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请翻译下列文言文:秦取楚汉中,再战于蓝田,大败楚军。韩、魏闻楚之困,乃南袭至郑,楚王引归。后三国(指韩、魏、赵)谋攻楚,恐秦之救也,或说薛公曰:“可发使告楚曰:‘今三国之兵且去楚,楚能应而公攻秦,虽蓝田岂难得哉!况于楚之故地?’楚疑于秦之未必救己也,而今三国辞去,则楚之应之也必劝,是楚与三国谋出秦兵矣。秦为知之,必不救也。三国疾攻楚,楚必走秦以急;秦愈不敢出,则是我离秦而攻楚也,兵必有功。”
翻译:秦国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又与楚在蓝田交战,打得楚军大败。韩、魏两国乘楚国正处于困难之时,加紧向南进攻,直打到楚国的邓邑,楚王领兵返回。后来,齐、韩、魏三国共谋攻楚,又害怕秦国援救楚国。有人对齐相薛公田文说:“您可以派大使告诉楚王,说:‘现在三国的军队将撤离楚境,如果楚国响应三国,共同进攻秦国,即使是攻取秦国的蓝田,又有什么困难,更何况收回楚国的失地呢?’楚国本怀疑秦国未必肯出兵援救自己,现在三国又提出这一番建议,楚国就一定会积极响应。这样,楚国将会与三国合谋出兵进攻秦国。秦国如果知道这些情况,一定不会援救楚国。三国迅即出兵攻楚,楚国就必然投奔秦国求救,而秦国更加不敢出兵。这样,离间了秦、楚,而能进攻楚国,必获全胜。”
略
第2题:
“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其福必长。”中“知”的含义是()。
第3题:
翻译: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第4题: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哀,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这一主张出自于先秦思想家孟子。
第5题:
习近平新疆考察时说“国无常强,国无强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谈谈你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第6题:
景公问于晏子曰:“治国何患?”晏子对曰:“患夫社鼠。”公曰:“何谓也?”对曰:“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夫国亦有焉,人主左右是也。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姓,不诛之则为乱,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腹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第7题:
()孔子的这一主张,指出了取信于民与国家政权存亡的重要关系。
第8题:
对
错
第9题:
“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
实事求是
第10题:
第11题:
强则戒骄逸,处安有备
弱则暗图强,待机而动
用兵善乘虚蹈隙,出奇制胜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者国之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第12题:
第13题:
下列哪个不是范蠡的军事主旨?()
第14题:
故事结尾提到的辅果是谁?()
第15题: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第16题:
现代社会的有序运转离不开道德,以下哪句话最能体现道德的重要性()。
第17题: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这一观点是()提出来的。
第18题:
下列各句中,“夫”作发语词的是()
第19题:
第20题:
夫将者,国之辅也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第21题:
第22题: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第23题:
识别
知识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