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宗教哲学的历程?”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蒂利希的宗教哲学?


    正确答案: 蒂利希的宗教哲学主要有三个方面:对上帝或神的概念的反思;神迹与宗教深层体验:宗教信仰的定义.
    (1).对上帝或神的概念的反思.
    蒂利希反对传统的将上帝解释为超自然的存在者的传统的宗教观.认为上帝是无对的自我存在,是终极的存在,不是相对其他存在的一种存在,上帝超越存在.将上帝视为存在之物是荒谬的,以为存在的概念蕴涵了不存在的可能性,上帝一旦成为我们思考的对象,上帝的终极性就变成相对的了.蒂利希还认为超自然神论仍将神局限在总体经验中,因为超越总是对一个客体对象而言的,它还是神或上帝概念的局限,上帝的终极性没有得到强调和最终确定.
    蒂利希主张如果我们信仰上帝,我们就应该强调其抽象性和纯粹性,它不与我们相对而存在.这样既保持了上帝的终极超越性,又不妨碍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神和上帝才能成为作为主体的人可以接受并体现着人的终极关怀的客体.
    (2).神迹与宗教深层体验.
    蒂利希认为传统的神迹忽视了人的主体存在,使人沦入迷信而不是主动关怀自己生命意义所系的信仰.他认为神迹可疑视为符号事件,并且我们也不能将神迹的发生与其宗教背景截然分开.蒂利希认为满足神迹条件有三:①.与事实的合理结构不相矛盾的惊人的非凡的和令人震撼的事件;
    ②.涉及神秘的存在并与我们有确定的关系;
    ③.在人们的神种体验中只是一种符号.他认为只要不违反任何自然的法则,超常事件可以起到上帝启示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它就可以被视为神迹.
    蒂利希认为宗教不能被限制在神或上帝的神迹方面,神迹应该是一种与人相关的,使人能够联系经验世界的规则加以理解的符号事件,这是人体验宗教的价值,建立信仰的前提.奇迹的存在并不是使人迷信限制人的创造性,而是使人更深刻地体验宗教对生命的激励作用.
    (3).宗教信仰的定义.
    蒂利希认为宗教是一种执着的终极关怀状态,它是人的其他关怀的前提并蕴涵着人的生命意义的答案.由于终极关怀中蕴涵着独一无二,因而多神论的宗教不太符合这个标准.他认为人是客体存在,人格神模拟人但并没有成为超越人的自我存在,因而不是超客体的客体,而是像客体的客体.终极关怀要求的是人的安身立命的问题,而一旦有了终极关怀的对象,立刻就不再是宗教的了.

  • 第2题:

    克尔凯戈尔的宗教悖论认为()。

    • A、经济不是宗教
    • B、文化不是宗教
    • C、哲学不是宗教
    • D、科学不是宗教

    正确答案:C

  • 第3题:

    科技革命催生了下面哪一学科的产生?()

    • A、宗教哲学
    • B、科学哲学
    • C、科学美学
    • D、伦理哲学

    正确答案:B

  • 第4题:

    黑格尔的宗教哲学


    正确答案: 黑格尔的宗教哲学是彻底理性主义的。他反对把宗教置于理性之外的纯信仰领域,而且进一步把总觉和哲学的内容和对象视为一体。他所理解的上帝,就是作为黑格尔哲学之本的“绝对精神”,上帝的本质即是理性。黑格尔将宗教和哲学统一起来,视为绝对精神辩证发展的不同阶段,黑格尔以这种唯心主义哲学的形式对人类历史上的全部宗教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综合,提出了在当时最为系统,完整的宗教进化论的理论模式。他认为,宗教的发展是哲学,哲学高于宗教。黑格尔宗教哲学实际上也是力图使宗教哲学化,理性化,他认为哲学与宗教的内容,要求,利益都是相同的。黑格尔既把宗教哲学化,他就不得不从宗教中排除许多神秘主义的东西,抛弃纯粹的教义学,把宗教的教条变成哲学的象征。

  • 第5题:

    海尔的宗教哲学


    正确答案: 海尔认为宗教中所陈述的东西都不是断言,而是海尔所谓的“怖戾克”(blik)即非断言性陈述或者非理性之迷信,它不受“断言”或者“理性”的肯定或者否定推定。“怖戾克”决定着我们所选择的证据具有主观的情感性,所以我们运用我们的“怖戾克”时,我们并不是在做客观的断言。我们人类的生命大部分都与各自的“怖戾克”相关联,人们各自的“怖戾克”确实有所不同,但并不是相互对立或者矛盾中的断言。“怖戾克”实际上就蕴涵了具有神秘性的直觉经验意义。
    海尔认为,不能将宗教传统中讨论上帝的议题混同于我们对科学的议题而加以解释。宗教的陈述不一定是断言式的,但一定是信仰式的,它们不假逻辑的证实或证伪,但一定依赖于情感体验。

  • 第6题:

    简述政治、道德、宗教、哲学对艺术发展的影响作用。


    正确答案:(1)政治对艺术的发展具有直接的、重大的、深刻的影响。因为政治集中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它拥有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和强大的物质力量。因此,政治即可以成为强大的动力促进艺术的繁荣,也可以成为巨大的阻力导致艺术的衰败。
    (2)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①宗教阻碍艺术的发展,即宗教对艺术否定;
    ②宗教促进艺术的发展。③宗教推动艺术的发展。
    (3)道德给艺术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当艺术作品表现进步的道德准则和高尚的理想情操时,往往产生持久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促进艺术的发展。
    (4)哲学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①哲学通过美学的中介影响艺术的发展;
    ②哲学通过创作方法的中介影响艺术的发展。

  • 第7题:

    经院哲学本质上属于宗教神学,但是,其研究也有哲学意义。


    正确答案: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第一,经院哲学本质上属于宗教神学,因为它是在教会学院里讲授的基督教神学,基本任务是论证基督教教义,它是在教父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系统、更完善的神学体系。
    第二,经院哲学的研究也具有哲学意义,因为它重点研究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出现了唯名论和唯实论的斗争,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

  • 第8题:

    单选题
    符合伊本·西那的观点的是()。
    A

    哲学高于宗教

    B

    哲学低于宗教

    C

    哲学与宗教各自独立存在

    D

    哲学与宗教不能相互独立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宗教哲学的历程?

    正确答案: 真正具有相对说服力的宗教哲学何时形成的,要视两方面的情况:一是运用宗教哲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是否具有里程碑的性质;一是其所反思的宗教问题和现象是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深刻性。如果满足这两个条件,那么此刻的宗教哲学就可以被视为具有学术规范意义的学科。否则,只是一种关于宗教哲学的思考,或某人关于宗教问题的哲学思考。康德思想作为一个时代标志,分为康德之前的关于某些宗教问题或现象的某些思考,康德之后的关于普遍的主要宗教现象和核心问题的系统思考。
    康德之前的宗教哲学可分为:希腊古典哲学时代,中世纪神学时代和文艺复兴及倡导自然神论的时代。希腊古典哲学时代:在伊壁鸠鲁学派形成之前,希腊哲学家就已经开始对当时的宗教现象或问题进行某种哲学性质的反思了。克塞诺芬尼批判“神人同形同性”论,他认为真正的神应该是“一”,即超越我们人和诸神形体和思想的最伟大的存在者。苏格拉底的神的召唤,柏拉图的“理念”以及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动因”,最终必然导向“上帝”的观念,对“上帝”的思考。中世纪神学时代:神学在学术界占据了垄断地位,是所谓“神的独断”时期。哲学成了神学的婢女。神学的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为了证明神圣的上帝存在性和对世俗社会的绝对权威,对神的存在和权威容不下半点怀疑或独立思考的余地。奥古斯丁认为神的存在是判断一切存在的价值基础和标准,神的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三位一体”的,维护基督教精神。托马斯认为理性可分为人的自然理性和来自神的启示理性。人的自然理性老是出错,启示理性是认识关于上帝存在的真理的唯一凭据。人只能靠信仰来获得这种启示。哲学和神学的关系相当于自然理性和启示理性的关系。文艺复兴时代:宗教神学的权威开始被怀疑,进而引发宗教改革。最终使哲学和科学从神学的婢女和仆人的地位中获得解放。自然神论时代:神启的内容应该与人的自然理性所能理解的内容相吻合,否则就失去了人们对之信仰的基础。
    康德的宗教哲学:自康德以后,哲学的思考方法和科学的实验方法得到普遍的认同,对宗教问题的研究开始被纳入系统的,独立思考的轨道。康德在认识论的框架中,已经否定了传统宗教神学所坚信不疑的问题:上帝是绝对的实在,必然存在。康德用纯粹理性批判了传统的宗教观念之后,又为了实践和道德理性的需要,在可能性和必要性层面重新肯定了宗教中的核心问题:意志自由,灵魂不灭和上帝存在。经过他的独特的认识论洗礼,传统的宗教问题不再被当作确定的知识,而是安身立命所必须的信仰,是我们在实际活动中的道德依据。康德的宗教哲学实际上是一种“道德神学”。
    施莱尔马赫的宗教哲学:宗教是一种有教养者所必需的,真正全面发展的人所具备的神圣体验或心理感受。它的价值在于:以崇高的情怀弥补理智把人限于经验世界的神的概念、神迹与宗教体验的解释及宗教信仰的定义。“上帝”超越存在,是“终极”的存在。“宗教是一种执著的终极关怀状态,它是人的其他关怀的前提并蕴涵着人的生命意义的答案。”终极关怀体现着人生命的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名词解释题
    宗教哲学:

    正确答案: 是一门对于宗教现象及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的学问。这里所谓的“哲学思考”更主要的是讲哲学所提供的方法或方法论意义上的哲学,意指:争论、分析、辩证推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等。在西方学问的传统中,宗教哲学包含两种物质的内容:一是以宗教的立场借鉴哲学方法思考宗教问题,一是以哲学的立场和哲学的方法思考宗教问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马利安的后现代主义宗教哲学。

    正确答案: 一从上帝的绝对存在性开刀马利安认为无绝对存在意义的上帝。在他谈论没有绝对存在的上帝时,他并不是要否定上帝的存在,相反,他只是想将上帝从各种定义中彻底解放出来。他认为,对于有限存在物的一切确定因素都应该被颠倒过来。对于人类及世界上的各种存在之物而言,第一必要是其“存在”。如果我们不能按照我们自己可以理解的方式看待上帝,“存在”也就不再是上帝的首要特性了。上帝只是他人格化所体现的那个样子。
    慈善,照马利安的看法:既不是先于上帝的,也不是后于上帝的,也不属于现代性,它只是不受历史命运约束而已,它宰制着任何思想状况。
    二偶像与圣像
    马利安认为,他所谓的上帝并无绝对存在性的思想不同于将存在性定义为上帝的第一特性的所有神学传统。在他这种对上帝的批判性评价的关键部分,他将非正统偶像与正统圣像作了区别。马利安说,它们分属于两种相互对立竞争的历史运动。非正统偶像表示希腊人所推崇的外在的辉煌,它导致了多神崇拜;正统圣像启示的是霍尔德林所说的“唯一者”。非正统偶像是人造的,只是展现在我们直观的外在的刺激,它没有神秘性,缺乏神圣性。它中止了人类对于无限神秘者的心灵追求,不具备神圣的启示功能。正统圣像的意义却超越了我们通过思考而归结出来的概念。圣像的意义由可视的圣像透露出来,它是由主观的信仰者对神的观察和思考而获得的概念,是主观信仰者与客观的神圣者之间的神秘交流和心灵默契而体验出来的。因此,圣像的信息来自上帝神秘的流露,它的主动权存在于上帝的善意之中,不是由我们内在的创造性产生的。马利安认为,不直接涉及神的思想可能更接近神,因为这样就给了信仰者的主体体验神以更大的灵活性,使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体验来发挥对神的理解。我们必须超越或者跳出形而上学的局限,摆脱形而上学的僵死概念或传统神学中的固定形象,这似乎是认识和体验上帝的必然选择。
    三重塑上帝的神圣性
    马利安认为真正的上帝既超越我们能思考者亦超越我们不能思考者;上帝既超越形而上学亦超越本体论所作的本体与现象的区别。马利安在英文上帝“God”一字中央的O字目中镶嵌个叉形十字架表明或提醒人们,上帝自身就是圆满的,因此也就超越了我们的思维,不能成为我们思考的对象。只有上帝责成我们批判我们浅薄的思想时它才会进入我们的思想。马利安认为,只有在这个意义上的上帝才是真正的上帝,是启示的上帝和信仰的上帝,他不受我们思考的条件限制,不能因为我们将其作为思考的对象他才存在。
    四评价:马利安关于上帝之道也是有问题的。他一方面怀疑基督教传统中的形而上学对上帝的解释会曲解上帝的绝对超验性,另一方面他又同意某种人物可以以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解释上帝。他的反思、怀疑、批判、解构宗教的形而上学观念到了最后还是在向某种知性的普遍教义妥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未来哲学可能很重要的命题有()。
    A

    技术哲学

    B

    生命哲学

    C

    艺术哲学

    D

    宗教哲学


    正确答案: D,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符合伊本·西那的观点的是()。

    • A、哲学高于宗教
    • B、哲学低于宗教
    • C、哲学与宗教各自独立存在
    • D、哲学与宗教不能相互独立

    正确答案:C

  • 第14题:

    海德格尔认为,真理的事业有哪四个领域?()

    • A、艺术、哲学、宗教、文学
    • B、艺术、哲学、宗教、政治
    • C、艺术、文学、数学、哲学
    • D、艺术、教育、哲学、宗教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简述宗教的哲学功能


    正确答案: 宗教对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助推功能
    宗教对人学(人生哲学)的助推功能
    宗教对认识论(方法论)的认识功能

  • 第16题:

    宗教哲学:


    正确答案: 是一门对于宗教现象及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的学问。这里所谓的“哲学思考”更主要的是讲哲学所提供的方法或方法论意义上的哲学,意指:争论、分析、辩证推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等。在西方学问的传统中,宗教哲学包含两种物质的内容:一是以宗教的立场借鉴哲学方法思考宗教问题,一是以哲学的立场和哲学的方法思考宗教问题。

  • 第17题:

    施莱尔马赫的宗教哲学


    正确答案: 施莱尔马赫认为,宗教起源于人在面临自身的局限和紧迫情况时所体验到的对于某种截然不同于这个世界的力量或源泉的一种绝对的或彻底的依赖感.宗教不是可以用知识或理性把握或实证的经验.他还认为,宗教是一种有教养者所必须的,真正全面发展的人所具备的神圣体验或心理感受.宗教的价值在于以崇高的情怀弥补理智把人限于经验世界的欠缺.
    施莱尔马赫一直在调解基督教义与科学哲学之间的矛盾,他把宗教哲学的依据建立在人的心理体验上,开创了从主观经验方面定义宗教的学术传统.

  • 第18题:

    分析哲学的发展历程。


    正确答案: 分析哲学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的头十年,这是其形成时期,以弗雷格的逻辑思想、摩尔、罗素等人提出哲学的分析方法为标志;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20-40年代,这是其得到全面发展的鼎盛时期,以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和维也纳学派的形成为标志;第三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之后,也是分析哲学从欧洲大陆移师美国之后分析哲学走向衰退,主要以蒯因的逻辑实用主义为标志。

  • 第19题:

    单选题
    海德格尔认为,真理的事业有哪四个领域?()
    A

    艺术、哲学、宗教、文学

    B

    艺术、哲学、宗教、政治

    C

    艺术、文学、数学、哲学

    D

    艺术、教育、哲学、宗教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自然哲学与宗教的区别是()
    A

    自然哲学是主观的

    B

    自然哲学是科学的

    C

    自然哲学以自然解释自然

    D

    宗教以自然解释自然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分析哲学的发展历程。

    正确答案: 分析哲学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的头十年,这是其形成时期,以弗雷格的逻辑思想、摩尔、罗素等人提出哲学的分析方法为标志;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20-40年代,这是其得到全面发展的鼎盛时期,以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和维也纳学派的形成为标志;第三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之后,也是分析哲学从欧洲大陆移师美国之后分析哲学走向衰退,主要以蒯因的逻辑实用主义为标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蒂利希的宗教哲学?

    正确答案: 蒂利希的宗教哲学主要有三个方面:对上帝或神的概念的反思;神迹与宗教深层体验:宗教信仰的定义.
    (1).对上帝或神的概念的反思.
    蒂利希反对传统的将上帝解释为超自然的存在者的传统的宗教观.认为上帝是无对的自我存在,是终极的存在,不是相对其他存在的一种存在,上帝超越存在.将上帝视为存在之物是荒谬的,以为存在的概念蕴涵了不存在的可能性,上帝一旦成为我们思考的对象,上帝的终极性就变成相对的了.蒂利希还认为超自然神论仍将神局限在总体经验中,因为超越总是对一个客体对象而言的,它还是神或上帝概念的局限,上帝的终极性没有得到强调和最终确定.
    蒂利希主张如果我们信仰上帝,我们就应该强调其抽象性和纯粹性,它不与我们相对而存在.这样既保持了上帝的终极超越性,又不妨碍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神和上帝才能成为作为主体的人可以接受并体现着人的终极关怀的客体.
    (2).神迹与宗教深层体验.
    蒂利希认为传统的神迹忽视了人的主体存在,使人沦入迷信而不是主动关怀自己生命意义所系的信仰.他认为神迹可疑视为符号事件,并且我们也不能将神迹的发生与其宗教背景截然分开.蒂利希认为满足神迹条件有三:①.与事实的合理结构不相矛盾的惊人的非凡的和令人震撼的事件;
    ②.涉及神秘的存在并与我们有确定的关系;
    ③.在人们的神种体验中只是一种符号.他认为只要不违反任何自然的法则,超常事件可以起到上帝启示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它就可以被视为神迹.
    蒂利希认为宗教不能被限制在神或上帝的神迹方面,神迹应该是一种与人相关的,使人能够联系经验世界的规则加以理解的符号事件,这是人体验宗教的价值,建立信仰的前提.奇迹的存在并不是使人迷信限制人的创造性,而是使人更深刻地体验宗教对生命的激励作用.
    (3).宗教信仰的定义.
    蒂利希认为宗教是一种执着的终极关怀状态,它是人的其他关怀的前提并蕴涵着人的生命意义的答案.由于终极关怀中蕴涵着独一无二,因而多神论的宗教不太符合这个标准.他认为人是客体存在,人格神模拟人但并没有成为超越人的自我存在,因而不是超客体的客体,而是像客体的客体.终极关怀要求的是人的安身立命的问题,而一旦有了终极关怀的对象,立刻就不再是宗教的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判断题
    宗教按照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原始宗教、古代宗教、历史宗教和近代宗教。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