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
错
第1题:
国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增加就业岗位。( )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采取多种就业形式,拓宽公益性岗位范围,开发就业岗位,确保城市有就业需求的家庭()实现就业。
第5题:
摩擦性失业的基本特征是()
第6题:
就业弹性指的是()
第7题:
当就业弹性大于1时,说明经济增长并不能创造就业岗位,甚至减少了就业岗位
第8题:
就业弹性小于或等于0时,说明()
第9题:
就业弹性=就业增长率(%)/经济增长率(%)
就业弹性=经济增长率(%)/就业增长率(%)
就业弹性=就业总数/人口总数
就业弹性=劳动年龄人口/总人口
第10题:
第11题:
1
2
3
4
第12题:
应及时向零就业家庭中的失业人员提供适当的就业岗位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该开发各类就业岗位,为零就业家庭提供即时岗位援助制度
在公益性岗位上安置的就业困难人员,按国家规定给予岗位补贴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制度
应当确保零就业家庭实现全面就业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我国残疾人就业模式主要有()、按比例就业、个体就业、辅助性就业和公益岗位就业五种。
第16题:
2011年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任务十分艰巨,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并未改变。这要求我国各级政府()①促进经济发展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②促进就业观念转变,灵活地选择就业③改善就业结构并直接提供就业岗位④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第17题:
下列关于就业弹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第18题:
福建省2010年估计失业人员达到80万。省政府准备“造血”60万基本就业岗位,对于困难群体,实行“政府买岗位”的措施。省政府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因为()
第19题:
新增就业岗位数=()-离退休人数-减少的就业岗位数。
第20题:
失业劳动力与就业岗位在数量上是平衡的
失业劳动力与就业岗位在年龄要求上是平衡的
失业劳动力的数量小于就业岗位的数量
失业劳动力的数量大于就业岗位的数量
第21题:
就业弹性是劳动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值
就业弹性的变化决定于产业结构等因素
如果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大,就业弹性就较高
就业弹性是经济增长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率百分比
第22题:
说明经济增长不能创造就业岗位
说明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岗位增加
经济增长与促进就业没有关系。
第23题:
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广开就业渠道
继续控制人口增长
建立待业、失业保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