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怎样提高记者的理论修养?”相关问题
  • 第1题:

    什么是新闻线索?记者应怎样获取新闻线索?


    正确答案: 新闻线索,是指可能成为新闻报道对象的某种事实所传递的信息,或者是将要成为新闻报道的对象所发出的信号。
    答题要点: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决议、指示及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中来;(2)从党政机关和业务部门的各种会议中来;(3)从通讯员和作者积极分子中来;(4)从各业务部门的书面材料中来;(5)从新闻媒介已经发表的报道、文章、读(记)者来信中来。(6)从各种广告及气象预报中来;(7)从记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来。

  • 第2题:

    《人民日报》是怎样诞生的?邓拓是一个怎样的记者?


    正确答案: 1946年4月,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决定出版一份机关报,准备取名为《晋冀鲁豫报》或《太行报》。这个计划报告毛泽东后,毛泽认为不必以地区命名,建议称《人民日报》,并为它题写了报头。1946年5月15日,《人民日报》在河北省邯郸市创刊。
    1948年5月20日,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个解放区合并成立华北解放区,相应撤消了原来两个解放区的中央局机关而成立了中共中央华北局。《人民日报》和晋察冀解放区的《晋察冀日报》合并为华北局的机关报,继续沿用《人民日报》这个名称,新的《人民日报》由毛泽东再次题写报头,以示区别。6月15日,作为中共华北局机关报的《人民日报》在河北省的平山县正式出版。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随着党中央迁往北平。8月,改组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由胡乔木任社长,邓拓任总编辑。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左海,马南屯等,福建闽侯人。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报刊活动家和报刊评论家。早年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进入晋察冀边区,先后担任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党报委员会书记、《晋察冀日报》社长、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社长。1948年任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总编辑。《人民日报》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后,被任命为第一任总编辑,后又任社长。1958年,任北京市委书记兼市委理论刊物《前线》杂志的主编。另外,他还是第一届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邓拓长期从事党的新闻工作,战争年代就有“马背上办报”的佳话。解放后,他更是勤恳恳,兢兢业业,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在《北京晚报》发表的《燕山夜话》和在《前线》杂志发表的《三家村札记》,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深受读者欢迎。1966年5月17日,邓拓被“四人帮”迫害含逝世。

  • 第3题:

    为什么在记者的知识修养中,政治理论修养最为重要?


    正确答案: 一个记者要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的理论水平,这是无产阶级记者的基本条件。因为无产阶级记者是思想宣传工作第一线的战士,是面向社会各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从其工作性质看,必须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指导,在新时期,特别是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观察、分析客观事物,从而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
    记者的采访重在认识事物,需要有较高的认识水平。记者要提高马列主义理论修养,以此来武装自己,提高认识能力。新闻报道中的许多问题,都要涉及基本理论。如农村刚出现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新生事物时,曾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倒退,走回头路。这时,一些有远见的新闻工作者,运用马列主义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现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判明责任制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于是旗帜鲜明的作了突出报道。如果对这些问题认识不清,报道就可能有片面性。
    马列主义又是方法论,对于提高记者的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大有裨益。旧的采访和思维方式,往往是单渠道封闭式的,记者同采访对象直来直往,很少借鉴他人成果,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来判断问题。中国改革实际已在若干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记者一定要注意学习新的理论,研究新的情况。

  • 第4题:

    怎样理解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关系?


    正确答案: 在访问中,正确理解和处理好记者与被采访者的关系,对完成人物采访的任务是十分重要的。人物采访是记者与被采访者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在这种交往中,记者有权根据自己对客观情况的分析,按自己所确定的目的和需要去提出问题,并请被采访者作出回答。
    而被采访者,也有权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作出相应的决定,即是否回答和怎么回答,无论被采访者的职位高低,采访时双方应当是平等的。记者无权强迫对方必须回答和怎样回答,也没有必要放弃自己的目的和要求去迎合与奉承被采访者,他应当不卑不亢而又策略地开展访问活动。同样,被采访者也无权强迫记者必须接受他的回答,更不能要求记者只准听,不准问,或不容许记者刨根问底,或只许记者问,不许记者到现场观察等等。记者与被采访者就是这样一对矛盾,两方既是平等的关系,而实际上又是处于职业上、身份上各社会地位上的不等同的关系。

  • 第5题:

    怎样提高记者的理论修养?


    正确答案:(1)克服轻视理论的思想,有计划的读些马列著作;
    (2)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
    (3)努力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4)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同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起来。

  • 第6题:

    什么是新闻线索,记者怎样发现新闻线索?


    正确答案:新闻线索是新闻事实的简单信息,是记者活动的出发点。新闻线索一般比较简略,新闻要素不齐全,但往往能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记者由此进行追踪采访,发掘出重要的、完整的新闻事实。
    1、多数新闻线索要靠记者自己捕捉。这也依赖于长期积累而后形成的敏感。
    2、联系人。记者应当建立属于自己的情报网。拥有广泛信息来源的记者能够获得多方面的信息,甚至获得一些独家新闻。
    3、利用已有的报道,寻找新的线索。
    ①揣测新闻背景,捕捉反常态的蛛丝马迹
    ②注意相关事物的联系与影响,追踪发掘相关的新闻线索
    ③寻找报道中的破绽,追踪新闻真正核心。
    ④预测新闻发展方向,追踪进行补充报道
    ⑤变换角度,突出未被人们重视的事实。
    4、新闻线索一是来自发布新闻的政府有关机关,或者是编辑部送给记者的新闻线索。

  • 第7题:

    记者的基本修养包括()

    • A、政治修养
    • B、理论修养
    • C、知识修养
    • D、专业修养
    • E、道德修养

    正确答案:A,B,C,D,E

  • 第8题:

    要想利用好新闻摄影来实行正确的舆论监督摄影记者应首先()

    • A、加强理论修养
    • B、加强法律修养
    • C、加强知识修养
    • D、加强技术修养

    正确答案:B

  • 第9题:

    多选题
    记者的基本修养包括()
    A

    政治修养

    B

    理论修养

    C

    知识修养

    D

    专业修养

    E

    道德修养


    正确答案: C,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怎样理解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关系?

    正确答案: 在访问中,正确理解和处理好记者与被采访者的关系,对完成人物采访的任务是十分重要的。人物采访是记者与被采访者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在这种交往中,记者有权根据自己对客观情况的分析,按自己所确定的目的和需要去提出问题,并请被采访者作出回答。
    而被采访者,也有权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作出相应的决定,即是否回答和怎么回答,无论被采访者的职位高低,采访时双方应当是平等的。记者无权强迫对方必须回答和怎样回答,也没有必要放弃自己的目的和要求去迎合与奉承被采访者,他应当不卑不亢而又策略地开展访问活动。同样,被采访者也无权强迫记者必须接受他的回答,更不能要求记者只准听,不准问,或不容许记者刨根问底,或只许记者问,不许记者到现场观察等等。记者与被采访者就是这样一对矛盾,两方既是平等的关系,而实际上又是处于职业上、身份上各社会地位上的不等同的关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多选题
    记者的修养包括()
    A

    知识修养

    B

    作风修养

    C

    理论修养

    D

    职业道德修养

    E

    政治修养


    正确答案: B,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怎样看待记者的情感修养?

    正确答案: 在信息传播的同时,记者与受众的感情也在进行传输。新闻作品要产生吸引受众的魅力,除了真新快活强等要求具备及思想深度、生活宽度外,还得有感情的浓度。加强情感修养对搞好采访写作工作有着十分直接、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情感是融洽采访气氛的桥梁
    采访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形式,情感则是人际关系的核心心理成分,良好的人际关系则是关系双方的情感共鸣的两心相倾。绝大多数的采访对象是可以接近、交往的,关键是看记者能否主动接近和接近是否得法。人要有乐群性,因为工作的需要,记者平时更得注意培养自己的乐群性。
    (2)情感是构成谈话的基因
    采访中,谈话提问的构成是需要情感的。欲使许多采访对象启开话匣子,是需要记者投入相当情感的,有时一般提问手段不能奏效时,则需要记者采用激问式,即在谈话提问中穿插一定强度的刺激,调动对方的情感,强行撞开缺口后,探得事实的真相。
    (3)情感是促使记者采访的动力
    记者的事业心、责任感离不开情感,每采访一个人、一件事,也离不开情感的驱使。要反映群众疾苦,要有同情感,要采写批评揭露性稿件,得有正义感。
    (4)情感是写作激情的源泉
    新闻写作是要动感情的,心情愉悦、情绪饱满时,提起笔来便会文思敏捷、一气呵成;心绪烦闷、萎靡不振时,往往就文思迟钝、生拼硬凑。只有人心与人心的交流,笔下的人物才有血有肉。
    (5)情感是新闻报道的重要构件
    一则新闻作品,情感往往是重要的成分和内容:就题材而言,人情味、情趣性是新闻价值的构成因素之一;就表现手法而言,新闻报道的四大表现手法中的抒情、议论、描写离不开情感,即使是叙述也要“寓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戈公振是一个怎样的记者?他的代表是什么?


    正确答案: 戈公振(1890~1935),原名绍发,江苏东台人,他是我国著名进步记者,新闻学教育和研究的开拓者之一。1912年在东台高等学堂毕业后,任《东台日报》图画编辑,开始从事新闻工作。他1914年进入上海《时报》,一干就是16年,从校对员到总编辑,对《时报》编辑业务的革新作出了重要贡献。1927年1月戈公振出国赴欧美、日本考察新闻事业,并参加了在瑞士召开的国际新闻专家会议。1928年底回国后,参加《申报》工作,任总管理处设计部副主任兼《申报》星期画刊主编。“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淞沪战争后,曾随国际联盟调查团赴东北调查,赴日内瓦参加国际联盟讨论日本侵略中国问题的特别会议,然后在欧洲考察新闻事业。1933年赴苏联考察采访3年,向国内发回了大量有关苏联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通讯报道,后来辑成《从东北到庶》(苏)联》一书出版。1935年10月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不幸抵达上海数日后病逝。
    戈公振一生除了做编辑、记者工作外,还从事于新闻学教育和新闻学研究工作。他曾先后在上海南方大学、国民大学、大夏大学、复旦大学讲授新闻学课程,并出版过《中国报学史》、《新闻学撮要》、《新闻学》等著作,发表过许多新闻学论文和新闻事业考察报告。其中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多新闻学论文和新闻事业考察报告。其中最负盛名的代表是《中国报学史》。该书根据他在国民大学讲授报学史的讲义整理而成,1927年11月正式出版,以后曾多次再版。该书收集了比较全面的有关我国报刊发展历史的第一手材料,是第一部全面论述中国报刊发展史的著作。全书共分6章,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报刊发展的脉络,并且介绍了报业的经营管理、新闻教育、新闻团体、新闻法律等方面的情况。可贵的是,书中保存了许多报刊的发刊词和叙例,清王朝有关报的公文和奏折,新闻出版法律,新闻团体章程等珍贵史料的原文。因此,该书一直是新闻史学界的一部必诗读书。戈公振生前无论走到哪里都随身带着这本书,发现新材料或发现错误之处就在书上作出记号。可惜他没有来得及补充修订就去世了,因此书中的错误之处未能得到改正,但仍不失为一部比较权威的中国新闻史著作。

  • 第14题:

    为社么说记者是新闻报道的主力军?记者怎样发挥作为新闻报道主力军的作用?


    正确答案:采集新闻并加以报道,这是记者日常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体每天要向受众传播新闻,而新闻是要靠采访者报道的,作为记者,是媒体新闻的主要提供者。
    记者只有源源不断的提供新闻,才能保证新闻媒体正常发布新闻。否则,媒体就会停止运行,因此记者是新闻报道的主力军。
    1、要重视新闻采写,以消息为主
    2、要重视重大新闻,让媒体每期都有重点
    3、要勇打大仗、硬仗,使媒体有新闻亮点。
    4、要不断出新、好新闻,使媒体更有竞争力。
    5、要带好新入记者,让媒体采写的队伍壮大。

  • 第15题:

    加强思想政治修养,首先要加强理论修养;加强理论修养,就是加强()

    • A、所有的理论修养
    • B、为人民服务的理论修养
    • C、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
    • D、机械唯物主义的理论修养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记者的理论修养


    正确答案:是指记者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即马克思主义水平。

  • 第17题:

    怎样培养记者的新闻敏感?


    正确答案:(1)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水平;
    (2)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价值的理论;
    (3)要胸有全局;
    (4)要掌握科学的现代思维方式

  • 第18题:

    关于提高记者的理论修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克服轻视理论的思想,有计划的读些马列著作
    • B、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
    • C、努力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报道思想对记者的重要意义?怎样才能明确报道思想?


    正确答案:【定义】所谓报道思想,是新闻机构在一定时期或阶段内组织新闻报道的知道思想。
    【意义】
    ①记者对报道思想的明确有利于增强其新闻敏感性,增强采访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主动性;
    ②有利于使记者自身的采访活动与整个形式的发展吻合起来,形成合力;
    ③有利于记者保持清醒的头脑,从全局来思考问题,并且能够从全局来权衡某个事物的意义。
    【怎样明确报道思想】简单讲,就是要一学二摸三务虚。具体来讲有以下三点:
    ①记者要及时地学习党和政府的新政策、新精神,真正明白党和政府要抓什么、为什么、着急什么;
    ②注重了解社会情况,看看广大干部群众在想什么、有什么要求和愿望;
    ③将政策、情况和编辑部制定的报道思想结合起来,进一步地分析、思考,“悟”出道理。

  • 第20题:

    名词解释题
    记者的理论修养

    正确答案: 是指记者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即马克思主义水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人民日报》是怎样诞生的?邓拓是一个怎样的记者?

    正确答案: 1946年4月,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决定出版一份机关报,准备取名为《晋冀鲁豫报》或《太行报》。这个计划报告毛泽东后,毛泽认为不必以地区命名,建议称《人民日报》,并为它题写了报头。1946年5月15日,《人民日报》在河北省邯郸市创刊。
    1948年5月20日,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个解放区合并成立华北解放区,相应撤消了原来两个解放区的中央局机关而成立了中共中央华北局。《人民日报》和晋察冀解放区的《晋察冀日报》合并为华北局的机关报,继续沿用《人民日报》这个名称,新的《人民日报》由毛泽东再次题写报头,以示区别。6月15日,作为中共华北局机关报的《人民日报》在河北省的平山县正式出版。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随着党中央迁往北平。8月,改组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由胡乔木任社长,邓拓任总编辑。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左海,马南屯等,福建闽侯人。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报刊活动家和报刊评论家。早年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进入晋察冀边区,先后担任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党报委员会书记、《晋察冀日报》社长、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社长。1948年任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总编辑。《人民日报》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后,被任命为第一任总编辑,后又任社长。1958年,任北京市委书记兼市委理论刊物《前线》杂志的主编。另外,他还是第一届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邓拓长期从事党的新闻工作,战争年代就有“马背上办报”的佳话。解放后,他更是勤恳恳,兢兢业业,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在《北京晚报》发表的《燕山夜话》和在《前线》杂志发表的《三家村札记》,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深受读者欢迎。1966年5月17日,邓拓被“四人帮”迫害含逝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加强思想政治修养,首先要加强理论修养;加强理论修养,就是加强()
    A

    所有的理论修养

    B

    为人民服务的理论修养

    C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

    D

    机械唯物主义的理论修养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关于提高记者的理论修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克服轻视理论的思想,有计划的读些马列著作

    B

    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

    C

    努力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