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组织他人考试作弊,应以组织考试作弊罪论处
乙为他人考试作弊提供作弊器材,应按组织考试作弊罪论处
丙考试成绩虽不佳,仍构成代替考试罪
甲让丙代替自己参加考试,构成代替考试罪
第1题:
考生在国家教育考试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A非法获取考试试题或者答案的
B携带或者使用考试作弊器材、资料的
C抄袭他人答案
D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的
第2题:
甲对乙享有100万元的合同债权,该债权具有可转让性。甲将其债权转让于丙,则:()
A.如甲未取得乙的同意,甲与丙之间的债权转让协议无效。
B.如甲未通知乙,则甲与丙之间的债权转让协议无效
C.如甲未通知乙,该债权转让协议有效,但对乙不发生效力
D.如甲未通知乙,该债权转让协议有效,对甲、乙、丙均发生效力
本题涉及债权转让的条件和效力问题。债权转让要求债权具有可转让性。
让与人与受让人达成了转让协议。
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债权转让的通知仅对债务人具有效力,不是债权转让协议的生效要件。债权转让也不以债务人同意为生效要件。故本题选项为C
第3题:
考生发生所列属作弊行为的,取消考试成绩、按作弊处理,3年(含3年)禁止再次参加考试。 ( )
第4题:
下列选项中,准确表达“甲和乙不可能都参加考试”含义的是(35)。
A.甲和乙都有可能参加考试
B.甲和乙都没有参加考试
C.甲和乙都不可能参加考试
D.甲和乙中至少有一人不参加考试
第5题:
第6题:
第7题:
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组织作弊、使用通讯设备或其他器材作弊、向他人出售考试试题或答案牟取利益,以及其他严重作弊或扰乱考试秩序行为的,视情节给予()。
第8题:
关于代替考试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9题:
下列行为构成犯罪的是()
第10题:
乙侵害了甲、丙、丁的发表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
小黑报社侵害了甲、乙、丙、丁的复制权与发行权
小白侵害了甲、乙、丙、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小红出版社侵害了乙的复制权和发行权
第11题:
甲、乙、丙三人都成立代替考试罪
乙组织甲给丙替考,应以组织考试作弊罪论处
甲成立代替考试罪,丙不成立犯罪
乙教唆甲代替丙考试,属于代替考试罪的教唆犯
第12题:
如甲未取得乙的同意,甲与丙之间的债权转让协议无效
如甲未通知乙,甲与丙之间的债权转让协议无效
如甲未通知乙,该债权转让协议有效,但对乙不发生效力
如甲未通知乙,该债权转让协议有效,对甲、乙、丙均发生效力
第13题:
下列行为构成犯罪的是( )。
A.甲为他人组织国家司法考试作弊提供作弊器材
B.乙为实施高考作弊,向他人出售司法考试的试题、答案
C.丙代替他人参加高考
D.丁找他人代替自己参加高考
第14题:
甲、乙、丙三人是同学,在一次考试成绩公布后,甲说:我在前十名,乙是最后一名,丙的名次不理想。乙说:我的成绩和名次都很稳定,且我的排名紧挨在丙后面,甲的名次有所下降。丙说:甲的成绩比我好,乙的成绩比我好。三人中,最多只有一个人说了假话。
由此可知( )。
A.甲说假话
B.乙说假话
C.丙说假话
D.没有人说假话
第15题:
在四个域甲、乙、丙、丁,甲信任乙,乙信任丙,丙信任丁,甲信任丙,乙信任丁,则在丁中创建的全局组用户能访问域中的哪些资源()。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
C、丙、丁
D、丁
第16题:
第17题:
第18题:
第19题:
甲未经乙的允许将专属于乙的某专利用于自己产品中,乙得知后将其告上地区法院。甲自知如果按正当程序必定败诉,便找到在法院负责知识产权庭的朋友丙,希望自己能够在诉讼中胜出,并送给丙财物共计20000元。丙按甲的要求裁判乙败诉:()
第20题:
下列哪种行为不被认定为作弊()。
第21题:
下列行为构成犯罪的是()。
第22题:
甲考上公务员、乙留任村支书、丙自主创业发展
甲自主创业发展、乙留任村支书、丙考上公务员
甲留任村支书、乙考上公务员、丙自主创业发展
甲自主创业发展、乙考上公务员、丙留任村支书
第23题:
代替他人参加考试构成本罪
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构成本罪
向他人提供试题、答案构成本罪
组织他人作弊构成本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