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的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第1题:
东汉末年的政治斗争中,矛盾最激烈的双方是士人与()。
第2题:
中国历史上,外戚干政以()时期最为严重。汉高祖死后,吕后称制,大封诸吕,开外戚干政先河。
第3题:
从汉代起,皇帝都有特殊的庙号、谥号和年号,比如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等,这实质上反映了()
第4题: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皇帝”指的是()
第5题: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石刻反映的是()
第6题:
外戚和宦官能够掌握中央政权的根源是()
第7题:
所谓世袭制体现的是皇帝家族对国家权力的独占,谁被认为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第8题:
司马迁在《史记·外戚世家》的开篇写到:“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由此可见,外戚干政的实质是()
第9题:
“十恶”中的“大不敬”是指()
第10题:
秦
两汉
隋唐
明清
第11题:
对
错
第12题:
功臣、外戚
外戚、宦官
宦官、军阀
军阀、权臣
第13题:
唐律规定的“谋大逆”是指()
第14题:
东汉皇帝大权旁落于哪两种人手中()
第15题: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隋唐时期,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宋朝,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至明清时,大臣奏事必须跪着。清朝官僚上朝时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护膝。以上礼仪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第16题:
皇帝和大臣讨论如何选拔人才。大臣主张应该只问他们个人能力的高低,不要计较他们的家世背景。皇帝反对大臣的说法,强调历时久长的世家才是培养人才的沃土,这件事最可能发生在哪一时期()
第17题:
郑和七下西洋是在明朝的什么时期?当时哪位皇帝执政?()
第18题:
有学者写道:“皇权始终依托于当时最有势力的集团或阶层,总是要依靠他们来进行统治,让他们担任宰相和高官;皇帝总是要和当时最有势力、最有影响的贵族集团或豪强大族联姻,以加强皇权和他们的联系。”材料所述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第19题: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的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第20题:
东汉时期,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的局面交替出现。即“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第21题:
门阀
皇帝
宦官
外戚
第22题:
最受皇帝宠爱的大臣
最受皇帝宠爱的妃子
第23题:
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铲除同姓刘氏诸侯王势力
第24题:
谋危社稷
安忍残贼,背违正道
亲族相犯
盗窃皇帝祭祀天地、宗庙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