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知觉
归因
印象
态度
第1题:
“心理理论”是指( )。
A.儿童对他人心理状态以及他人行为与其心理状态的关系的推理或认知
B.儿童对自己心理状态的推理或认知
C.儿童头脑中形成的一整套理解别人思想、感情和动机的方式
D.儿童的心理学知识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不是武断性行为的表现。
第5题:
以下哪些选项属于社会认知的范围?()
第6题:
个体对别人和自己行为的举止,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要求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叫做()。
第7题:
()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
第8题:
下列不属于自我认知要素中社会自我内容的是()。
第9题:
第10题:
情感特征
行为特征
认知特征
情景特征
第11题:
我不找别人,等着别人来找我
我是对的,别人是错的
我不会改变我自己
从别人的角度和反应看自己
第12题: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希望自己在某方面能吸引别人,体现了希望的()
A情感特征
B行为特征
C认知特征
D情景特征
第16题: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
第17题:
对自己和别人行为原因的认知,叫做()。
第18题:
()是人们按因果属性对自己或别人行为的原因的认知与评价。
第19题:
对待别人的评价,要有认知上的完整性,应(),(),恰如其分地对自己作出评价和调节。
第20题:
对自己的社会地位的认知评价
对与他人关系的认知和评价
引人注目、讨好别人、追求名誉、爱与隶属等
对自己的智慧的认知与评价
第21题:
自我控制
自我认知
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
第22题:
认知曲解得到识别和矫正,情绪障碍将获得改善;
别人对我怎么样,我就要对别人怎么样;
认知和情感,行为互相联系,互相影响;
引起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的解释。
第23题:
对别人的认知
对自己和别人关系的认知
对别人和别人之间关系的认知
自我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