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九华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它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与天柱山、黄山遥遥相望。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中安徽佛教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九华山佛教的兴起,而九华山佛教地位的突显与当时的一位名叫金乔觉的僧侣有重要关系。金乔觉,古新罗国(今朝鲜半岛东南部)国王金氏近族,早年曾经来大唐留学,汉学造诣颇深。在唐学习期间金乔觉对佛教产生了浓厚兴趣。回国后便削发为僧。唐开元七年(719年),24岁的金乔觉再次来到中土大唐,几经辗转,最后选择在九华山安顿下来,他栖居岩洞,以白土(观音土)掺粮煮饭而食,进行了长达75年的苦修和苦行。当地人们被金乔觉的行为所感动,为其建造了寺宇,即九华山目前最古老的化城寺。无数的善男信女来到该寺朝拜,九华山的佛教由此兴盛起来。唐贞元十年(794年),金乔觉圆寂,终年99岁。其肉身三年不腐。弟子建肉身塔以供奉,尊他为地藏王菩萨,因其姓金,又称作“金地藏”。九华山由此声名远播,成为与五台山文殊、峨眉山普贤、普陀山观音并称的地藏菩萨的道场。
今天,九华山已经成为著名旅游景区和国际佛教道场。优美的自然景观、浓厚的人文景观和深邃的佛教文化相互融合,使其有了“东南第一山”、“江南第一山”的美誉,成为安徽最著名的旅游胜地和朝圣之所。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简述九华山的宗教文化。”相关问题
  • 第1题:

    克尔凯戈尔的宗教悖论认为()。

    • A、经济不是宗教
    • B、文化不是宗教
    • C、哲学不是宗教
    • D、科学不是宗教

    正确答案:C

  • 第2题: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回答问题。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积极作用,这表明我国() ①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②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③支持宗教人士宣传宗教文化 ④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正确答案:C

  • 第3题:

    简述齐云山的宗教文化。


    正确答案: 齐云山又名白岳,在安徽省休宁县城45公里处,道教活动颇为兴盛。齐云山作为道教圣地,始于唐代。据史料记载,唐朝乾元年间(公元758—760年),道士龚栖霞,云游至齐云山,隐居于天门岩修炼传法;虽无建迹,却留下道教遗踪。南宋宝庆年间(公元1225—1227年),道士余道元自黟北(黄山)游至齐云山天门岩,得潜师天谷子印记“宜我室此”,遂拜请于居士金安礼、金士龙,建佑圣真武祠于齐云岩。相传真武帝神像为百鸟衔泥塑立,显应于昭。此后云游道士纷至沓来,道教宫官日益增多,齐云山遂成道教名山。崇拜道教的居士信徒,纷纷献地输财,筑祠建观,香火日盛,道士渐增,从而创立了齐云山的道教基业。
    明朝,“山岳效灵”,道教活动日趋兴盛,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以后,宫观道房,次第落成;十八年(公元1420年),辟齐云观于齐云岩;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建三清殿于拱日峰下。道士频繁往来于武当山,间或去武夷等山访师求学,以致齐云山宫殿建筑、道规道制,亦多仿效武当。正德十五年(公元1515年)养素道人汪泰元仿武当山建玉虚宫于紫霄崖,建静乐宫于桃花涧;其门徒方琼真继师志建榔梅庵,并往武当取榔梅树植之。武当亦名太和,齐云亦名中和,齐云山道教渐具规模,并成为武当山全真派的一个门派,故古人称之为“江南小武当”。明代中后期,齐云山道教进入鼎盛时期,嘉靖皇帝下旨醮建了“玄天太素宫”,齐云山从此更加声明远播。明嘉靖帝等多次派使臣来山朝拜,并且亲自为宫观撰写碑铭、匾额,一时成为道教正一派的活动中心,来自皖、浙、赣等地的香客达三千之众。

  • 第4题:

    宗教旅游文化


    正确答案:宗教文化作为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哲学、神学、文学、音乐、美术、建筑及风俗习尚方面,展现出宗教的精神,而且对不同时期的生活习俗、社会心里、文化特征等产生深刻的影响,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5题:

    下列关于东西方文化的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 A、东方和西方都是一种宗教文化
    • B、东方和西方都是一种权力文化
    • C、东方是一种权力文化,西方是一种宗教文化
    • D、东方是一种宗教文化,西方是一种权力文化

    正确答案:C

  • 第6题:

    2014年10月27日至28日,安徽省副省长方春明在深入九华山调研时指出,九华山佛教协会要始终高举爱国爱教旗帜,积极引导广大佛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主动适应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要求,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好安徽作出积极贡献。这说明,我国()。

    • A、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 B、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 C、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 D、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正确答案:D

  • 第7题:

    试述商代文化的宗教特征。


    正确答案:1、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发掘出土,堪称20世纪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而这些发现,都与殷商宗教生活有关。事例(如殷人生活几乎无事不卜,巫师在商朝政治生活中占有崇高地位等)。
    2、自五帝时期以来,宗教祟拜大体有超自然神、天地神抵和祖先神三大分野,好鬼神的殷商人自然会全盘继承。事例(如殷人一年之中总是不间断地轮流祭祀祖先神)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西方封建制国家如何直接利用宗教垄断政治和文化?

    正确答案: 西方封建制国家直接利用宗教垄断政治和文化领域,是起因于它们的领土制经济以及由此产生的分封割据制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齐云山的宗教文化。

    正确答案: 齐云山又名白岳,在安徽省休宁县城45公里处,道教活动颇为兴盛。齐云山作为道教圣地,始于唐代。据史料记载,唐朝乾元年间(公元758—760年),道士龚栖霞,云游至齐云山,隐居于天门岩修炼传法;虽无建迹,却留下道教遗踪。南宋宝庆年间(公元1225—1227年),道士余道元自黟北(黄山)游至齐云山天门岩,得潜师天谷子印记“宜我室此”,遂拜请于居士金安礼、金士龙,建佑圣真武祠于齐云岩。相传真武帝神像为百鸟衔泥塑立,显应于昭。此后云游道士纷至沓来,道教宫官日益增多,齐云山遂成道教名山。崇拜道教的居士信徒,纷纷献地输财,筑祠建观,香火日盛,道士渐增,从而创立了齐云山的道教基业。
    明朝,“山岳效灵”,道教活动日趋兴盛,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以后,宫观道房,次第落成;十八年(公元1420年),辟齐云观于齐云岩;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建三清殿于拱日峰下。道士频繁往来于武当山,间或去武夷等山访师求学,以致齐云山宫殿建筑、道规道制,亦多仿效武当。正德十五年(公元1515年)养素道人汪泰元仿武当山建玉虚宫于紫霄崖,建静乐宫于桃花涧;其门徒方琼真继师志建榔梅庵,并往武当取榔梅树植之。武当亦名太和,齐云亦名中和,齐云山道教渐具规模,并成为武当山全真派的一个门派,故古人称之为“江南小武当”。明代中后期,齐云山道教进入鼎盛时期,嘉靖皇帝下旨醮建了“玄天太素宫”,齐云山从此更加声明远播。明嘉靖帝等多次派使臣来山朝拜,并且亲自为宫观撰写碑铭、匾额,一时成为道教正一派的活动中心,来自皖、浙、赣等地的香客达三千之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下列关于东西方文化的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A

    东方和西方都是一种宗教文化

    B

    东方和西方都是一种权力文化

    C

    东方是一种权力文化,西方是一种宗教文化

    D

    东方是一种宗教文化,西方是一种权力文化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多选题
    青海宗教文化的总体特征归纳为()。
    A

    多教并存,和谐共融

    B

    呈现出浓郁的本土特色

    C

    宗教文化总体不兼容

    D

    宗教文化的丰富多彩性


    正确答案: A,B,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宗教旅游资源文化。

    正确答案: 是指展现宗教文化事像的外在物质文化实体和内在的文化意蕴,具有一定旅游价值和旅游功能,其中一部分成文吸引人们前往游览,观赏,体念的宗教旅游资源时,所展现的一种宗教旅游资源文化形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儒家文化是“治世文化”,道家文化是哲学文化,佛家文化是宗教文化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4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

    • A、儒家文化
    • B、墨家文化
    • C、宗教文化
    • D、道家文化

    正确答案:A

  • 第15题:

    简述九华山的宗教文化。


    正确答案: 九华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它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与天柱山、黄山遥遥相望。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中安徽佛教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九华山佛教的兴起,而九华山佛教地位的突显与当时的一位名叫金乔觉的僧侣有重要关系。金乔觉,古新罗国(今朝鲜半岛东南部)国王金氏近族,早年曾经来大唐留学,汉学造诣颇深。在唐学习期间金乔觉对佛教产生了浓厚兴趣。回国后便削发为僧。唐开元七年(719年),24岁的金乔觉再次来到中土大唐,几经辗转,最后选择在九华山安顿下来,他栖居岩洞,以白土(观音土)掺粮煮饭而食,进行了长达75年的苦修和苦行。当地人们被金乔觉的行为所感动,为其建造了寺宇,即九华山目前最古老的化城寺。无数的善男信女来到该寺朝拜,九华山的佛教由此兴盛起来。唐贞元十年(794年),金乔觉圆寂,终年99岁。其肉身三年不腐。弟子建肉身塔以供奉,尊他为地藏王菩萨,因其姓金,又称作“金地藏”。九华山由此声名远播,成为与五台山文殊、峨眉山普贤、普陀山观音并称的地藏菩萨的道场。
    今天,九华山已经成为著名旅游景区和国际佛教道场。优美的自然景观、浓厚的人文景观和深邃的佛教文化相互融合,使其有了“东南第一山”、“江南第一山”的美誉,成为安徽最著名的旅游胜地和朝圣之所。

  • 第16题:

    简述宗教旅游资源文化。


    正确答案:是指展现宗教文化事像的外在物质文化实体和内在的文化意蕴,具有一定旅游价值和旅游功能,其中一部分成文吸引人们前往游览,观赏,体念的宗教旅游资源时,所展现的一种宗教旅游资源文化形态。

  • 第17题:

    宗教文化不包括()。

    • A、宗教传说
    • B、宗教建筑
    • C、宗教活动
    • D、宗教艺术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简述宗教文化的旅游功能。


    正确答案: (1)透过宗教文化遗产,旅游者不仅能获得大量的宗教知识,从而满足求知的欲望。
    (2)宗教艺术文化遗产,饱含和散发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为旅游者提供多种美感享受。
    (3)宗教仪式活动可以满足游客猎奇的心理。
    (4)宗教能满足人们宗教式的情感需求。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世界三大宗教的发展状况,谈谈对宗教文化的认识。

    正确答案:
    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1)佛教
    ①佛教的产生
    佛教约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创立的时间最早,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佛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
    ②佛教在印度的发展
    佛教在其发祥地印度的发展,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2世纪大约有1800年的历史,大致可分为原始佛教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大乘佛教时期、密乘佛教时期。
    ③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佛教包容了北传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三大体系,全面继承了印度三个时期的佛教。世界上完整的佛教在中国,世界上完整的佛教经典也都在中国。
    总之,佛教诞生在印度,发展在中国。
    (2)伊斯兰教
    伊斯兰为阿拉伯语的音译,本意为“顺服”,即顺服唯一的安拉,伊斯兰教创建于7世纪初,创始人为穆罕默德,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西亚、北非、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区,在伊朗等国被定为国教,唐永徽二年(651年)传入中国。
    (3)基督教
    基督教,即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之各教派的统称。公元1世纪由巴勒斯坦拿撒勒人耶稣创立。在基督教发展的历史上,发生过两次大的分裂,因而形成三大教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宗教旅游资源文化的特征。

    正确答案: ①神秘性。宗教旅游资源文化的神秘性,是指宗教旅游资源文化,所具有的不可琢磨的,诡异的,令人们遐想的特性,也是与其他类型旅游资源文化的根本区别。(非理性,宗教膜拜,恐惧与希望交织的心理用来排遣郁积于心的消极感受的一种方法和手段。)
    ②倾向性。是指宗教旅游资源文化,对旅游者具有文化,意识上的倾向和诱导作用的特性。
    ③沉淀性。是指宗教文化的形成,具有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的特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宗教文化不包括()。
    A

    宗教传说

    B

    宗教建筑

    C

    宗教活动

    D

    宗教艺术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宗教文化的旅游功能。

    正确答案: (1)透过宗教文化遗产,旅游者不仅能获得大量的宗教知识,从而满足求知的欲望。
    (2)宗教艺术文化遗产,饱含和散发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为旅游者提供多种美感享受。
    (3)宗教仪式活动可以满足游客猎奇的心理。
    (4)宗教能满足人们宗教式的情感需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以下宗教名山位于安徽的有()?
    A

    齐云山

    B

    普陀山

    C

    狼山

    D

    九华山

    E

    青城山


    正确答案: B,A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