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正确
更多“法显是西晋僧人,他于公元399年与道整等11人前往印度,西行求法”相关问题
  • 第1题:

    西晋名僧法显第一个到达印度取经,著有《佛国记》。


    正确答案:错误

  • 第2题:

    法显、玄娤、义净等求法僧人对丝绸之路的中西交通发展,促进文化交流有一定的贡献。


    正确答案:正确

  • 第3题:

    西行求法,东晋法显成就最大,撰写成《()》,唐代有玄奘《大唐西域记》、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


    正确答案:佛国记

  • 第4题:

    法显将自己西行求法所经历的情况编撰成书,取名()

    • A、《佛国记》
    • B、《大唐西域记》
    • C、《西域志》
    • D、《外国传》

    正确答案:A

  • 第5题:

    中国最早到西域去求法取经的僧人是三国时的(),他也是中国第一个西行求法的人。


    正确答案:朱士行

  • 第6题:

    第一个到达印度取经的僧人是()。

    • A、玄奘
    • B、法显
    • C、鉴真
    • D、义净

    正确答案:B

  • 第7题:

    填空题
    西行求法,东晋法显成就最大,撰写成《()》,唐代有玄奘《大唐西域记》、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

    正确答案: 佛国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多选题
    东晋名僧(  )是我国第一个西行取经的僧人,并著有《佛国记》。
    A

    法显

    B

    鉴真

    C

    玄奘

    D

    慧能


    正确答案: B,A
    解析:
    东晋僧人法显于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前往天竺求法,归国后撰写历游天竺记传《佛国记》,即《高僧法显传》。

  • 第9题:

    单选题
    东晋僧人法显于399年西行赴印度求法,历经15年于412年返回中国,为佛教传入中国做出了突出贡献,其回国登陆的地点位在今天何处?()
    A

    辽东半岛

    B

    山东半岛

    C

    江苏沿海

    D

    福建沿海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东晋时期西行取经的中国僧人是()
    A

    唐玄奘

    B

    鉴真

    C

    法显

    D

    鸠摩罗什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中国最早到西域去求法取经的僧人是三国时的(),他也是中国第一个西行求法的人。

    正确答案: 朱士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我国魏晋时期第一个西行求法者是()。
    A

    法显

    B

    支道林

    C

    朱士行

    D

    释慧远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东晋时期西行取经的中国僧人是()

    • A、唐玄奘
    • B、鉴真
    • C、法显
    • D、鸠摩罗什

    正确答案:C

  • 第14题:

    中国僧人玄奘和义净西行求法时到过的大乘佛教中心是()。

    • A、飞行寺
    • B、超岩寺
    • C、那烂陀寺
    • D、大寺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简述中国僧人的西行求法。 


    正确答案: 与印度佛教东传的同时,是中国的僧人兴起了西行求法运动。为了寻求佛教真谛,一些僧人不畏艰险,长途跋涉,西上广求佛典,形成一股热潮。据统计,在西晋时已有三人西行求法;东晋时已多达37人,六朝时达百人以上。其中以东晋时代的法显成就最大。后秦弘始元年(公元339年),法显以62岁高龄,与慧景、宝云等人从长安出发,西渡流沙,翻越葱岭,远赴印度寻求戒律,前后经过15年时间,遍游印度北部,后经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和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国,渡海回国,取得经律六部,并将所见所闻撰写成《佛国记》(又名《法显传》),成为中外交通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
    隋唐以后,仍有许多僧人赴印度求法,如妇孺皆知的玄奘和义净等,是唐代僧人西行求法的代表。玄奘,俗名陈祎,河南缑氏人(今偃师县),出家后在长安、成都等地遍访名师,为了了解佛学底蕴,于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私出玉门关,取道西域,经葱岭,到达古印度境内,研习讲学,周游印度,历时19年,于贞观十七年载誉回国,主持佛经翻译,其所著《大唐西域记》详述亲所历见的各国风土人情,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不朽之作。义净,比玄奘略晚,俗姓张,范阳(今北京地区)人,15岁即立志西行求法,于唐咸亨二年(公元671年)从扬州出发,经广州渡海南行,抵达印度后研修佛学,兼习印度医学,于武则天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回到广州,著《南海寄归内法传》等,描述东南亚和印度佛教、地理、民俗及医方,其价值不在《大唐西域记》之下。其后,又有慧超等去印度取经。慧超本新罗人,来华后经海路抵达印度、波斯、阿富汗等地,然后经陆路回到中国。
    到宋代,西行求法都由政府资助,因此西行僧人都为团组。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由行勤组织的157人的僧团,从今天的甘肃武都县启程,经西域诸国抵古印度的摩竭提国。他们在印度停留的时间并不相同,有的在数十年后才回国。
    宗教的传播与交流,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与学习的重要渠道。由于宗教哲学涉及人生领域的许多重要重要课题,触及民族文化的内核,因此,它的影响是深刻的、巨大的,是人们无法估量的。中外佛教交往无可置疑的证明了这一点。

  • 第16题:

    我国魏晋时期第一个西行求法者是()。

    • A、法显
    • B、支道林
    • C、朱士行
    • D、释慧远

    正确答案:C

  • 第17题:

    高丽僧人于公元601年把口红传到()。

    • A、印度
    • B、日本
    • C、中国
    • D、泰国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玄奘是唐代僧人,于唐太宗贞观元年西行印度求取佛经,历时17年,在贞观十九年正月回到长安。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9题:

    判断题
    玄奘是唐代僧人,于唐太宗贞观元年西行印度求取佛经,历时17年,在贞观十九年正月回到长安。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第一个到达印度取经的僧人是()。
    A

    玄奘

    B

    法显

    C

    鉴真

    D

    义净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判断题
    法显、玄娤、义净等求法僧人对丝绸之路的中西交通发展,促进文化交流有一定的贡献。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判断题
    法显是西晋僧人,他于公元399年与道整等11人前往印度,西行求法。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僧人的西行求法。

    正确答案: 与印度佛教东传的同时,是中国的僧人兴起了西行求法运动。为了寻求佛教真谛,一些僧人不畏艰险,长途跋涉,西上广求佛典,形成一股热潮。据统计,在西晋时已有三人西行求法;东晋时已多达37人,六朝时达百人以上。其中以东晋时代的法显成就最大。后秦弘始元年(公元339年),法显以62岁高龄,与慧景、宝云等人从长安出发,西渡流沙,翻越葱岭,远赴印度寻求戒律,前后经过15年时间,遍游印度北部,后经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和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国,渡海回国,取得经律六部,并将所见所闻撰写成《佛国记》(又名《法显传》),成为中外交通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
    隋唐以后,仍有许多僧人赴印度求法,如妇孺皆知的玄奘和义净等,是唐代僧人西行求法的代表。玄奘,俗名陈祎,河南缑氏人(今偃师县),出家后在长安、成都等地遍访名师,为了了解佛学底蕴,于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私出玉门关,取道西域,经葱岭,到达古印度境内,研习讲学,周游印度,历时19年,于贞观十七年载誉回国,主持佛经翻译,其所著《大唐西域记》详述亲所历见的各国风土人情,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不朽之作。义净,比玄奘略晚,俗姓张,范阳(今北京地区)人,15岁即立志西行求法,于唐咸亨二年(公元671年)从扬州出发,经广州渡海南行,抵达印度后研修佛学,兼习印度医学,于武则天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回到广州,著《南海寄归内法传》等,描述东南亚和印度佛教、地理、民俗及医方,其价值不在《大唐西域记》之下。其后,又有慧超等去印度取经。慧超本新罗人,来华后经海路抵达印度、波斯、阿富汗等地,然后经陆路回到中国。
    到宋代,西行求法都由政府资助,因此西行僧人都为团组。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由行勤组织的157人的僧团,从今天的甘肃武都县启程,经西域诸国抵古印度的摩竭提国。他们在印度停留的时间并不相同,有的在数十年后才回国。
    宗教的传播与交流,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与学习的重要渠道。由于宗教哲学涉及人生领域的许多重要重要课题,触及民族文化的内核,因此,它的影响是深刻的、巨大的,是人们无法估量的。中外佛教交往无可置疑的证明了这一点。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