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自2011年5月1日开始酒驾入刑以来,酒驾醉驾数量确实在大幅度减少,但是与此同时,农村依然是酒驾的重灾区,据统计,2017年以来仅河北省因酒后醉酒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有40余起,造成55人死亡,其中,涉及农村道路或临近农村道路的酒后或醉酒引发的交通事故有14起,死亡22人。对此,你怎么看?

题目
问答题
自2011年5月1日开始酒驾入刑以来,酒驾醉驾数量确实在大幅度减少,但是与此同时,农村依然是酒驾的重灾区,据统计,2017年以来仅河北省因酒后醉酒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有40余起,造成55人死亡,其中,涉及农村道路或临近农村道路的酒后或醉酒引发的交通事故有14起,死亡22人。对此,你怎么看?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酒驾入刑以来,城市酒驾问题确实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但是这组数据却如此触目惊心,逝者已去,但是留给家庭的伤痛却是难以抚平的,农村不应该成为法外之地,我们应该深刻思考如何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农村地区成为酒驾、醉驾违法的“重灾区”,折射出很多问题。
首先,农村劝酒风气盛行。农村向来有劝酒的习惯,酒足饭饱才能彰显主人的热情,很多人感觉抹不开面子,在酒场上就越喝越多。与此同时很多农村群众对安全的认识不足。很多人认为县乡道路车少,交警工作范围覆盖不到,所以喝点酒开车只要没喝醉就不会出事,确实存在“没有事”的侥幸心理。
其次,在治理酒驾的密度与力度上,确实存在城乡差别。由于警力投入的相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查处范围较窄也就是“没人管”的情况,这也是导致村民出现侥幸心理的原因。
再次,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很多路段年久失修,有的甚至缺少路灯、安全警示牌等基本的安全保障措施。这也导致了农村交通事故的多发。
我们要想减少农村悲剧,就要对症下药,既要让农村有人管,也要消除群众的侥幸心理。
首先,政府要重视农村的交通安全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改善农村地区交通硬件设施,并对一些年久失修存在交通隐患的乡村道路进行维修改造,包括在重要路段配备红绿灯,完善乡村道路的交通安全提醒标志和防护设施等等。
其次,加大警力投入,提高农村交通执法水平和实效。适当增加交通执法和管理的力量,如以乡镇为单位建立规模适度的交通执法管理队伍,定期与不定期地进行酒驾检查。
再次,加强交通法规知识的宣传力度,强化农民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让交通法规知识进农村,让农村的群众知法懂法并且能够守法。
最后,要做好农村的移风易俗工作。移风易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要将此工作长久做下去,在农村要积极发挥村干部和先进分子的带头作用,将文明饮酒不劝酒,安全驾驶的理念深深植入百姓的意识中去。
农村工作难度大,但是只要我们落实“常治理”与“长治理”,农村问题也必将迎刃而解。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自2011年5月1日开始酒驾入刑以来,酒驾醉驾数量确实在大幅度减少,但是与此同时,农村依然是酒驾的重灾区,据统计,201”相关问题
  • 第1题:

    某次同学聚会中,小李和同学们谈论到:“现在‘酒驾’,已入刑,咱们都喝了酒,回家的时候就别开车了,打车回去好了”。他们拒绝“酒驾”体现了法的()作用。

    A.指引

    B.强制

    C.调节

    D.评价


    正确答案:B

  • 第2题:

    现在出现酒驾醉驾,要对这些违规驾驶人员进行培训,领导有事没来,要求你代替发表讲话,进行宣传培训,主题为“安全出行,拒绝酒驾”,请现场模拟。(选自2016年吉林公务员面试真题)


    答案:
    解析:
    大家好,正所谓“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最近各种恶性酒驾醉驾见诸报端,虽然我们很幸运,这样的惨剧没有发生在我们身上,但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持续不加以重视,下一个惨剧的主角可能就是你。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活中工作失去了,我们可以东山再起;金钱失去了,我们可以白手起家,重新再来;但生命失去了,谁也不知道下辈子会不会再见。因此,我们千万不要拿生命去做赌注。幸运和厄运哪一个先来,谁都不知道,驾前贪杯,驾后伤悲。
      
      生命安全无小事,可能我们有一些人总觉得危险是小概率时间,但概率小不代表不发生,真的发生只能后悔莫及可又无能为力。而且“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珍爱自己,拒绝酒驾,不仅仅是爱自己,更是爱我们的父母,“儿行千里母担忧,酒后禁驾记心头”。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更是对给予你生命的人负责。而且我们在座的很多都是家庭的顶梁柱,一旦酒驾醉驾发生恶性事故对一个家庭打击是巨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桌上的一杯酒,轮下的离别愁,因此珍爱生命,人人有责。
      
      尤其当酒驾醉驾涉及其他无辜人的健康及生命时 ,你不仅要承担法律的惩罚,而且也要承受内心的惩罚。你所毁掉的是两个家庭,两个家庭的孩子及老人背负着莫大的生活压力和思念亲人的痛苦。
      
      跟酒杯分手,和平安交友,驾车滴酒不沾, 一生平安相伴。

  • 第3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和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将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以“危险驾驶罪”入刑,可判处六个月以下拘役。那么,醉驾入刑的实施情况到底如何?据有关统计发现,2011年5月1日至2016年10月1日,S区检察院共起诉1103宗1105人醉驾案件。醉驾的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尽管后果很严重,但仍有少数驾驶员抱着“少喝一点没关系”“应该不会被查”的侥幸心理铤而走险。这说明,醉驾入刑的查处力度不够,不足以对所有驾驶员产生震慑力。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

    A.醉驾入刑实施后,S区上路行驶的机动车数量有了大的增长
    B.严格实施醉驾入刑,将不可避免地提高S区交警执法成本
    C.醉驾入刑实施后,对违法者的惩罚力度有所增大
    D.醉驾入刑实施后,S区每天都有交警上路严查酒驾

    答案:D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削弱”,确定为削弱论证。
    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论点:醉驾入刑查处力度不够,不足以对所有驾驶员产生威慑力。
    论据:仍有少数驾驶员抱着侥幸心理铤而走险。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无关选项。该项指出醉驾入刑实施与机动车数量之间的关系,这与论点所述醉驾入刑查处力度不够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B项:无关选项。该项指出醉驾入刑实施与执法成本之间的关系,这与论点所述醉驾入刑查处力度不够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C项:无关选项。该项指出惩罚力度相较以前而言有所增大,与论点“查处力度”是否足够无关,论题不一致,不具有削弱作用。
    D项:增加反向论据。该项用具体的事例指出S区每天都严查酒驾,说明醉驾入刑查处力度大,具有削弱作用。

  • 第4题:

    自从“酒驾入刑”以后,市民都纷纷拒绝酒驾。这体现了法的什么作用()?

    • A、指引作用
    • B、评价作用
    • C、预测作用
    • D、强制作用

    正确答案:A

  • 第5题:

    酒驾、醉驾、“三超一疲劳”是道路交通事故的重大隐患,也是道路交通事故专项整治的重要内容。酒驾、醉驾的标准是什么?


    正确答案: 酒驾是指的大于或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的。
    醉驾是指的血液中含酒精量超过80mg/100ml。

  • 第6题:

    酒驾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此,国家在刑法修正案(八)草案中,将酒驾和飙车纳入刑事处罚范围,加大处罚力度,但是治理酒驾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还需要公民()。

    • A、践行监督权,检举各类饮酒行为
    • B、树立权利意识,拒绝饮酒行为
    • C、履行法定义务,自觉拒绝酒后驾车
    • D、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惩处酒驾行为

    正确答案:C

  • 第7题:

    根据80-20原则分析,车祸的主要原因是()。

    • A、酒驾
    • B、酒驾+超速
    • C、酒驾+超速+未系安全带
    • D、酒驾+超速+未系安全带+光线不佳

    正确答案:C

  • 第8题:

    自2011年5月1日开始酒驾入刑以来,酒驾醉驾数量确实在大幅度减少,但是与此同时,农村依然是酒驾的重灾区,据统计,2017年以来仅河北省因酒后醉酒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有40余起,造成55人死亡,其中,涉及农村道路或临近农村道路的酒后或醉酒引发的交通事故有14起,死亡22人。对此,你怎么看?


    正确答案: 酒驾入刑以来,城市酒驾问题确实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但是这组数据却如此触目惊心,逝者已去,但是留给家庭的伤痛却是难以抚平的,农村不应该成为法外之地,我们应该深刻思考如何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农村地区成为酒驾、醉驾违法的“重灾区”,折射出很多问题。
    首先,农村劝酒风气盛行。农村向来有劝酒的习惯,酒足饭饱才能彰显主人的热情,很多人感觉抹不开面子,在酒场上就越喝越多。与此同时很多农村群众对安全的认识不足。很多人认为县乡道路车少,交警工作范围覆盖不到,所以喝点酒开车只要没喝醉就不会出事,确实存在“没有事”的侥幸心理。
    其次,在治理酒驾的密度与力度上,确实存在城乡差别。由于警力投入的相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查处范围较窄也就是“没人管”的情况,这也是导致村民出现侥幸心理的原因。
    再次,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很多路段年久失修,有的甚至缺少路灯、安全警示牌等基本的安全保障措施。这也导致了农村交通事故的多发。
    我们要想减少农村悲剧,就要对症下药,既要让农村有人管,也要消除群众的侥幸心理。
    首先,政府要重视农村的交通安全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改善农村地区交通硬件设施,并对一些年久失修存在交通隐患的乡村道路进行维修改造,包括在重要路段配备红绿灯,完善乡村道路的交通安全提醒标志和防护设施等等。
    其次,加大警力投入,提高农村交通执法水平和实效。适当增加交通执法和管理的力量,如以乡镇为单位建立规模适度的交通执法管理队伍,定期与不定期地进行酒驾检查。
    再次,加强交通法规知识的宣传力度,强化农民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让交通法规知识进农村,让农村的群众知法懂法并且能够守法。
    最后,要做好农村的移风易俗工作。移风易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要将此工作长久做下去,在农村要积极发挥村干部和先进分子的带头作用,将文明饮酒不劝酒,安全驾驶的理念深深植入百姓的意识中去。
    农村工作难度大,但是只要我们落实“常治理”与“长治理”,农村问题也必将迎刃而解。

  • 第9题:

    单选题
    根据80-20原则分析,车祸的主要原因是()。
    A

    酒驾

    B

    酒驾+超速

    C

    酒驾+超速+未系安全带

    D

    酒驾+超速+未系安全带+光线不佳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自从“酒驾入刑”以后,市民都纷纷拒绝酒驾。这体现了法的什么作用()?
    A

    指引作用

    B

    评价作用

    C

    预测作用

    D

    强制作用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酒驾、醉驾、“三超一疲劳”是道路交通事故的重大隐患,也是道路交通事故专项整治的重要内容。酒驾、醉驾的标准是什么?

    正确答案: 酒驾是指的大于或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的。
    醉驾是指的血液中含酒精量超过80mg/100ml。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新华社北京2011年6月1日电(记者卢国强)从北京交管部门了解到,5月1日“醉驾入刑”实施后至5月30日,北京市酒驾、醉驾行为同比去年均出现大幅度下降。北京交管部门表示,将继续保持对酒驾、醉驾违法行为“零容忍、高压线”的态度。 据北京市公安交管局统计,2011年5月1日至30日,北京交警查获的酒驾行为1024起,比去年同期下降81%,其中醉驾89起,同比下降79.2%。特别是媒体大量报道高晓松醉驾案后,北京市每天发生醉驾的平均数量明显走低。 “以前每次夜查,落网的醉驾司机基本在一两个,最近经常连续几天一个都没有。”一些一线交警告诉记者。交警严查酒驾、醉驾的措施也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肯定。在酒驾、醉驾行为明显下降的同时,交管部门也发现,“酒司机”们驾驶的车辆除了大客车、出租车外,还涵盖了大货车、小客车、摩托车、农用车等各种车型。在执法中交警还发现,一些司机在饮酒后与交警“比耐心”,在饭店或酒吧耗到凌晨两三点才出门。同时,由于醉驾被发现后要受到刑事处罚,个别醉驾司机出现抗拒执法的心态。 针对这种情况,北京交管部门除了增设大量阻车器等执法设备以提高民警执法能力及安全性外,还专门组织执法小分队在凌晨出动,严查涉酒驾车行为。北京交管部门负责人表示,夏季聚会增多,特别是晚间喝啤酒的情形突出,交管部门已经开始针对夏季特点的持续性夜查行动,对于涉酒司机一律严格依法处理。 ——摘编自新华网 为什么文明出行“既是道德呼唤,也是法律要求”?我们应如何从自身做起,构建文明的公共生活秩序?

    正确答案: 交通秩序是公共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序的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发挥关键作用,一般来说,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是:道德和法律。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支撑;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则需要以道德建设为重要条件。因此,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结合材料可以看出,有许多人的交通法制观念、文明礼让意识与现代文明城市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尤其是在行车、乘车、行走等方面的不文明行为,极易导致交通秩序混乱,并随时可能引发交通事故,轻者对个人带来伤痛,重者对我们的家庭和社会造成灾难。所以,维护好交通秩序是实现公共生活稳定的重要方面,需要道德和法律的双重调节。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因为:
    第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第二,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第三,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第四,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同样,社会秩序的维持也要靠每个人的自觉遵守来实现。如何做到构建文明的社会公共秩序,需要每个人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做到文明礼让和尊重他人。另一方面要自觉遵守社会法律,养成良好的法律意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机动车所有权未发生转移的,该车交强险酒驾费率按照以下规则进行浮动:过户前原车主的酒驾记录( )交强险费率浮动的计算范围,过户后新车主的酒驾记录,在续保时必须按相应的上浮比率记入交强险费率浮动的计算范围,

    A.不计入

    B.计入


    参考答案:A

  • 第14题:

    有数据表明,自“酒驾”入刑以来,由于“酒驾”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已经下降了40%。因此,刑罚比思想教育在塑造人们的行为方面更有效。

    以下信息如果为真,能够最有效反驳上述结论的是( )。

    A部分因“酒驾”被判刑的人员在获释后依然还有“酒驾”行为
    B大部分民众表示自己由于考虑到“酒驾”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而放弃了“酒驾”行为
    C自“酒驾”入刑以来,因“酒驾”而导致的严重交通事故并没有明显减少
    D自“酒驾”入刑以来,社会各界均加大了对“酒驾”严重后果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削弱题型。

    第一步:找出论点和论据。

    论点:刑罚比思想教育在塑造人们的行为方面更有效。

    论据:自“酒驾”入刑以来,由于“酒驾”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已经下降了40%。

    第二步:判断削弱方式。

    论点和论据之间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需削弱论点。

    第三步:逐一判断选项。

    A项强调酒驾判刑人员的个人行为,C项强调严重交通事故,均与整体交通事故率是否下降无关,属于无关选项;

    B项大部分民众因为刑罚的作用而放弃酒驾行为,直接加强了论点;

    D项酒驾入刑带动社会对“酒驾”严重后果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这就说明刑罚并不比思想教育更有效,后者同样起到了积极作用,直接削弱论点。

    故正确答案为D。

  • 第15题:

    对交通事故的调查发现,严查酒驾的城市和不严查酒驾的城市交通事故发生率实际上是差不多的。然而多数专家认为:严查酒驾确实能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
    以下哪项对解释这种不一致最有帮助

    A.严查酒驾的城市交通事故发生率曾经都很高
    B.实行严查酒驾的城市并没有消除酒驾
    C.小城市和大城市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是不一样的
    D.除了严查酒驾外,对其他交通违章也应该制止

    答案:A
    解析:
    题干矛盾在于专家认为严查酒驾能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但实际上严查酒驾的城市和不严查酒驾的城市交通事故发生率差不多。A项说明严查酒驾的城市交通事故发生率曾经都很高,即表明是因为查酒驾才降低了交通事故发生率,解释了题干的矛盾;B项加剧了题干的矛盾;C、D两项均未就严查酒驾前后进行对比,为无关项。故答案选A。

  • 第16题:

    新华社北京2011年6月1日电(记者卢国强)从北京交管部门了解到,5月1日“醉驾入刑”实施后至5月30日,北京市酒驾、醉驾行为同比去年均出现大幅度下降。北京交管部门表示,将继续保持对酒驾、醉驾违法行为“零容忍、高压线”的态度。 据北京市公安交管局统计,2011年5月1日至30日,北京交警查获的酒驾行为1024起,比去年同期下降81%,其中醉驾89起,同比下降79.2%。特别是媒体大量报道高晓松醉驾案后,北京市每天发生醉驾的平均数量明显走低。 “以前每次夜查,落网的醉驾司机基本在一两个,最近经常连续几天一个都没有。”一些一线交警告诉记者。交警严查酒驾、醉驾的措施也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肯定。在酒驾、醉驾行为明显下降的同时,交管部门也发现,“酒司机”们驾驶的车辆除了大客车、出租车外,还涵盖了大货车、小客车、摩托车、农用车等各种车型。在执法中交警还发现,一些司机在饮酒后与交警“比耐心”,在饭店或酒吧耗到凌晨两三点才出门。同时,由于醉驾被发现后要受到刑事处罚,个别醉驾司机出现抗拒执法的心态。 针对这种情况,北京交管部门除了增设大量阻车器等执法设备以提高民警执法能力及安全性外,还专门组织执法小分队在凌晨出动,严查涉酒驾车行为。北京交管部门负责人表示,夏季聚会增多,特别是晚间喝啤酒的情形突出,交管部门已经开始针对夏季特点的持续性夜查行动,对于涉酒司机一律严格依法处理。 ——摘编自新华网 为什么文明出行“既是道德呼唤,也是法律要求”?我们应如何从自身做起,构建文明的公共生活秩序?


    正确答案: 交通秩序是公共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序的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发挥关键作用,一般来说,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是:道德和法律。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支撑;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则需要以道德建设为重要条件。因此,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结合材料可以看出,有许多人的交通法制观念、文明礼让意识与现代文明城市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尤其是在行车、乘车、行走等方面的不文明行为,极易导致交通秩序混乱,并随时可能引发交通事故,轻者对个人带来伤痛,重者对我们的家庭和社会造成灾难。所以,维护好交通秩序是实现公共生活稳定的重要方面,需要道德和法律的双重调节。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因为:
    第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第二,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第三,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第四,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同样,社会秩序的维持也要靠每个人的自觉遵守来实现。如何做到构建文明的社会公共秩序,需要每个人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做到文明礼让和尊重他人。另一方面要自觉遵守社会法律,养成良好的法律意识。

  • 第17题:

    2010年3月以来,全国上下开展严打以“酒驾”为重点的危害交通安全行为。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今年5月1日起施行。 回答问题。 新法规定: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同时,新法对酒驾和醉驾予以区别对待:酒驾属于一般违法行为,醉驾属于犯罪行为。司机王某酒后驾车被交警查获定为醉驾,若王某不服,他可以行使()。

    • A、批评权
    • B、申诉权
    • C、检举权
    • D、建议权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酒驾和醉驾已经成为目前公认的马路杀手,是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一种不良生活方式,下列哪项不属于预防和矫正酗酒行为的措施()

    • A、通过税收和价格手段提高价格
    • B、禁止售酒
    • C、禁止媒体上做酒的广告宣传
    • D、健康教育引导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2015年2月18日,某公司老板刘某和其朋友在酒吧就餐后表示:“别开车,酒驾已入刑,咱还是请代驾把车开回去吧。”刘某找代驾的行为体现法的哪项作用?()

    • A、法的指引
    • B、法的评价
    • C、法的预测
    • D、法的强制

    正确答案:A

  • 第20题:

    挂牌公司董事发生(),需要进行信息披露。

    • A、被证监会处罚
    • B、酒驾
    • C、醉驾
    • D、被刑事处罚

    正确答案:A,C,D

  • 第21题:

    问答题
    新华社北京2011年6月1日电(记者卢国强)从北京交管部门了解到,5月1日“醉驾入刑”实施后至5月30日,北京市酒驾、醉驾行为同比去年均出现大幅度下降。北京交管部门表示,将继续保持对酒驾、醉驾违法行为“零容忍、高压线”的态度。 据北京市公安交管局统计,2011年5月1日至30日,北京交警查获的酒驾行为1024起,比去年同期下降81%,其中醉驾89起,同比下降79.2%。特别是媒体大量报道高晓松醉驾案后,北京市每天发生醉驾的平均数量明显走低。 “以前每次夜查,落网的醉驾司机基本在一两个,最近经常连续几天一个都没有。”一些一线交警告诉记者。交警严查酒驾、醉驾的措施也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肯定。在酒驾、醉驾行为明显下降的同时,交管部门也发现,“酒司机”们驾驶的车辆除了大客车、出租车外,还涵盖了大货车、小客车、摩托车、农用车等各种车型。在执法中交警还发现,一些司机在饮酒后与交警“比耐心”,在饭店或酒吧耗到凌晨两三点才出门。同时,由于醉驾被发现后要受到刑事处罚,个别醉驾司机出现抗拒执法的心态。 针对这种情况,北京交管部门除了增设大量阻车器等执法设备以提高民警执法能力及安全性外,还专门组织执法小分队在凌晨出动,严查涉酒驾车行为。北京交管部门负责人表示,夏季聚会增多,特别是晚间喝啤酒的情形突出,交管部门已经开始针对夏季特点的持续性夜查行动,对于涉酒司机一律严格依法处理。 ——摘编自新华网 请分别从道德和法律层面上分析酒驾、醉驾行为。

    正确答案: 从道德层面上看,此类酒驾、醉驾行为违背了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交通秩序是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交通的必备前提。
    从法律层面上分析酒驾、醉驾行为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对于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负刑事责任,受到刑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新华社北京2011年6月1日电(记者卢国强)从北京交管部门了解到,5月1日“醉驾入刑”实施后至5月30日,北京市酒驾、醉驾行为同比去年均出现大幅度下降。北京交管部门表示,将继续保持对酒驾、醉驾违法行为“零容忍、高压线”的态度。 据北京市公安交管局统计,2011年5月1日至30日,北京交警查获的酒驾行为1024起,比去年同期下降81%,其中醉驾89起,同比下降79.2%。特别是媒体大量报道高晓松醉驾案后,北京市每天发生醉驾的平均数量明显走低。 “以前每次夜查,落网的醉驾司机基本在一两个,最近经常连续几天一个都没有。”一些一线交警告诉记者。交警严查酒驾、醉驾的措施也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肯定。在酒驾、醉驾行为明显下降的同时,交管部门也发现,“酒司机”们驾驶的车辆除了大客车、出租车外,还涵盖了大货车、小客车、摩托车、农用车等各种车型。在执法中交警还发现,一些司机在饮酒后与交警“比耐心”,在饭店或酒吧耗到凌晨两三点才出门。同时,由于醉驾被发现后要受到刑事处罚,个别醉驾司机出现抗拒执法的心态。 针对这种情况,北京交管部门除了增设大量阻车器等执法设备以提高民警执法能力及安全性外,还专门组织执法小分队在凌晨出动,严查涉酒驾车行为。北京交管部门负责人表示,夏季聚会增多,特别是晚间喝啤酒的情形突出,交管部门已经开始针对夏季特点的持续性夜查行动,对于涉酒司机一律严格依法处理。 ——摘编自新华网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减少类似酒驾、醉驾行为,避免造成交通事故。

    正确答案: 如何减少类似酒驾、醉驾行为,避免造成交通事故:
    其一,从道德层面上,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道德教育活动,提高公民道德教育实效性,树立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意识,不断提高公民自身道德素养。
    其二,从法律层面看,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者的惩戒力度,使其“不敢”。
    其三,从制度层面上,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完善监管制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关于王某酒驾行为所受到的法律责任以及对于执业药师执业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因酒驾受到的处罚属于行政处罚,但还不属于应当办理注销注册的情形

    B

    因酒驾受到的处罚属于行政处罚,应由执业药师注册机构收缴注册证书并注销注册

    C

    因酒驾受到的处罚属于刑事处罚,但还不属于应当办理注销注册的情形

    D

    因酒驾受到的处罚属于刑事处罚,应由执业药师注册机构收缴注册证书并注销注册


    正确答案: D
    解析:
    王某在2018年因酒驾被处罚款和暂扣驾驶证,属于行政处罚,根据执业药师注销注册的规定,受刑事处罚的应注销注册,所以王某的《执业药师注册证》不需要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