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什么是二语习得?”相关问题
  • 第1题:

    第二语言习得的目的是什么?


    正确答案: 二语习得的目标之一是对二语习得进行描述,另一个目标是对二语习得进行解释,鉴别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这些因素可以用来解释二语习得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
    外部因素之一是学习发生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影响二语习得者必须使用目的语进行交流(听和说)的机会,并且影响学习者对于二语习得的态度;另一个外部因素是学习者接收到的语言输入。内部因素是指学习者的认知机制,而认知机制受学习者的母语、百科知识、交际策略以及它的语言普遍性知识的影响。最后一个内部因素是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这包括学习者的一些常规因素的差异,比如,学习者的语言学能以及学习动机的不同,另外学习策略的不同也属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总的来说,二语习得的目标是描述二语习得的进程,并且对之进行解释,解释为什么有的学习者看起来要好于其他的学习者。

  • 第2题:

    什么是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


    正确答案:儿童的语言能力是不可能通过所接触的有限的语言输入获得的。儿童如果没有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的帮助,是不可能在贫乏的语言输入的基础上发现目的语规则的,由于语言输入的贫乏,儿童只能借助于普遍语法来获得母语的语言能力。儿童在认知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很难掌握抽象的概念,而语言对儿童来说是最为抽象的知识,如果没有天赋的普遍语法这种生物遗传属性,儿童是学不会语言的。这就是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

  • 第3题:

    偏误分析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本质的认识,把偏误看成是了解()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窗口。

    • A、第一语言
    • B、目的语
    • C、第二语言

    正确答案:C

  • 第4题:

    有种体发展过程中最容易习得某种行为的时期是语行为的()

    • A、关键期或敏感期
    • B、行为学习期
    • C、习得期
    • D、发展期

    正确答案:A

  • 第5题:

    有种体成长过程中最轻易习得某种行为的时代是语行为的()。

    • A、关头期或敏感期
    • B、行为进修期
    • C、习得期
    • D、成持久

    正确答案:A

  • 第6题:

    问答题
    怎样看待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正确答案: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成为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学者们关心的话题。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目前涉及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1)“一般意义”上的对比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在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动机、认知水平等方面显然存在不同。
    (2)学习者的习得机制
    关于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习得机制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俞约法根据前苏联的语言学习理论从学习者言语机制与思维机制发展的角度分析了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差异。
    ①儿童的母语习得过程和言语机制以及思维机制的形成过程几乎是同步发展的。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特别是成人第二语言习得,学习者的母语言语机制和思维机制已经形成。母语第二信号系统的建立使学习者拥有了一定的语言经验。
    ②他提出,适当地精讲一点语言学知识有助于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掌握。而不必再重复儿童母语习得所经历的“直觉——直觉”的过程,也不一定遵循“听——说——读——写”的学习顺序。
    俞先生的观点蕴涵着这样一个命题:第二语言习得与母语习得的习得机制不同,二者的习得过程也应该不同。如果在母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母语的言语机制和思维机制已成定势的话,第二语言习得自然得另辟蹊径。按照俞先生的说法,第二语言习得“从自觉到直觉”是最合理、最科学的途径。
    (3)语言习得的社会文化问题
    胡明扬先生(1993)提出了二者在社会文化习得方面的不同。
    ①对于儿童来说,母语习得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儿童的母语习得是在学习有关社会文化和行为规范的同时进行的。这一点与第二语言习得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半个世纪以来,第二语言习得通常是把语言作为一种纯粹的符号系统来学的,把语言和社会文化的联系降到了最低的限度。
    ②与第一语言习得相比,第二语言习得,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不完整的学习,存在着一些天然的缺陷。因此,他主张充分利用第一语言和第一语言的知识系统来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单选题
    二语习得的临界期假说跟学习者的什么有关?(  )
    A

    年龄

    B

    性别

    C

    智力

    D

    动机


    正确答案: D
    解析:
    伦尼伯格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语言习得“关键期”或称“临界期”假说。语言习得关键期是指在青春期(12岁左右)以前,由于大脑语言功能侧化尚未完成,左脑和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期。此时大脑灵活,可塑性大,因而比较容易习得语言,这是习得母语的最佳时期。临界期假说是跟学习者的年龄息息相关的。

  • 第8题:

    单选题
    有种体发展过程中最容易习得某种行为的时期是语行为的()
    A

    关键期或敏感期

    B

    行为学习期

    C

    习得期

    D

    发展期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发展到现在,跨越了近三十年的历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随着自身的发展,其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不言自明。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具体表现在:
    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密切相关,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是一种相依共生的关系,二者彼此借鉴。在这个意义上说,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不仅仅是语言学理论的消费者,而且是一个贡献者。
    ②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密切相关,语言的获得必然涉及学习者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这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和心理学共同关心的领域,因此二者密切相关。
    ③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有共通之处。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特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具有跨学科特点,这种跨学科特点是由其研究对象的性质决定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涉及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与语言学研究相关。
    ②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心理学的某些研究领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不仅仅是语言系统的研究,它还涉及获得语言系统的一系列心理过程。
    ③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心理语言学的某些领域,学习者自身的研究包括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如年龄、性别、情感、认知方式以及学习策略等方面。这些方面的研究与心理学以及心理语言学关系更为密切。
    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人文学科的某些领域,学习者的学习环境、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等级对语言习得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外在因素的研究必然涉及教育学、社会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等人文学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如何避免产生习得性无助?举例说明习得性无助

    正确答案: (1)定义:因一系列失败经验而造成的无能为力的绝望心境。
    (2)如何避免:如乐观的解释方式、外部归因等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判断题
    任务型教学法是第二语习得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形态。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任务型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这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的语言教学方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在世界语言教育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 第12题:

    问答题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感?试述对具有习得性无助感学生的教育措施?

    正确答案: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人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对具有习得性无助感学生的可以采取下列教育措施:
    (1) 对青少年要以鼓励为主,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教师、家长和教练要帮助青少年正确面对失败,对他们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引导他们充分肯定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2) 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 教师、家长和教练要帮助青少年摒弃能力固定、不可控制的观点,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学习目标,即让他们将学习、锻炼过程本身视为努力的目标,避免仅仅把成绩当作努力的目标。
    (3)通过归因训练来提高自我效能感 对青少年进行归因训练有如下步骤:了解青少年的归因倾向;创造一定的情境,让他们多次体验学习的成败;引导他们学会将成败的原因归结于努力与否。通过归因训练,逐渐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4)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有助于个体形成心理上的安全感。因此,教师务必加强班级、或运动队人际交往环境的建设,提倡积极向上、平等互助的良好人际关系,启发青少年的多种兴趣,满足他们多层次的需要,使他们在学习与训练活动中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什么是语言习得机制?有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 含义: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某种天赋,儿童天生就具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叫做"语言习得机制(LAD)"。这种语言习得机制离开人类其他功能而独立存在,其最终目的是使语言规则(即普遍语法)内化。
    特点:
    ①具有遗传属性,为人类独有。正常人从出生到十二岁,语言习得机制发生作用,因此所有正常人都能学会自己的母语。
    ②能使儿童加工语言材料,判断语言体系的发展,建立抽象规则。
    ③可能已经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在所有人类语言中找到,因此许多语法属性可能是先天存在于人的大脑中,无需学习。

  • 第14题: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①两个发展阶段,早期研究和“先研究后理论”的阶段。当今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某一理论出发,通过调查和研究对现有理论或语言习得模型进行证实、证伪或修正补充和发展,称为“以理论为导向的研究”阶段。
    ②研究重心的转移,SLA研究已经从描述型转向解释型。
    ③研究方法的转变实证性的调查研究在SLA研究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定量分析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更多转向用科学的实验数据来检验和讨论语言习得问题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是SLA研究的主流。
    ④多元化的理论支撑SLA研究从单学科支撑到多学科支撑,早期主要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当今的语言习得研究越来越多地借助于其他一些学科、甚至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与之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 第15题: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正确答案: 习得性无助指在察觉自己无力控制某些重大而且让人厌恶的事件后所产生的认知、动机和情感缺陷。

  • 第16题:

    ()是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习得最基本的不同。

    • A、习得的环境
    • B、主体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
    • C、习得的方式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以下属于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习得相同点的是()。

    • A、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
    • B、习得的动力
    • C、习得的过程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单选题
    英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以五个假说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二语习得理论,其中(  )是整个理论的基石。
    A

    习得、学得假说

    B

    输入假说

    C

    监控假说

    D

    情感过滤假说


    正确答案: B
    解析:
    “输入假说模式”由五个互相联系的核心假说构成,它们分别是:①语言习得-学得假说;②自然顺序假说;③监控假说;④语言输入假说;⑤情感过滤假说。这五个假说彼此联系、互相补充,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其中,语言输入假说是整个理论的基石。

  • 第19题:

    问答题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①两个发展阶段,早期研究和“先研究后理论”的阶段。当今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某一理论出发,通过调查和研究对现有理论或语言习得模型进行证实、证伪或修正补充和发展,称为“以理论为导向的研究”阶段。
    ②研究重心的转移,SLA研究已经从描述型转向解释型。
    ③研究方法的转变实证性的调查研究在SLA研究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定量分析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更多转向用科学的实验数据来检验和讨论语言习得问题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是SLA研究的主流。
    ④多元化的理论支撑SLA研究从单学科支撑到多学科支撑,早期主要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当今的语言习得研究越来越多地借助于其他一些学科、甚至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与之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填空题
    二语习得专家克拉申(Krashen)提出的____原则,即提供比学习者水平稍高一点的可理解性输入。

    正确答案: “i+1”
    解析:
    “i+1”原则具体指:“i”代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1”则指略高于现有水平的知识层次。该原则的实质内容是语言输入难度不超过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但又包含了略高于学习者现有能力的语言信息。

  • 第21题:

    单选题
    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情感因素中“移情”指的是(  )。
    A

    情感转移

    B

    设身处地领会他人的思想和情感

    C

    对目的语特别钟爱

    D

    对目的语失去兴趣


    正确答案: C
    解析:
    移情是指设身处地领会他人的思想和情感,是人与人交往中相互沟通、消除隔阂、达到和谐相处的必要条件。移情的主要表现是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双方不断做出假设,揣摸对方输入的信息所表达的意思以及将要输入的是什么信息,同时还要时刻推测自己输出的信息是否为对方所理解。

  • 第22题:

    单选题
    中介语这一概念是二语习得专家(  )于1972年提出来的。
    A

    乔姆斯基(Chomsky)

    B

    赛林格(Selinker)

    C

    韩礼德(Halliday)

    D

    克拉申(krashen)


    正确答案: A
    解析:
    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于l969年提出中介语(interlanguage)的概念。1972年在其著名论文《中介语》中提出的中介语假说,是试图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史上有重大意义。

  • 第23题:

    单选题
    ()是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习得最基本的不同。
    A

    习得的环境

    B

    主体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

    C

    习得的方式


    正确答案: C
    解析: 习得的环境是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习得最基本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