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世隶耕( )
(2)即书诗四句( )
(3)父异焉( )
(4)称前时之闻( )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记叙文,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第5题:
教师在讲授“渔人甚异之”这句话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异”这个词的用法。特意找出和其用法相同的例句让学生分析。下列选项中适合被用来举例的一项是()。
第6题:
文章《捕蛇者说》、《黔之驴》和《伤仲永》皆出于唐散文家()之手。
第7题:
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金溪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少年,5岁时就能作诗,但后来由于他父亲没有及时教育,使他到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就不如以前了,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
第8题:
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金溪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少年,5岁时就能作诗,但后来由于他父亲没有及时教育,使他到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就不如以前了,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用遗传、环境、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理论对材料进行分析。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第14题:
第15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竭于邑人.不使学。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人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归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试用有关教育理论分析文中所述事例。
第16题:
《伤仲永》是谁的文章?()
第17题:
下列属于王安石的代表作有()。
第18题:
《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作品,讲述了一个方仲永神童的故事。根据文章内容,方仲永后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第19题:
学习《伤仲永》时,教师要求学生注意“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中“利”字的用法特点,并从文中找出同类字词用法。几位学生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第20题:
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金溪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少年,五岁时就能作诗,但后来由于他父亲没有及时教育,使他到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就不如以前了,到二十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问题:用遗传、环境、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理论分析导致此种情况的原因。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
第24题:
遗传
环境
教育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