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乎壹兵、在乎善附兵
在乎壹将、在乎善附将
在乎壹民、在乎善附民
第1题:
墨子认为为政之根本是()。
第2题:
荀子认为儒者修养身心之法和提高品德修养之术以及最终所要达到之境界的根本一点是遵循()。
第3题: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认为用兵是以诡做原则。
第4题:
“夫虞氏之不为政久矣”中的“虞氏”指:()
第5题: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认为敌我双方兵力对比不同,则应采取不同的作战方法。下列各项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第6题: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共同点是()。
第7题:
荀子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什么()?
第8题:
善
恶
利
色
第9题:
兵之虚实,如以碫投卵
水避高而趋下,如用兵避实而击虚
李世民推崇虚实,认为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战无不胜
毛泽东认为虚实之势以实为重,倡导用血和汗水打造一支战无不胜的铁军
第10题:
第11题:
虞舜
虞姬
虞美人
其他
第12题:
对
错
第13题:
荀子认为用兵功虞之本是()。
第14题:
关于兵之虚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第15题:
“行仪动静度之以礼,知虑取舍稽之以成,日月积久校之以功”出自《荀子》。
第16题: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说明荀子认为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不取决于愚与敏,如果能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
第17题:
荀子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这属于()的观点。
第18题:
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善是后天人为努力的结果。
第19题:
荀子和韩非虽然都认为“人之性恶”,但在管理方式上是完全不同的,荀子主张依法治国,韩非主张施以“仁政”。
第20题:
教师甲:荀子从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出发,把教学或学习的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行看做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教师乙:荀子认为教学只要尽量发挥我的本心,扩充我的善性,就可以知天了
教师丙:荀子对教学过程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
教师丁:荀子认为教学的认识过程,从感性到理性,最终在于实践行,只有学而能行,才能算完全的认识
第21题:
对
错
第22题:
父精母血的充盛
肾精肾气的充盈
五脏之气的坚固
血脉之气的和调
精神气血的旺盛
第23题:
对
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