观性和被动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育者无论采取什么方式评价他们,都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从正面出发进行评价,以正面引导和鼓励为主,批评和纠正错误为辅,把评价和教育结合起来。
(二)珍惜和保护受教育者的自尊心
自尊是个体自我体验的中心内容,是个体的主要动机之一。儿童和青少年的自尊同样受他人特别是父母和老师的影响,因此,教育者对他们自尊心的保护显得尤其重要。教育者对儿童和青少年有正确的期望和暗示,对他们持珍惜和爱护的态度,他们的自尊心便会提高;反之,教育者如果对其期望不当,有爱或憎的过分表现,则其自尊心就容易受到伤害。儿童和青少年单纯、向上和积极,他们得到教育者的尊重、信赖和鼓励的话,就会体验到更多的愉悦情绪,会更加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提高个体品质,所以,教育者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观察他们细微的进步,多与他们进行情感的交流。同时,在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时,也要把尊重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三)帮助受教育者进行正确“理想自我”的设计
“理想自我”是个体根据自己的社会环境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勾画出的自己前进和奋斗的目标,是在实践中推动自我发展的动力。受教育者的“理想自我”一经形成,就具有一定的价值标准,成为受教育者内心的一个自我尺度,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受教育者的“理想自我”是在教育影响下由不成熟、不完善向成熟、完善渐进形成的过程,教育者要细心地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指导他们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设计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理想自我”,并不断地帮助他们进行修改、补充和更新,使之变得更加现实,更加明确,使其既能体现出受教育者的社会价值,又能体现出他们自己的个性特征,把个体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统一于“理想自我”之中。
略
第2题:
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第3题:
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是人的自我意识
第4题: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自我意识的主要内容有()。
第5题:
警察个体道德作为警察道德内化的产物,是以警察个体的自我意识为主观前提的,自我意识是警察个体道德形成的心理机制。它由三个子系统构成:()。
第6题:
()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第7题:
反思力
人的自我意识
移情能力
计算能力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人类的自我意识
人类的道德意识
人类的互助意识
人类的共生意识
第11题:
社会关系的自我
心理的自我状态
道德的自我
生理的自我状态
第12题:
调节功能
认识功能
教育功能
惩罚功能
第13题:
自我意识是道德的()
第14题:
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是
第15题:
下列关于道德的起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第16题:
下面哪些对道德描述是不准确的?()
第17题:
警察个体道德作为警察道德内化的产物,是以()为主观前提的,自我意识是警察个体道德形成的心理机制。
第18题:
道德的起源是()。
第19题:
对
错
第20题:
对
错
第21题:
知识
道德
个人特质
人际沟通
第22题:
第23题:
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生存的客观条件
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社会利益是道德的进一步目标
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