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流动的原则是: (一)有利于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和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 (二)人才流向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符合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规划,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三)鼓励和支持人才到新开发区、落后地区、生产第一线以及其他最需要的地区、行业和部门工作。
第1题: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第2题: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第3题:
人才从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流动,从人才闲置的地方向人才急需的地方流动,从效益差的地方向效益好的地方流动,以促进人才供需关系的平衡。这体现了人才流动的()原则。
A、以事业需要为中心,用人所长
B、合理流向
C、最佳社会综合效益
D、自主自愿
E、其他
第4题:
第5题:
为使企业稳步渡过创业期,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核心是()
第6题:
新时代专业技术人员的机遇与挑战提到,《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义包括()
第7题:
为保障个人择业自主权和单位用人自主权,促进人才的合理(),优化人员结构,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国家和地方都制定了有关政策规定。
第8题:
人才流动的客观必然性表现在()。
第9题:
为使企业稳步度过创业期,对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要求是()
第10题:
英国政府从四方面提出了促进英国AI产业发展的重要行动建议:数据获取、()、研究转化和行业发展。
第11题:
人才使用
人才培养
人才流动
人才引进
第12题:
人才流动管理使政府更好地发挥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市场的重要作用,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
探索建立乡村振兴专业化人才终身培训机制,引导和支持各类人才向“三区三州”等人才薄弱地区和领域流动
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布局,建立协调衔接的区域人才流动政策体系和交流合作机制
人才流动管理不利于稳定国家重点领域人才的流动秩序
加强人才市场供求信息监测,探索定期发布人才流动报告
第13题:
A、避免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的倾向,推动人才“帽子”、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
B、打破户籍、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促进城乡、区域、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之间人才协调发展,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
C、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国家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人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精神为基础,形成协同育人模式
D、让机构、人才、市场、资金充分活跃起来。要注重吸引和使用人才
第14题:
人才流动的客观必然性表现在()。
A、人才流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B、人才流动是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需要
C、人才流动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D、人才流动是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
E、以上说法都不对
第15题:
第16题:
第17题:
2003年,胡锦涛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改革,大力培养各类人才,加快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分布,充分开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其中“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真正做到“三个有利于”,这“三个有利于”指的是()
第18题:
人才流动的原则是: (一)有利于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和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 (二)人才流向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符合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规划,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三)鼓励和支持人才到新开发区、落后地区、生产第一线以及其他最需要的地区、行业和部门工作。
第19题:
加大高层次和急需紧缺金融人才支持力度,对接国家和省人才规划,面向哪些渠道引进和培养一批深圳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金融人才。() ①全球知名金融机构; ②国际性金融组织; ③全球一流大学; ④研究机构。
第20题:
人才成长、发展和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是()。
第21题:
人才从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流动,从人才闲置的地方向人才急需的地方流动,从效益差的地方向效益好的地方流动,以促进人才供需关系的平衡。这体现了人才流动的()原则。
第22题:
人才流动
人才培养
人才引进
人才吸引
第23题:
吸引和获取企业所需的关键人才,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制定鼓励关键人才创业的激励措施和办法,充分发挥关健人才的作用,加速企业发展
发现和培养核心人才,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以上都对
第24题:
发现和培养核心人才,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制定鼓励关键人才创业的激励措施和办法,充分发挥关键人才的作用,加速企业发展
建立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吸引和获取企业所需的关键人才,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完善培训、考评和薪酬机制,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