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只有一个地球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但是,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题目
问答题
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只有一个地球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但是,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即使这些设想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1)请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分析写作特点。(2)如指导高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相似考题

4.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接下来一起来看一个短的纪录片,在看的过程中,大家需要去感受一下地球形成的来之不易(时间之久)以及地球的美丽壮观。好,影片已经播放完毕。看到大家一直在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想必已经被这部影片深深吸引了。那我们刚才看到这么美丽的地球,它只有一个,并且现在它已经变得没有美丽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又该怎么做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只有一个地球》去一探究竟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思考:这篇文章都写了地球的哪些内容? 第一部分(1):地球的外表 第二部分(2):地球的体积 第三部分(3-4):地球的资源 第四部分(5-9):地球的珍贵 (三)深入研读 1.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可再生吗?请大家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关证据。 (文中第四段:“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从中可以看出,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一开始是可再生的,后来因为人类的破坏,使得资源变为不可再生了。) 2.地球为何这么珍贵?(4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时间5分钟,讨论后小组交流展示,教师进行总结) ①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地球美丽壮观且和蔼可亲) ②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地球自然资源变得不可再生,当资源枯竭的那一天,人类将无法生存) (四)整体回顾,想象拓展 大家想象一下,我们将来到底能不能去其它星球居住呢?几率有多大呢?(展开一个小型辩论赛) (辩一:认为可以居住到其它星球,例举一些科学发现) (辩二:认为不可以居住到其它星球,文中科学家已经表明态度) (五)小结作业 1.总结:师生朗读重点段落,并共同总结。 2.作业:学生下来查阅相关资料,看看有没有与地球相类似的星球(适意人类居住)。 【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 1.你是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 2.为什么要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一样?

更多“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只有一个地球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相关问题
  • 第1题:

    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问题(一):如指导高年段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问题(二):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新授部分的教学流程,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以上题为例:
    【参考设计】
    问题(一):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是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作者抓住漂亮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翠鸟羽毛艳丽的外形;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
    问题(二):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自然段。 ②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的特点,进而理解这些特点和翠鸟的捉鱼本领有什么关系。初步知道翠鸟的这些特点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渐渐形成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观察的顺序和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2.教学重点
    抓住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问题(三):
    —、激趣导入
    1.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美丽的小鸟,像孔雀、画眉、黄莺……下面请大家看看这是什么鸟?(出示“翠鸟”图片),对,这是翠鸟。翠鸟又叫“叼鱼郎”,它生活在靠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有着高超的捕鱼本领。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翠鸟的。
    2.出示课题。(齐读)
    3.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写出了翠鸟的特点,谁能告诉老师,是哪三个方面呢?
    (指名回答,师板书:外形、活动、住处)
    4.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有关翠鸟的录像,看看翠鸟的外形和活动有什么特点。
    5.小结。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出示图片,看图说一说翠鸟的外形特点。
    2.默读第1自然段(课文是怎样描写的),按要求把有关的词语找出来。
    3.指名说说你找到的词语,再齐读。
    4.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描写翠鸟的外形?(爪子、羽毛、眼睛、嘴)
    5.板书:爪子(红色)、羽毛(漂亮)、眼睛(透亮灵活)、嘴(尖、长)。
    6.重点理解描写翠鸟羽毛的三个比喻句。
    7.用喜欢、赞美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指名读第2、3自然段。
    (1)翠鸟的动作怎样?
    (2)课文第2自然段写翠鸟的什么动作?
    (3)课文第3自然段写翠鸟的什么动作?
    2.分析课文第2自然段。
    (1)翠鸟的叫声有什么特点?它喜欢怎样的活动?(指名回答)
    (2)比较句子。
    (3)课文第2自然段还写了翠鸟的什么动作?(等鱼)
    (4)板书。等鱼:一动不动注视(静)。
    (5)指导朗读。
    3.分析课文第3自然段。
    (1)欣赏翠鸟捕鱼的录像。
    (2)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3)学生自由读翠鸟捕鱼的句子,用“AA”画出有关词语。
    (4)学生画出句子,汇报。
    翠鸟叫声清脆,爱贴着水面飞。
    翠鸟叫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
    翠鸟蹬开苇秆,很快地飞过去。
    板书。捕鱼:蹬、飞、叼、飞(动)。
    (5)分小组讨论: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6)汇报讨论情况。
    (7)比较句子。
    (8)指导朗读。
    4.小结:翠鸟不但外形美丽,而且是捕鱼高手,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把翠鸟捕鱼经过表达了出来。
    四、学习第4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
    2.谈理解,你读懂了什么?
    3.板书:峭壁上。
    4.师归纳:老渔翁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小溪尽头的峭壁上,翠鸟来这里是和我们做朋友的,我们打消了捉它的念头,只是希望翠鸟在苇秆上多停留一会儿。
    5.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翠鸟怎样的情感?(板书:喜爱)
    五、总结全文
    1.作者写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并写出了它在捕鱼过程中动作神速、身手敏捷的特点,分别从静和动两方面表现出来,使人们不禁对翠鸟产生喜爱之情。
    2.说话练习:请你学学作者,用最美丽的语言赞美你所喜欢的动物。
    六、课外延伸
    1.欣赏鸟类的图片。
    2.课外延伸。
    (1)读一读描写翠鸟羽毛颜色、外形、捉鱼动作的句子,再把你喜欢的词句抄下来。
    (2)请你以“我喜爱的鸟”为题,仿照《翠鸟》抓住事物特点来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鸟。
    [设计理由]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个方面展开:翠鸟外形上的特点和翠鸟动作上的特点。教学中把朗读和理解结合起来,在正确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感情,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 第2题:

    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答案:
    解析:
    问题(一):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除数是整数的 小数除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归纳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的计算方法。②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 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2.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问题(一):
    一、复习准备
    1.学生独立计算:
    224÷4 1236÷12
    完成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1236二 12这道题是怎么算的。
    (强调除到哪位商哪位,不够商I,0占位)
    2.同时提问: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3.填一填:
    0.32.面含有32个()。
    1. 2里面含有12个()。
    0.25.面含有()个百分之一。
    2. 4里面含有()个十分之一。
    8里面含有()个十分之一。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I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意。
    2.师:同学们,你们有谁坚持晨练?晨练对身体有什么益处?
    3.请看屏幕:仔细观察图中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
    4.思考:王鹏坚持晨练,按计划他平均每周跑多少千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5.学生独立列出算式:22.4÷4
    师:为什么用除法解决?帮助学生理解小数除法的含义。
    三、自主探索
    1.独立思考: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算?
    2.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与同伴交流一下。
    3.在不改变商的大小的前提下,怎样把小数变成整数呢?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教 师可以随学生的回答做以下板书)
    22. 4 千米= 22400 米 22400÷4 = 5600 米 5600米=5. 6千米
    4.讨论:怎样列竖式计算22.4÷4?商在竖式上怎样表示呢?
    (重点突出:余下的2与0. 4合起来,表示24个0. I,商6是表示6个0. I,应在商的个 位与十分位之间点上小数点。在整数商完后,在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然后再接着往 下商)
    5.想一想:用这种方法计算的结果和把22. 4千米化成米计算的结果相同吗?说明了 什么?观察竖式中被除数和商的小数点,你有什么发现?
    6.比一比:和我们前面准备题中的224÷4相比,你发现22. 4÷4与224÷4哪些地方 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7小结。
    (1)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除。
    (2)计算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8.完成书上“做一做”。
    (展示学生作业,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
    四、练习
    1.算一算,比一比。
    42÷3
    4. 2 ÷ 3
    2.用竖式计算。
    38. 7÷9
    7. 26÷6
    16. 5÷15 43. 5÷29
    3.《新编童话集》共4本,售价28. 6元,平均每本售价多少钱?
    [设计理由]在教授计算方法时,先抛出问题,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方法,寻找解决例 题的方法,并比较方法之间的不同,这一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 习,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第3题:

    第一个飞上太空的是前苏联宇航员是谁?


    正确答案: 加加林

  • 第4题:

    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宇航员是()


    正确答案:前苏联空军少校加加林

  • 第5题:

    苏联宇航员尤里乘坐的宇宙飞船从太空看地球是()年。


    正确答案:1961

  • 第6题:

    问答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请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个语言运用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要求:创设一个真实语境,让学生运用核心句型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语言交际训练。)

    正确答案: Practice&ActivityWorkingroupof4,andgiveeachgroupanemptyboxanda"Lost&Found"board.Studentscanputtheirstationeriesintheemptybox.Thenonestudentactsasanofficestaff;otherstudentscometohimtogettheirlostthingsback.Forexample:A:Exeuseme.Ilostmypencilbox.B:Whatcolorisit?A:It'sredandblue.B:OK.What'sinit?A:Twopencils,apen,arulerandaneraser.B:Hereitis!A:Thankyousomuch.Studentswillhave10minutestocompletethedialogue.Aftertheyhavefinishedthegroupwork,inviteoneortwogroupstocometothefrontandshowtheirdialoguestothewholeclass.Teacherwillgivethemproperfeedback.(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来练习单词和句型,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巩固新知,增强合作意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请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本课时的语言技能(听说)目标。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填空题
    1961年,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宇宙飞船。首次从太空看到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

    正确答案: 东方1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填空题
    从理论上讲,宇航员在太空中会比在地球上老得()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什么是美术设计中的“排列组合”?

    正确答案: 一个基本图形,经过排列组合,通过重复,组成各种有趣的图形,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如指导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

    正确答案: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听懂、会说新单词head,ear,eye,nose,face,mouth;能听懂、会说指令“Touch your…”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学与做的过程中,能够借助图片、肢体语言轻松理解语义和进行信息交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在学习五官单词的过程中,体验英语学习的快乐,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小组竞赛的活动,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请简述教师课堂上“创设语境”需要考虑的基本要素。

    正确答案: 教师在课堂上“创设语境”需要考虑的基本要素有四点:①创设语境要有针对性。创设语境要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所开展的活动目标、内容、方法及形式等都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智力水平。②创设语境要有趣味性。创设的语境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知更加清晰、想象更加活跃、思维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③创设语境要贴近生活。语境的创设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真正参与到教师所创设的语境中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材料在特定的语言情景中的交际能力。④创设语境要有可操作性。语境的创设要便于操作,不要超出教师的可控范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分析该文的写作特点。
    (2)如指导低年级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新授环节。


    答案:
    解析:
    (1)写作特点
    本文是一篇描写秋天丰收美景的散文。作者用色彩浓艳的笔墨为读者勾勒出了秋天山野中的丰收、喜庆和热闹。整篇课文句式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很适合低段儿童的朗读训练。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认课文中出现的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秋天的美丽和喜悦。能够仿照课文中出现的句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
    (3)新授环节设计:
    一、整体感知,合作识字
    1.大家看到课文下面的“苹果”了吗?“苹果”里的“生字宝宝”都躲在课文里面.等着你去寻找呢!现在请你自由朗读课文,找到“生字宝宝”,拼一拼,圈一圈,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识字情况。
    (1)你认识了哪个生字,是怎么认识的?
    (2)指名认读。
    (3)开火车认读。
    (4)帮生字宝宝找到自己的家(游戏)。
    (5)同桌合作,互读互纠。
    二、朗读课文。感悟秋天
    1.多媒体朗读课文,一边听一边想:这幅秋天的图画画的是哪里?画了哪些景物?用横线画出来。
    2.小朋友们听得真认真,谁能告诉老师,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
    生:画的是山野(板书:山野)
    3.课件出示第一句:“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
    (1)指名读;评议:你听出了什么?(高兴、快乐)
    (2)指导用高兴、兴奋的心情读句子。
    4.多么美丽的山野啊!是什么让山野变得那么美呢?山野上有什么?
    (1)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梨树、苹果、稻海、高粱。(板书)
    (2)课件出示秋天的梨树、苹果、稻海、高粱图片,直观认识,感受秋天的美好。你能用一句话或一个词介绍一下吗?
    (3)课文中是怎么描写的呢?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4)根据学生找到的,课件出示“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梁举起燃烧的火把。”
    (5)指名读。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结合图片,点拨、理解句子,体会“挂、露、翻、举”所描绘出的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机,抓住颜色的词语,体会“秋天的图画”色彩的美丽。
    (6)配合动作“挂、露、翻、举”读一读。
    (7)比赛读,看谁把山野读得美!
    (8)同桌比一比,选一个最喜欢的句子来读,说一说,为什么喜欢。
    5.试着把这几个句子背一背。
    三、再读课文,感悟喜悦
    1.秋天的山野,梨树挂起了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了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了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了燃烧的火把,好一派丰收的景象啊!看到这幅美丽的图画,我们兴奋,我们喜悦!但是你知道吗?有人比我们更兴奋,更喜悦。因为,这美丽的图画正是他们描绘出来的。
    2.继续往下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是谁呢?
    3.学习第三、四句。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四句。(课件出示句子)
    (2)看,蓝天上的大雁排成了一个大大的“人”字,好像在说——
    (3)理解“勤劳”,知道有人们的勤劳才有山野的丰收。
    (4)你想对勤劳的人们说些什么呢?
    4.带着自己的感悟读句子。

  • 第14题:

    在太空中,宇航员的洗澡设施()。

    • A、和地球上一样
    • B、是为适应太空环境特制的
    • C、是宇航员自己制作的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从理论上讲,宇航员在太空中会比在地球上老得()


    正确答案:

  • 第16题:

    1961年,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宇宙飞船。首次从太空看到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


    正确答案:东方1号

  • 第17题:

    问答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并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导入环节:课前,教师提前穿上土家族服饰来到教室,多媒体播放土家族风俗人情图片,音响播放《乃哟乃》。学生伴随着音乐的声音步入教室,亲身感受土家族民俗。师:大家看我穿得是哪个民族的服饰?(生自由作答)师:对了,是土家族服饰。土家族喜欢群居,爱住吊角木楼。什么是吊脚楼呢?大家看图片……为什么土家族人民要住吊脚楼呢?据说古时候的土家族人居住的地方经常遭到猛兽、毒蛇、蜈蚣的威胁。后来一位土家的老人想到办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做架子,捆上木材,再铺上野竹树条,再在顶上搭架子盖上顶篷,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从此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后来就发展成现在的吊脚楼。师:看来土家族无论穿着还是居住都是很有特色的,那么土家族的音乐是怎样的?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土家族的音乐世界,感受土家族人民的热情,请欣赏《乃哟乃》。设计意图:导入环节运用了创设情境导入方法。导入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置身其中,深入体验。教师通过穿民族服饰。播放民族风情图片等方式让学生一进入教室就感受到浓郁的土家特色,更快地进入课堂学习中来。它能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益于学生了解课程学习的背景,从而能与新课很好地连接起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什么是模型思想?指出本节课的模型并列举小学数学中的模型。

    正确答案: 模型思想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描述现实世界事物的特征、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数学结构。数学的模型思想是一般化的思想方法,数学模型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数学符号表达式和图表,因而它与符号化思想有很多相通之处,同样具有普遍的意义。本课属于乘积模型。小学数学中的数量关系有两个基本的模型:一个是总体等于部分的和,即求和的模式,部分+部分=和;另一个模型是乘积的模型,总价=单价×数量和路程=速度×时间,这两个常见的数量关系是乘积关系的模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若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过程,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类推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初步培养迁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简要分析歌曲的特点。

    正确答案: 《乃哟乃》是一首土家族民歌,歌曲极具民族特色。在土家族中“乃哟乃”代表了“快快来”的意思,歌曲每一句结尾都用“乃哟嗬”的语气衬词来结束,表现出了土家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全曲只用“domisol”三个音构成,通过旋律进行可以看出,每句前半部分呈上扬感,而后半部分的衬词在“solmido”下行旋律表达下呈肯定语态,使全曲的演唱形成一种问答形式的感觉,表现出了幸福热闹的场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航天飞机以很高的速度绕地球飞行,宇航员能够离开航天飞机在太空中行走而不被甩掉的主要原因是(  )。
    A

    宇航员身上都有一根绳子与航天飞机相连

    B

    他们身上都背着一个火箭助推器使他们的速度与航天飞机相同

    C

    太空中没有阻力,他们在太空中仍然保持着与航天飞机相同的速度

    D

    此种传闻不太可靠,人不可能在太空中行走


    正确答案: B
    解析:
    航天飞机运行的轨道已经在大气层的边缘,在宇航员舱外作业的时间内,空气阻力的影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又因为宇航员和航天飞机在同一个惯性参考系下,有同样的初速度、加速度和运动状态,因此,两者间将保持相对静止,从而宇航员能够离开航天飞机在太空中行走而不会被甩掉。

  • 第22题:

    问答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简述英语游戏教学的作用。

    正确答案: ①英语游戏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寓教于乐,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②英语游戏教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③英语游戏教学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外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④英语游戏教学将枯燥的语言现象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游戏形式,化难为易,从而减轻学生的负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⑤英语游戏教学有利于增长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试分析方程与算术式的区别。

    正确答案: 方程是等式,又含有未知数,两者缺一不可。在方程里的未知数可以参加运算,并且只有当未知数为特定的数值时,方程才成立。与方程不同,算术式是一个式子,它由运算符号和已知数组成,它表示未知数。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