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议大夫
左散骑常侍
左补阙
左拾遗
第1题:
门下省是唐代宰相机构之一,其侍中等长官要参与政事堂议政,即参与朝廷决策,门下省的主要职权包括:献纳、()、监督朝仪礼法的实施情况。
第2题: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敕谏议大夫论事,自今后不须令宰相先知。”乾元二年(759年)又规定“两省谏官十日一上封事。”这些规定体现了()
第3题:
唐朝中央某机构的职能为:“凡百官奏钞(文书),侍中审定,则先读而审署之,以驳正违失。”该机构是()
第4题:
唐时,门下省设给事中一职,专门负责审议中书省草拟的下行诏书,如认为有违制失当之处,可以封驳奏还,称为“涂归”。这表明()。
第5题:
在中国古代史上,汉武帝时期的“加官”不包括()。
第6题:
门下省是唐代宰相机构之一,是专职的谏议机关。省内官员包括侍中、给事中等都有进谏的责任。尤其以()为专职。
第7题: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第8题: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第9题:
对
错
第10题:
出命
执行
封驳
审核
第11题: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第12题:
唐朝的门下省
明朝的内阁
宋朝的枢密院
清朝的军机处
第13题:
日本学者内藤乾吉说:“唐代的政治并非是君主独裁政治,而是综合天子和贵族意志实行的贵族政治。门下省则堪称为代表贵族意志的机关。”与此说相符的观点是()
第14题: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第15题:
唐朝某中央机构的职能为:“凡百官奏钞(文书),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该机构是()
第16题:
隋唐的宰相开始是三省长官,即内史(中书)省长官内史(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纳言、尚书省实际长官左右仆射。后来唐朝的宰相又包括了戴有“()”、“同中书门下三品”、“参知政事”等头衔的官员。
第17题:
门下省是唐代宰相机构之一,其侍中等长官要参与政事堂议政,参与朝廷决策,但其对决策所承担的责任与尚书、中书二省相同。
第18题:
谏官在秦汉为加官,无定员。曹魏设侍中寺作为专门的言谏机构,设侍中四人。因侍中寺官员常随天子左右,参与国家政务机要机会较多,故在西晋时期逐渐发展成为()。
第19题: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依官名论,也即是在内廷管理文件之意,侍中(门下省长官)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魏晋时期,皇帝将宰相之权交由这些私属代行„„到唐代,则全由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的执政官,把以前的宰相职权正式分配给三省。”这种变化体现了()
第20题: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御史台
第21题:
侍中
给事中
常侍
宰相
第22题: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