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和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借助审美传达出来;
2、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其本质属性是双重的,既是文学的审美的又是社会的;
3、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1)无功利和功利;(2)形象与理性;(3)感情与认识。
更多“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相关问题
  • 第1题:

    为什么说形式创造对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


    正确答案: 当艺术真实的创造及其蕴含的情感评价成为“真”与“善”的统一时,这种统一便构成文学创造追求的审美价值。然而这个“美”尚处内容状态,还需要相应的形式创造予以外化和体现。可见,形式创造是文学的真善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任何精神作品都有它的存在形式,否则它的内容就无以体现。然而相对而言,非艺术的精神作品,其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联系却不若艺术作品密不可分,有的甚至可以做到一定程度上的剥离。如一条法律条文,可以用话语方式表述,也可以用连环画的形式演示,内涵基本不变。文学则不然,它的形式和内容“两个实体,活在一起,永远谁也离不开谁”,就像黑格尔所说的:“内容非他,即形式之转化为内容;形式非他,即内容之转化为形式。”“没有无形式的内容,正如没有无形式的质料一样„„内容所以成为内容是由于它包括有成熟的形式在内。”这表明,内容与形式是融合为一体的,我们既不能离开内容来说形式,也不能离开形式来说内容。当年有人向列夫·托尔斯泰讨教他的小说主题时,他的回答是:“艺术品的完整的基本内容只能由那艺术品本身表现出来”,要让他说明自己作品的主题,他就得按照小说的表现方式从头到尾地再叙述一遍。可见,形式创造对于文学审美价值的最终实现是多么重要。这一重要性从20世纪初期兴起来的俄国形式主义及后来的法国结构主义、英美新批评等理论中也可以见出。例如,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之所以为文学且与其他精神创造物相区别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它的文学性,而文学性存在于形式(主要指语言形式)之中,不是在作品的思想内容里,与作品中的社会历史内容也无关系。很显然,俄国形式主义是极其重视形式而完全抹杀内容的,他们把形式提高到了本体地位,认为形式本身就是美与审美之所在。对于这一理论本身的得失与影响这里不必论及,但从一个侧面我们可以看到形式创造对于文学作品及其审美价值实现的重要意义。

  • 第2题:

    为什么说阅读是一种审美实践? 


    正确答案: (1)因为读物是一个美的世界,其中包含了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等方面的美学因素。特别是汉语文读物,还具有汉字形体的造型美、汉语音节的音乐美、汉语词汇和语序的变化美、汉语文本体裁的多样美等。
    (2)因为在阅读美文和文学作品过程中,读者需要亲自经历审美注意、审美感知、审美联想和想象、审美情感、审美表象和意象、审美理想等一系列完整的审美心理活动,因而有助于形成和完善读者的审美意识系统。

  • 第3题:

    为什么说审美效果是文学接受效果的重要构成部分?


    正确答案:1)审美效果首先与接受者的阅读动机和审美需要密切相关。接受者的审美欲望与需求有两种准备状态:
    一是无意的关注与阅读,
    二是有意的关注与阅读。
    2)接受者的审美效果又与接受客体即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相联系。审美效果是在接受主体与客体间既主动又受动的双向活动中产生的。

  • 第4题:

    为什么说在文学的诸多功能中,审美功能居于主要地位?


    正确答案: 第一、主体的审美心理和客体的审美特征的融合。
    文学创作的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是一个彼此之间双向流动,相互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因素因为同化了创作客体而使自己获得了新貌,新质,创作客体也因此吸纳了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因素而变得不再是自然状态的客体。
    第二、主体的审美追求同所创造的审美形象的融合。作家的审美追求表现在、寄托在作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身上,使之与艺术形象形成一种完美的融合。

  • 第5题:

    如何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是一种复合结构?


    正确答案:从目的看,无功利(直接的)也是功利的(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的功利性的手段;从方式看,是形象的也是概念的,文学内在世界是形象的,概念主要在幕后或外部起支配作用;从态度看,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是达到理智认识的手段。这表明文学具有审美与意识形态双重性质:以直接的审美风貌去实现间接的意识形态性质。

  • 第6题:

    论述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正确答案: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 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于“审美意识形态论”具有三处代表性的阐发:
    其一、文学“是一种具有审美特质的社会意识形态”。此处“意识形态”被看做是“人类社会意识的外化形态”:“文学是人类意识活动的产物,即人类意识的外化、形态化,就这一点而言,它如同政治、哲学、科学、宗教、道德一样是一种意识形态”。这里的“审美特质”在客体上表现为:面对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和价值系统,文学所撷取和反映的“必须而且只能是客体的审美价值”
    其二、“所谓审美意识形态,就必然是审美与意识形态复杂的组合形式”。而这里的“意识形态”已与“人类意识的外在化形态”大相径庭:“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如哲学、伦理学、宗教、文学及其它艺术等。”此处也对审美作了正面阐释:“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非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其三、“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学又是人类的一种审美活动。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文学的审美特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就产生‘质变’,产生了作为文学的根本性质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作为文学属概念的意识形态又不是“话语活动”了,而回到了“人类意识的外化形态”上去了:“我们说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就是说社会生活本来是自然形态的东西,经过作家的艺术改造,变为观念形态的东西。”而审美也变成了人对事物的特殊精神活动过程:“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客体的美的关照、感悟、判断。”

  • 第7题:

    文学所包含的命题有()

    • A、文学是一种文化形式
    • B、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 C、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聚
    • D、文学是作者与读者沟通的独特渠道
    • E、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正确答案:A,B,C,D,E

  • 第8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审美效果是文学接受效果的重要构成部分?

    正确答案: 1)审美效果首先与接受者的阅读动机和审美需要密切相关。接受者的审美欲望与需求有两种准备状态:
    一是无意的关注与阅读,
    二是有意的关注与阅读。
    2)接受者的审美效果又与接受客体即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相联系。审美效果是在接受主体与客体间既主动又受动的双向活动中产生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正确答案: (1)艺术在整体社会结构中从属于意识形态,它既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性,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因而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即审美的意识形态。
    (2)艺术的特质是审美,它是人类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的体现。艺术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是以具体的形象反映客观世界。
    (3)艺术同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它是通过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间环节”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艺术与意识形态各部门以及政治、科学等均有密切关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性、审美特性的结合)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正确答案: 第一,从性质上看,有集团形象性又有人类共同性;
    第二,从主体把握对象的方式上看,是认识又是情感;
    第三,从目的功能上看,是无功利性的又是有功利性的;
    第四,从文学反映生活的形式看,须假定性又须真实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多选题
    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有()
    A

    文学是一种文化样式

    B

    文学是一种社会审美意识形态

    C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D

    文学是作家个体的体验的凝聚

    E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正确答案: D,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文学批评具有意识形态评价的性质?

    正确答案: 从批评对象来说,作为主要的对象的文学作品,都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话语;尽管文学的意识形态价值并不是唯一的价值,但是其他的价值都与它有密切联系。
    从文学批评的效能来看,文学批评也表现为一种意识形态评价。这种效能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A.文学批评是一种与一定社会意识形态深刻联系的批评话语,它运用这种话语来判断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价值,从而决定其相应的态度。
    B.文学批评通过对文学思潮。文学运动的评估,对文学批评自身的检讨,以及对其他文学现象的衡定,也表现出它作为意识形态评价的效能。
    C.文学批评作为意识形态评价的效用,还表现在它通过这种评价所肯定的价值取向影响和造就文学新人,扶持有利于确立一定意识形态领导地位的创造和批评队伍,特别要使批评家称为具有一定权威的人,以尽可能发挥其在意识形态评价上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作为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和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意识形态相比有哪些特殊性?


    正确答案: (1)在反映对象上,作家观察、体验和表现的都是活生生的人及人生。
    (2)在反映方式上,文学艺术以感性形式来把握世界。
    (3)在反映态度上,文学艺术以富有主观色彩的审美眼光来重写人生。

  • 第14题:

    有人说,“文艺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请对此论断作简要论述。


    正确答案: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就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其中,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属于审美范畴,是直接的;功利性、理性、认识性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隐含在深层,是间接的。无功利性指人的文学活动不寻求世纪利益的满足,功利性指文学的社会影响作用。文学的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功利性的手段。形象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是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理性指作品有其理性的思想,在文学中,理性是以特殊的形势存在的。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这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的显现。情感性指作品中总充满了作家的喜怒哀乐情感;认识指作品包含着作者对笔下形象事物的思想认识。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性认识则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性、形象、情感等审美因素中包含着功利、理性与认识等非审美的意识形态因素,因而具有审美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

  • 第15题: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正确答案: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的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 第16题:

    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有()

    • A、文学是一种文化样式
    • B、文学是一种社会审美意识形态
    • C、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 D、文学是作家个体的体验的凝聚
    • E、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正确答案:A,B,C,D,E

  • 第17题:

    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人学?


    正确答案:(1)文学产生于人的需要;(2)文学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3)文学参与着历史的建构。

  • 第18题:

    文学具有审美与意识形态双重性质。文学并不直接体现其意识形态性质,而总是保持自身的审美风貌。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9题:

    为什么说文学批评具有意识形态评价的性质?


    正确答案:从批评对象来说,作为主要的对象的文学作品,都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话语;尽管文学的意识形态价值并不是唯一的价值,但是其他的价值都与它有密切联系。
    从文学批评的效能来看,文学批评也表现为一种意识形态评价。这种效能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A.文学批评是一种与一定社会意识形态深刻联系的批评话语,它运用这种话语来判断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价值,从而决定其相应的态度。
    B.文学批评通过对文学思潮。文学运动的评估,对文学批评自身的检讨,以及对其他文学现象的衡定,也表现出它作为意识形态评价的效能。
    C.文学批评作为意识形态评价的效用,还表现在它通过这种评价所肯定的价值取向影响和造就文学新人,扶持有利于确立一定意识形态领导地位的创造和批评队伍,特别要使批评家称为具有一定权威的人,以尽可能发挥其在意识形态评价上的作用。

  • 第20题:

    判断题
    文学具有审美与意识形态双重性质。文学并不直接体现其意识形态性质,而总是保持自身的审美风貌。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正确答案: 1、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和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借助审美传达出来;
    2、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其本质属性是双重的,既是文学的审美的又是社会的;
    3、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1)无功利和功利;(2)形象与理性;(3)感情与认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作为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和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意识形态相比有哪些特殊性?

    正确答案: (1)在反映对象上,作家观察、体验和表现的都是活生生的人及人生。
    (2)在反映方式上,文学艺术以感性形式来把握世界。
    (3)在反映态度上,文学艺术以富有主观色彩的审美眼光来重写人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有人说,“文艺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请对此论断作简要论述。

    正确答案: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就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其中,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属于审美范畴,是直接的;功利性、理性、认识性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隐含在深层,是间接的。无功利性指人的文学活动不寻求世纪利益的满足,功利性指文学的社会影响作用。文学的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功利性的手段。形象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是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理性指作品有其理性的思想,在文学中,理性是以特殊的形势存在的。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这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的显现。情感性指作品中总充满了作家的喜怒哀乐情感;认识指作品包含着作者对笔下形象事物的思想认识。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性认识则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性、形象、情感等审美因素中包含着功利、理性与认识等非审美的意识形态因素,因而具有审美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