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S不是P”为真,则“有非P是S”取值为()。
第1题:
若“所有P是S”与“有的S不是P”均真,则S与P之间的外延关系是()关系。
第2题:
若“凡S是P”为真,则。“有S不是P”取值为假。
第3题:
若“所有P是S”与“有的S不是P”均假,则S与P之间的外延关系是()关系。
第4题:
若“有的S是P”并且“有S的不是P”,那么S与P的外延关系或者是()关系。
第5题:
下述各种情况中,属于违反排中律要求的有()。
第6题:
若p∧q取值为真,p∨q取值为(),则p→q取值为()。
第7题:
若“所有S不是P”为真,则“有些非P是S”取值为()。
第8题:
对
错
第9题:
同一
交叉
S真包含P
S真包含于P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对
错
第13题:
若“有S是P”为真,则。“有S不是P”取值为假。
第14题:
设“有S是P”和“有S不是P”均真,则S与P可能具有的关系是().
第15题:
在下述各种情况下,属于违反矛盾律的情况有()。
第16题:
若“有S不是P”为真,则“所有非P不是S”为()。
第17题:
根据矛盾律的要求,如果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出现()这样的情况,就要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第18题:
已知P与M是全同关系,又知有S不是M为真,则下列为真的判断是()。
第19题:
全同
真包含于
真包含
交叉
第20题:
有S是P
有S不是P
有P是S
有P不是S
第21题:
第22题:
既断定“所有S都是P”假,又断定“所有S都不是p”假
既断定“有的S是p”假,又断定“有的S是非p”假
既断定“有的S是p”假,又断定“有的S是p”为真
既断定“可能p”为假,又断定“可能非p”为假
既断定“p→q”为假,又断定“~(p∧~q)”为真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