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口腔颌面部损伤伤员的抗休克治疗。”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口腔颌面部舌损伤的处理特点。


    正确答案: ①舌组织有缺损时缝合创口应尽量保持舌的长度,使缝合后的创口呈前后纵行方向。不要将舌尖向后折转缝合,以防舌体缩短,影响舌功能。
    ②如舌的侧面与邻近牙龈或舌的腹面与口底部膜都有创面时,应分别缝合各部的创口;如不能封闭所有的创面时,应先缝合舌的创口,以免日后发生粘连,影响舌活动。
    ③舌组织较脆,活动性大,缝合处易于撕裂,故应采用较粗的丝线(如1号或4号线)进行缝合。距创缘稍远些进针,缝得深一些,这样可多带一些组织,并打三叠结,以防创口裂开或缝线松脱,最好加用褥式缝合。

  • 第2题:

    简述口腔颌面部损伤伤员的伴发颅脑损伤的急救。


    正确答案: 由于口腔颌面部与颅脑邻近,颌面部伤员伴发颅脑损伤的比例较大。颅脑损伤包括脑震荡、脑挫伤、颅骨骨折和脑脊液漏等。颅脑损伤伤员有昏迷史。对此类伤员应及时会同神经外科医生共同诊治。伤员应卧床休息,严密观察其神志、脉搏、呼吸、血压及瞳孔的变化,暂不做不急需的检查和手术。如鼻孔或外耳道有脑脊液漏出,禁止做耳道鼻腔填塞与冲洗,以免引起颅内感染。
    对于昏迷的伤员,要特别注意呼吸道通畅。对于有脑水肿、颅内压升高伤员应予脱水治疗。常用20%甘露醇,也可用25%山梨醇或50%葡萄糖等。如伤员昏迷一段后清醒,以后头痛加剧、不安、进而嗜睡,再次进入昏迷状态,伤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呼吸、脉搏变慢血压上升时,是硬脑膜外血肿的典型表现,应即请神经外科医生会诊,或经B超、CT检查确诊后开颅减压。

  • 第3题:

    简述口腔颌面部损伤并发休克的治疗原则。


    正确答案:口腔颌面部损伤并发休克的主要治疗目的是恢复组织灌流量。具体治疗方法应根据不同的休克类型而定。创伤性休克是由于剧烈疼痛刺激中枢神经、失血和损伤组织分解产物(组织胺等)的吸收所造成的,因此,其治疗原则为安静、镇痛、止血和补液,可用药物协助恢复和维持血压。失血性休克是因严重的出血和血浆大量丧失,有效循环量骤减而引起,因此其治疗原则为快速补充血容量,必要时可输血。

  • 第4题:

    简述口腔颌面部损伤麻醉特点


    正确答案:急性上呼吸道梗阻,若不迅速清理气道,有发生窒息的危险。颌骨骨折或软组织损伤后还可影响患者的张口及提颏功能,给麻醉诱导时面罩通气及气管插管操作带来困难。颌面损伤较易并发颈椎和颅脑损伤。气管插管操作过程中防止颈部过度后仰或前屈,并应避免经鼻插入气管导管或放置胃管以免增加感染机会。怀疑气道困难者采取纤维支气管镜导引气管插管应为首选。另外,口腔颌面部血运丰富,损伤后易有较多失血,若伴大面积、严重损伤或有复合外伤时,还可因急性大量失血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围手术期必须重视有效血容量的维持。

  • 第5题:

    简述口腔颌面部损伤并发休克的临床表现。


    正确答案:①意识与表情:在休克早期,患者多表现为烦躁、焦虑或激动;当休克加重,脑组织血液灌流进一步减少,患者出现表情淡漠或意识模糊,神志昏迷。②皮肤:皮肤苍白、发绀、四肢皮肤湿冷,周围血管收缩,毛细血管充盈不足。③甲皱微循环:可用手指轻压患者的指甲的远端,随即松开,若甲床不能迅速地由苍白转为充血,说明甲皱微循环不良。④脉搏:休克早期,脉搏细而快;在休克晚期,脉搏变为慢而细。⑤呼吸:可出现呼吸困难和发绀。⑥尿量:是休克的主要表现之一,尿量每小时小于25ml足以确诊休克。

  • 第6题:

    简述常见的口腔颌面部损伤所并发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及诊治要点。


    正确答案: ①脑震荡:主要症状是伤后意识障碍,轻微而短暂,一般不超过30分钟;常发生逆行性遗忘;醒后常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耳鸣、失眠等;神经检查为正常。脑震荡一般仅需卧床休息,对症治疗,多可自愈。
    ②脑挫裂伤:常有程度不等的意识障碍,患者多有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可查见神经系统定位症状,如感觉或运动障碍、失语、病理性反射及脑膜刺激征等。脑挫裂伤的主要治疗原则为镇静、脱水、止血及防治感染。应注意,患者如确诊为脑挫裂伤,口腔颌面部损伤的处理已退居此位,此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等变化情况,并注意神经定位症状的出现与变化,必要时请神经外科医师会诊。③硬膜外血肿:典型的临床病程为伤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昏迷,然后逐渐恢复,经过一段中间清醒期后,患者感到头痛、呕吐、躁动、不安或嗜睡,再次进入昏迷状态,检查常可见脉搏、呼吸缓慢,血压上升,患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对侧偏瘫,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性反射。CT检查对硬脑膜外血肿的诊断有重要意义。患者如确诊为硬脑膜外血肿,应立即转神经外科进行手术治疗。
    ④脑脊液漏:多发生在口腔颌面部损伤伴发颅底骨折时,颅前窝骨折常出现脑脊液鼻漏,颅中窝骨折常出现脑脊液耳漏。出现脑脊液漏后,不可用液体清洗,更不可用棉球栓塞,应保证其引流通畅,同时采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多可自愈;如脑脊液漏长期不愈,也可请神经外科医师进行脑膜修补术。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

    正确答案: 1.概述
    口腔颌面部易遭受损伤。各类损伤的临床症状和处理方法各有特点。口腔颌面部血运丰富,抗感染能力较强,但存在腔、窦多,可并发颅脑或全身其他部位的损伤,因此,急救时要有整体观点,及早做清创缝合。2.诊断要点
    (1)闭合性损伤为创面有渗血或肿胀、皮下血肿、淤斑;损伤区疼痛,肿胀;累及颞下颌关节时,则张口受限。
    (2)开放性损伤者,创口大小及深度不一,或穿通口腔及鼻腔;撕裂伤出血多,常伴组织缺损;重者可有休克、昏迷及其他部位的损伤。
    (3)相应功能障碍,如面瘫、张口受限等。
    (4)辅助检查X线片示可伴有颌面部骨折等。
    3.鉴别诊断
    详细询问病史并结合临床表现和解剖特点不难做出正确诊断。
    4.治疗原则
    (1)清创缝合原则为不扩创或少扩创。步骤为冲洗伤口、清理伤口、缝合伤口。
    (2)全身应用抗菌药治疗。
    (3)抗休克、颅脑损伤的治疗。
    (4)对症支持治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治疗。

    正确答案: ①局部治疗:注意保持局部清洁,避免不良刺激,急性期外敷中草药可起到散淤、消肿、止痛或促进炎症局限的作用;已有局限倾向时加之可以促使炎症消散或加速形成脓肿及排脓。
    ②手术治疗: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手术治疗应达到脓肿切开排脓及清除病灶两个目的。切开引流的目的:使脓液或腐败坏死物迅速排出体外,以达消炎的目的;解除局部疼痛、肿胀及张力,以防窒息;颌周间隙脓肿引流,以免并发边缘性骨髓炎;预防感染向颅内和胸腔扩散侵入血循环,发生海绵窦血栓、脑脓肿、纵隔炎、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消除病灶;口腔颌面部由牙源性感染引起的炎症治疗好转后去除病灶牙是一主要问题。如有病灶牙存在,则炎症不易彻底控制,并反复发作。颌骨骨髓炎,应在急性期好转后,及早进行死骨及病灶清除术。
    ③全身治疗:局部处理的同时,全身给予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以减轻中毒症状,并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抗菌药物。对已发生败血症、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全身其他脏器继发性脓肿形成、中毒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时,更应早期进行全身治疗。使用抗菌药物时,首先应熟悉各种抗菌药物的性能,掌握各种抗菌药的适应证和恰当的组合,预防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才能在抗感染中发挥良好的作用。抗感染药物的选择,一般应根据细菌培养的结果选用,如无条件作细菌培养或细菌培养尚无明确结果时,可根据感染来源、临床表现脓肿性状和脓液涂片检查估计病原菌的种类,以选用适当抗菌药物,或选用广谱抗生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填空题
    发生口腔颌面部损伤时,进行抗休克治疗的目的是()。

    正确答案: 恢复组织灌流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口腔颌面部损伤伤员的防治感染。

    正确答案: 口腔颌面部损伤的创口常被细菌和尘土等污染,易致感染而增加损伤的复杂性和严重性。颌面部伤创口的感染率更高,约为20%。应尽早进行清创缝合术,防止外界细菌继续侵入。伤后应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口腔颌面部损伤伤员的止血。

    正确答案: 出血的急救,要根据损伤的部位出血的来源(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及现场条件采用相应的止血方法。
    ①压迫止血。指压止血法用手指压迫出血部位供应动脉的近心端适用于出血较多的紧急情况,作为暂时止血,然后再改用其他方法作进一步止血,如在咬肌前缘的下颌骨面上压迫颌外动脉;在耳屏前压迫颖浅动脉等。包扎止血法可用于毛细血管、小静脉及小动脉的出血。填塞止血法可用于开放和洞穿性创口。
    ②结扎止血法是常用而可靠的止血方法。口腔颌面部较严重的出血如局部不能妥善止血时,可结扎颈外动脉。
    ③药物止血法适用于组织渗血、小静脉和小动脉出血。局部使用的止血药有各种中药止血粉、止血纱布及止血海绵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治疗原则。

    正确答案: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治疗原则如下。①良性肿瘤:良性肿瘤一般以外科治疗为主。如为临界瘤,应切除肿瘤周围部分正常组织,将切除组织做冷冻病理学检查;如有恶变时则还应扩大切除范围。良性肿瘤切除后,应送病理学检查,若证实有恶变,应按恶性肿瘤进一步处理。恶性肿瘤应根据肿瘤的组织来源,生长部位、分化程度、发展速度、临床分期、病人机体状况等全面研究后再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②组织来源:肿瘤的组织来源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骨肉瘤、纤维肉瘤、恶性黑色素瘤等一般对放射不敏感;鳞状细胞癌及基底细胞癌,采用如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热疗或综合治疗。③细胞分化程度:一般细胞分化程度较好的肿瘤对放射线不敏感,故常采用手术治疗;细胞分化程度较差或未分化的肿瘤对放射线较敏感,应采用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④生长部位:位于口咽部肿瘤,一般细胞分化程度较差,手术治疗又比较困难,术后往往给病人带来严重功能障碍,故首先考虑能否应用放射治疗,必要时再考虑手术治疗;而唇癌则手术切除较容易,整复效果也好,故多采用手术切除;颌骨肿瘤一般亦以手术治疗为主。⑤临床分期:临床分期可作为选择治疗计划的参考。一般早期病人不论应用何种疗法均可获效。而晚期病人则以综合治疗的效果为好。临床分期也可作为预后估计的参考;病人的机体状况:医务人员要有整体观念,正确处理局部与体的关系。口腔颌面部发生肿瘤病变时,会对机体产生影响,而全身的状况又可以影响局部肿瘤变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口腔颌面部损伤伤员的止血。


    正确答案: 出血的急救,要根据损伤的部位出血的来源(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及现场条件采用相应的止血方法。
    ①压迫止血。指压止血法用手指压迫出血部位供应动脉的近心端适用于出血较多的紧急情况,作为暂时止血,然后再改用其他方法作进一步止血,如在咬肌前缘的下颌骨面上压迫颌外动脉;在耳屏前压迫颖浅动脉等。包扎止血法可用于毛细血管、小静脉及小动脉的出血。填塞止血法可用于开放和洞穿性创口。
    ②结扎止血法是常用而可靠的止血方法。口腔颌面部较严重的出血如局部不能妥善止血时,可结扎颈外动脉。
    ③药物止血法适用于组织渗血、小静脉和小动脉出血。局部使用的止血药有各种中药止血粉、止血纱布及止血海绵等。

  • 第14题:

    简述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治疗。


    正确答案: ①局部治疗:注意保持局部清洁,避免不良刺激,急性期外敷中草药可起到散淤、消肿、止痛或促进炎症局限的作用;已有局限倾向时加之可以促使炎症消散或加速形成脓肿及排脓。
    ②手术治疗: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手术治疗应达到脓肿切开排脓及清除病灶两个目的。切开引流的目的:使脓液或腐败坏死物迅速排出体外,以达消炎的目的;解除局部疼痛、肿胀及张力,以防窒息;颌周间隙脓肿引流,以免并发边缘性骨髓炎;预防感染向颅内和胸腔扩散侵入血循环,发生海绵窦血栓、脑脓肿、纵隔炎、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消除病灶;口腔颌面部由牙源性感染引起的炎症治疗好转后去除病灶牙是一主要问题。如有病灶牙存在,则炎症不易彻底控制,并反复发作。颌骨骨髓炎,应在急性期好转后,及早进行死骨及病灶清除术。
    ③全身治疗:局部处理的同时,全身给予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以减轻中毒症状,并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抗菌药物。对已发生败血症、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全身其他脏器继发性脓肿形成、中毒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时,更应早期进行全身治疗。使用抗菌药物时,首先应熟悉各种抗菌药物的性能,掌握各种抗菌药的适应证和恰当的组合,预防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才能在抗感染中发挥良好的作用。抗感染药物的选择,一般应根据细菌培养的结果选用,如无条件作细菌培养或细菌培养尚无明确结果时,可根据感染来源、临床表现脓肿性状和脓液涂片检查估计病原菌的种类,以选用适当抗菌药物,或选用广谱抗生素。

  • 第15题:

    发生口腔颌面部损伤时,进行抗休克治疗的目的是()。


    正确答案:恢复组织灌流量

  • 第16题:

    简述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治疗原则。


    正确答案: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治疗原则如下。①良性肿瘤:良性肿瘤一般以外科治疗为主。如为临界瘤,应切除肿瘤周围部分正常组织,将切除组织做冷冻病理学检查;如有恶变时则还应扩大切除范围。良性肿瘤切除后,应送病理学检查,若证实有恶变,应按恶性肿瘤进一步处理。恶性肿瘤应根据肿瘤的组织来源,生长部位、分化程度、发展速度、临床分期、病人机体状况等全面研究后再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②组织来源:肿瘤的组织来源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骨肉瘤、纤维肉瘤、恶性黑色素瘤等一般对放射不敏感;鳞状细胞癌及基底细胞癌,采用如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热疗或综合治疗。③细胞分化程度:一般细胞分化程度较好的肿瘤对放射线不敏感,故常采用手术治疗;细胞分化程度较差或未分化的肿瘤对放射线较敏感,应采用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④生长部位:位于口咽部肿瘤,一般细胞分化程度较差,手术治疗又比较困难,术后往往给病人带来严重功能障碍,故首先考虑能否应用放射治疗,必要时再考虑手术治疗;而唇癌则手术切除较容易,整复效果也好,故多采用手术切除;颌骨肿瘤一般亦以手术治疗为主。⑤临床分期:临床分期可作为选择治疗计划的参考。一般早期病人不论应用何种疗法均可获效。而晚期病人则以综合治疗的效果为好。临床分期也可作为预后估计的参考;病人的机体状况:医务人员要有整体观念,正确处理局部与体的关系。口腔颌面部发生肿瘤病变时,会对机体产生影响,而全身的状况又可以影响局部肿瘤变化。

  • 第17题:

    简述创伤简明定级标准(AIS)在口腔颌面部损伤的应用。


    正确答案:AIS分6级。①1级为轻度创伤,如颌面部浅表撕裂伤,或鼻骨骨折、牙折等;②2级为中度创伤,如深度大于5cm的面部撕裂伤、下颌支骨折;③3级为重伤,但不危及生命,如Le Fort Ⅱ型上颌骨骨折和下颌骨体部骨折;④4级为严重创伤,危及生命,但可能存活,如Le Fort Ⅲ型上颌骨骨折和气管穿孔;⑤5级为极严重伤,可能导致死亡,如Le Fort Ⅲ型上颌骨骨折伴颅骨骨折,严重颅脑创伤;⑥6级为致命伤,24小时内可致死亡,如颈总动脉全部断裂或颈椎骨折伴四肢瘫痪。

  • 第18题:

    简述口腔颌面部损伤所引起窒息的临床表现。


    正确答案:窒息的前驱症状为患者烦躁不安、出汗、口唇发绀、鼻翼扇动和呼吸困难。严重者出现“三凹”征,即吸气时出现锁骨上窝、胸骨上窝及肋间隙明显凹陷。如此时仍未及时处理,则可出现脉弱、脉数、血压下降和瞳孔散大等危象。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口腔颌面部损伤伤员的包扎和运送。

    正确答案: 包扎的作用有压迫止血;暂时性固定,使骨折减少活动,防止进一步移位;保护并缩小创口,减少污染或涎液外流常用包扎法有:四尾带包扎法和十字绷带包扎法。
    不要压迫颈部,以免影响呼吸。运送伤员时应注意保持呼吸通畅。昏迷伤员可采用俯卧位,额部垫高,使口鼻悬空,有利于涎液外流和防止舌后。坠。搬运疑有颈椎损伤的伤员,应有2-4人同时搬运,有一人稳定头部并加以牵引,其他人则以协调的力量将伤员“滚”抬到担架上,颈下应放置小枕,头部左右两侧用小枕固定,防止头的摆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口腔颌面部损伤并发休克的治疗原则。

    正确答案: 口腔颌面部损伤并发休克的主要治疗目的是恢复组织灌流量。具体治疗方法应根据不同的休克类型而定。创伤性休克是由于剧烈疼痛刺激中枢神经、失血和损伤组织分解产物(组织胺等)的吸收所造成的,因此,其治疗原则为安静、镇痛、止血和补液,可用药物协助恢复和维持血压。失血性休克是因严重的出血和血浆大量丧失,有效循环量骤减而引起,因此其治疗原则为快速补充血容量,必要时可输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口腔颌面部损伤伤员的伴发颅脑损伤的急救。

    正确答案: 由于口腔颌面部与颅脑邻近,颌面部伤员伴发颅脑损伤的比例较大。颅脑损伤包括脑震荡、脑挫伤、颅骨骨折和脑脊液漏等。颅脑损伤伤员有昏迷史。对此类伤员应及时会同神经外科医生共同诊治。伤员应卧床休息,严密观察其神志、脉搏、呼吸、血压及瞳孔的变化,暂不做不急需的检查和手术。如鼻孔或外耳道有脑脊液漏出,禁止做耳道鼻腔填塞与冲洗,以免引起颅内感染。
    对于昏迷的伤员,要特别注意呼吸道通畅。对于有脑水肿、颅内压升高伤员应予脱水治疗。常用20%甘露醇,也可用25%山梨醇或50%葡萄糖等。如伤员昏迷一段后清醒,以后头痛加剧、不安、进而嗜睡,再次进入昏迷状态,伤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呼吸、脉搏变慢血压上升时,是硬脑膜外血肿的典型表现,应即请神经外科医生会诊,或经B超、CT检查确诊后开颅减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口腔颌面部损伤伤员的抗休克治疗。

    正确答案: 口腔颌面部损伤伤员发生休克者不多,常因伴发身体其他部位严重损伤而引起。主要为创伤性休克和失血性休克两种。
    抗休克治疗的目的在于恢复组织血流量。创伤性休克的处理原则安静、镇痛、止血和补液,可用药物协助恢复和维持血压。对失血性休克则以补充血容量为根本措施。可快速输入平衡盐,有条件可快速输血或进行动脉输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口腔颌面部损伤所引起窒息的临床表现。

    正确答案: 窒息的前驱症状为患者烦躁不安、出汗、口唇发绀、鼻翼扇动和呼吸困难。严重者出现“三凹”征,即吸气时出现锁骨上窝、胸骨上窝及肋间隙明显凹陷。如此时仍未及时处理,则可出现脉弱、脉数、血压下降和瞳孔散大等危象。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