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试述吴有性对温疫侵入途径和部位的阐发。”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吴有性在温疫病因方面的阐发。


    正确答案: 吴有性认为温疫的病因是天地间的一种“异气”。王叔和在整理《伤寒论》时提出“非时之气”的概念,认为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这是非其时而有其气,在一年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吴氏又认为“非时之气”属天地间常事,未必都发为疫病。经过长期研究,吴氏提出疠气致疫的病因说:“疫者感天地之疠气,在岁运有多寡,在方隅有厚薄,在四时有盛衰,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这种特殊的“疠气”,与一般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不同,发病险重,传染性强,因此吴氏名之为“疠气”。这就从病因学方面将温疫病与一般外感病区别开来了。

  • 第2题:

    吴有性的著作()

    • A、《温疫论》
    • B、《诸病源候论》
    • C、《温病论》
    • D、《外台秘要》

    正确答案:A

  • 第3题:

    为什么吴有性治温疫主张早下?


    正确答案: 吴有性认为多表里分传者,其一半向外传,则邪留于肌肉,一半向里传,邪留于胃腑,邪留于胃则里气结滞,里气结则表气不通,所以肌肉之邪也不能达于肌表,可见癥结在于里气不通。故邪居半表半里,可以早下,下后里气一通,表气也随之通顺,郁于肌肉之邪,便能达于肌表,或斑或汗,邪气外泄,然后脱然而愈。这是与伤寒在治疗上的不同之处。

  • 第4题:

    吴有性的治疗经验有()

    • A、温疫初起,疏利膜原
    • B、疫邪传胃,下不嫌早
    • C、疫后养阴,不宜温补
    • D、表里双解
    • E、清热解毒

    正确答案:A,B,C

  • 第5题:

    吴有性认为温疫之邪的传入途径是()

    • A、自肌表而人
    • B、自毫窍而人
    • C、自口鼻而人
    • D、自肺卫而人
    • E、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C

  • 第6题:

    问答题
    吴有性是如何区别温疫与伤寒的?

    正确答案: 吴氏认为温疫由戾气所致,由口鼻而人,伏于膜原,表里分传,不同于一般外感病的发病。他在《温疫论》中曾详细地指出了伤寒与温疫的不同。在病因方面:伤寒必有感冒之因,或一单衣风露,或冒雨人水,或临风脱衣;温疫则无感冒之因,乃触受天行疫疠之气所致。在初起症状方面:伤寒肌肤寒栗,四肢拘急,恶风恶寒,继而头身疼痛,发热恶寒,脉浮;温疫在忽觉寒凛之后,但热而不恶寒,多为二三日后渐渐加重,或五六日后忽然加重。侵犯途径方面:伤寒自毛窍而人,温疫自口鼻而人。在邪伏部位及传变方面:伤寒自表人里,首犯太阳,然后入里传阳明、少阳,以及三阴;温疫则邪伏膜原,表里分传,或出于表,犯及三阳,或人于里,犯及胃腑。在治疗原则上:伤寒可一汗而解,发表为先,先汗后下;温疫初起以疏利为主,传变后先里后表,先下后汗。在传染问题上:伤寒无传染;温疫有很强的传染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为什么吴有性治疗温疫强调透达膜原?主方的含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吴氏认为温疫之邪,居于半表半里的膜原,汗之不解,下之不可,其治法是“但使邪毒速离膜原”,因此创立达原饮为主,使邪气溃散,表里分清。其方中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又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所结;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三味协力,直达巢穴,令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故名方为达原;热伤津液,加知母滋阴;热伤营血,加芍药以和血;黄芩清燥热;甘草调和诸药。达原饮加大黄、葛根、羌活、柴胡、生姜、大枣,名三消饮,三消者消内、消外、消不内不外,令邪气溃散,表里分消,故吴氏又称此方为“治疫之全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判断题
    明代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指出,温疫传染的途径是从口鼻而入。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吴有性认为温疫之邪侵入人体后,邪伏的部位是()
    A

    肺胃

    B

    膜原

    C

    经络

    D

    营卫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为什么吴有性治温疫主张早下?

    正确答案: 吴有性认为多表里分传者,其一半向外传,则邪留于肌肉,一半向里传,邪留于胃腑,邪留于胃则里气结滞,里气结则表气不通,所以肌肉之邪也不能达于肌表,可见癥结在于里气不通。故邪居半表半里,可以早下,下后里气一通,表气也随之通顺,郁于肌肉之邪,便能达于肌表,或斑或汗,邪气外泄,然后脱然而愈。这是与伤寒在治疗上的不同之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吴有性对温疫传变方面的独特之见。

    正确答案: 疫邪伏于膜原,居半表半里,外可出表,内可人里,其传变亦不外表里两途。根据邪气的轻重,伏匿的深浅、体质的强弱等因素,吴有性又归纳为九个传变类型:但表不里,表而再表,但里不表,里而再里,表里分传,表里分传再分传,表胜于里、里胜于表,先表后里,先里后表,即所谓“九传”。表证主见头疼身重,发热而复凛凛恶寒,而内无胸满腹胀等症。里证外无头疼身痛,邪入里之上者,惟胸隔痞闷,欲吐不吐,或虽少吐而不快;邪传人里之中下者,心腹胀满,不呕不吐,或大便秘,或热结旁流,或协热下利,或大肠胶闭。九传的规律,总不离于表里范围,但吴氏认为它不同于一般外感伤寒的传变,或表或里,或表里分传,不局限于伤寒的先表后里,可以先表后里,也可以先里后表,当与伤寒传变相区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吴有性著作是()
    A

    《温疫论》

    B

    《温热论》

    C

    《疫疹一得》

    D

    《治疫全书》

    E

    《疫证治例》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广温疫论》一书的作者是().

    • A、余霖
    • B、吴有性
    • C、杨栗山
    • D、戴天章

    正确答案:D

  • 第14题:

    吴有性认为温疫之邪侵入人体后,邪伏的部位是()

    • A、肺胃
    • B、膜原
    • C、经络
    • D、营卫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吴有性是如何区别温疫与伤寒的?


    正确答案: 吴氏认为温疫由戾气所致,由口鼻而人,伏于膜原,表里分传,不同于一般外感病的发病。他在《温疫论》中曾详细地指出了伤寒与温疫的不同。在病因方面:伤寒必有感冒之因,或一单衣风露,或冒雨人水,或临风脱衣;温疫则无感冒之因,乃触受天行疫疠之气所致。在初起症状方面:伤寒肌肤寒栗,四肢拘急,恶风恶寒,继而头身疼痛,发热恶寒,脉浮;温疫在忽觉寒凛之后,但热而不恶寒,多为二三日后渐渐加重,或五六日后忽然加重。侵犯途径方面:伤寒自毛窍而人,温疫自口鼻而人。在邪伏部位及传变方面:伤寒自表人里,首犯太阳,然后入里传阳明、少阳,以及三阴;温疫则邪伏膜原,表里分传,或出于表,犯及三阳,或人于里,犯及胃腑。在治疗原则上:伤寒可一汗而解,发表为先,先汗后下;温疫初起以疏利为主,传变后先里后表,先下后汗。在传染问题上:伤寒无传染;温疫有很强的传染性。

  • 第16题:

    试述吴有性对温疫传变方面的独特之见。


    正确答案: 疫邪伏于膜原,居半表半里,外可出表,内可人里,其传变亦不外表里两途。根据邪气的轻重,伏匿的深浅、体质的强弱等因素,吴有性又归纳为九个传变类型:但表不里,表而再表,但里不表,里而再里,表里分传,表里分传再分传,表胜于里、里胜于表,先表后里,先里后表,即所谓“九传”。表证主见头疼身重,发热而复凛凛恶寒,而内无胸满腹胀等症。里证外无头疼身痛,邪入里之上者,惟胸隔痞闷,欲吐不吐,或虽少吐而不快;邪传人里之中下者,心腹胀满,不呕不吐,或大便秘,或热结旁流,或协热下利,或大肠胶闭。九传的规律,总不离于表里范围,但吴氏认为它不同于一般外感伤寒的传变,或表或里,或表里分传,不局限于伤寒的先表后里,可以先表后里,也可以先里后表,当与伤寒传变相区别。

  • 第17题:

    明代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指出,温疫传染的途径是从口鼻而入。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8题:

    问答题
    试述吴有性对温疫侵入途径和部位的阐发。

    正确答案: 吴有性认为温疫的侵人途径和部位与一般外感不同,他指出,邪自口鼻而人,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邪气在经络则为在表,邪气人胃即为在里,温疫的病邪自口鼻而人后,并不同于一般外邪先表后里的传变形式,吴氏提出了“邪伏膜原”的理论,他认为,温疫之邪,伏于膜原,如兽藏穴,营卫所不关,药石所不及。至其发,邪毒渐张,内侵于腑,外溢于经,营卫所伤,诸证渐显,然后可得而
    治之。须俟邪毒或出表,或入里,然后随证治之,引导邪气外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判断题
    吴有性的《温疫论》认为疫邪传胃,下不嫌迟。()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填空题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温疫的病因是(),感染途径是()治疗上强调().

    正确答案: 疠气,邪从口鼻而入,以驱邪为第一耍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吴有性在温疫病因方面的阐发。

    正确答案: 吴有性认为温疫的病因是天地间的一种“异气”。王叔和在整理《伤寒论》时提出“非时之气”的概念,认为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这是非其时而有其气,在一年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吴氏又认为“非时之气”属天地间常事,未必都发为疫病。经过长期研究,吴氏提出疠气致疫的病因说:“疫者感天地之疠气,在岁运有多寡,在方隅有厚薄,在四时有盛衰,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这种特殊的“疠气”,与一般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不同,发病险重,传染性强,因此吴氏名之为“疠气”。这就从病因学方面将温疫病与一般外感病区别开来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吴有性的著作()
    A

    《温疫论》

    B

    《诸病源候论》

    C

    《温病论》

    D

    《外台秘要》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吴有性的治疗经验有()
    A

    温疫初起,疏利膜原

    B

    疫邪传胃,下不嫌早

    C

    疫后养阴,不宜温补

    D

    表里双解

    E

    清热解毒


    正确答案: A,B,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