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金匮》如何辨治妊娠腹痛?”相关问题
  • 第1题:

    提出虚实分治之法成为临床辨治饮病要领的医书是

    A.《内经》
    B.《金匮要略》
    C.《医门法律》
    D.《儒门事亲》
    E.《医宗金鉴》

    答案:C
    解析:

  • 第2题:

    春温发斑是怎样形成的?如何辨治?


    正确答案: 春温气分邪热未解,营血分热毒又盛,形成气营两燔之病理。若阳明热毒内郁营血,血热炽盛,阴伤血瘀,损络迫血即可出现肌肤发斑。春温发斑宜用化斑汤治疗,以两清气营。临证亦可根据病情酌加竹茹、蝉蜕等清热化斑解毒。若斑出色深,证情严重者,可选用清瘟败毒饮以大解热毒,两清气血;若斑色紫黑成片成块,舌质深绛,脉数而无大渴苔黄之气热表现者,宜凉血散血,清热解毒,方选用犀角地黄汤。

  • 第3题:

    提出虚实分治之法成为临床辨治饮病要领的医书是()

    • A、《内经》
    • B、《金匮要略》
    • C、《医门法律》
    • D、《儒门事亲》
    • E、《医宗金鉴》

    正确答案:C

  • 第4题:

    风温邪入气分,侵犯肺脏可见哪几种证型?如何辨治?


    正确答案:风温邪入气分,侵犯肺脏可见以下几种证型:①邪热壅肺。②痰热阻肺,腑有热结③肺热发疹。④肺热移肠。
    ①邪热壅肺
    症状:身热,汗出,烦渴,咳喘,或胸闷胸痛,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宣肺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
    ②痰热阻肺,腑有热结
    症状:潮热便秘,痰涎壅滞,喘促不宁,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
    治法:宣肺化痰,泄热攻下
    方药:宣白承气汤
    ③肺热发疹
    症状:身热,肌肤红疹,咳嗽,胸闷,舌红薄黄,脉数
    治法:宣肺泄热,凉营透疹
    方药: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
    ④肺热移肠
    症状:身热咳嗽,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腹不硬痛,苔黄,脉数。
    治法:苦寒,清热止利
    方药:葛根芩连汤

  • 第5题:

    《伤寒论》对霍乱是如何辨治的?


    正确答案:《伤寒论•霍乱病》篇共十条原文,除论述霍乱的主症与伤寒的鉴别外,重点讨论霍乱病的辨证论治。张仲景根据霍乱病期、病势,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辨治。
    (1)霍乱初期兼表证
    霍乱病初,在剧烈上吐下泻的同时,伴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太阳表证者,又当区别其偏表偏里而治之。
    ①偏表:临床见热多欲饮水,小便不利,脉浮等。为邪在阳分,病证偏表,湿阻气化不行,水湿偏走肠胃;治用五苓散外疏内利,通阳化气而两解表里(386条)。
    ②偏里:临床见寒多不用水,腹中冷痛,脉缓弱等。为邪在阴分,病证偏里,脾胃阳虚,寒湿内盛;治用理中汤(丸)温中散寒,健脾祛湿(386条)。
    (2)霍乱极期脱阴亡阳
    由于霍乱暴吐暴利,阴液急骤大量耗伤,继之阳无所附亦随之而外亡,于是造成脱阴亡阳之危证。此时若救治不及时,往往危及生命。
    ①亡阳(表里同病,阳气外亡):霍乱吐利俱作,发热恶寒,而汗出,手足厥冷,四肢拘急。此为霍乱表里同病而以阳亡之里证为急且重危,故用四逆汤回阳救逆,急救其里(388条)。
    ②亡阳真寒假热:霍乱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但身反不恶寒或见发热等。此为亡阳而里真寒外假热,治宜通脉四逆汤破阴散寒,通达内外,回阳救逆(389条)。
    ③亡阳脱液:在霍乱剧烈呕吐下利之后,下利虽止而四肢厥逆、恶寒加重,且脉微欲绝者。此属霍乱亡阳脱液之危候,治以四逆加人参汤回阳救逆,益气养阴而固脱(385条)。
    ④阳亡阴竭:在霍乱暴吐暴利之后,呕吐下利皆因阴液耗竭而停止,伴见汗出不止,四肢厥逆,四肢拘急不解,脉沉微欲绝者。这是霍乱阳亡阴竭,阴阳即将离决之危证,当速用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破阴回阳救逆,益阴反佐和阳(390条)。
    (3)霍乱恢复期
    霍乱病后,吐利已止,里气虽和,但表邪未去,或正气未复之恢复阶段,还应注意解除未尽之表邪,并须加强饮食调理等,以促使病体的早日康复。
    ①里和表未解:临床见霍乱呕吐下利停止,手足温暖,精神爽慧,而身体疼痛不止,身热恶寒者。这是里气调和,表证未罢,当用桂枝汤类方消息和解其外,微汗解肌,调和营卫(387条)。
    ②新虚不胜谷气:经过适当的治疗,霍乱吐利皆止,表证已除,但病人往往出现轻度的烦闷不适。这是由于病后脾胃尚弱未复,调护失宜,强食求饱,谷食难消所致。此时宜节食慎养,或适当给予健脾益气消食之剂(391条)。

  • 第6题:

    《伤寒论》中太阴兼太阳表证有哪些证型?如何辨治?


    正确答案: 《伤寒论》中太阴兼太阳表证者属表里同病,主要有以下三个证型:
    ①太阴兼太阳而偏表者:原文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平素脾阳虚弱,具有纳差,脘腹胀满,便溏等里症;复感风寒后,又出现了恶风寒发热,头痛,汗出,脉浮等表证。此即太阴与太阳同病而病偏太阳。盖太阴病属里证,若以太阴病为主者,其脉当沉而缓弱;今脉反浮者,提示太阴里虚不甚,正气尚能达表抗邪,其病势向外,故以太阳表证为主。遵表里先后缓急治则,当以解表法治之,方宜桂枝汤。
    ②太阴兼太阳而偏里者:原文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太阳伤寒之初,当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今却又见心中悸而烦,则知此非单纯表证而兼有里证。在表证之初,未曾误治,却出现少阴心经里证,分析病机与素体脾虚,气血化源不足有关。盖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太阳为外卫,心主为宫城。在少阴里虚的前提下,太阳表邪易于内陷,里虚邪扰,故致此证。此属表里同病而偏于里,故治疗不可攻表,当以治里为主。虽证见少阴心经,却宜建中补脾,益气血生化之源,以安内以攘外,方用小建中汤。
    ③太阴兼太阳而需表里双解者:原文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太阳病表证,法当发汗解表。医者失察,屡用苦寒攻下,是属误治。误下之后不仅表邪不除,而且损伤脾阳,而致此证。脾虚中寒,寒湿内盛,故下利不止,心下痞硬;表证仍在,故发热恶寒。外有表证之发热,里有虚寒之下利,故谓之“协热而利”。此乃表里同病,治宜表里双解,用桂枝人参汤温中解表。桂枝人参汤即人参汤加桂枝而成,人参汤亦即理中汤。理中汤温中散寒,健脾止利;桂枝既解肌祛风散表邪,又助干姜温阳散寒。此方虽属表里双解,但仍侧重于温脾散寒。

  • 第7题:

    问答题
    《湿热病篇》中对痉证是如何辨治的?(治疗只列治法)

    正确答案: ①湿热挟风犯于经络。
    ②邪结胸膈或肠腑,引动肝风。
    ③湿热伤阴,风阳上升。
    ④腑结阴伤易动风。
    ⑤热闭厥阴而动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填空题
    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的妇人三篇,论述了妊娠呕吐,妊娠腹痛……癥瘕等病的证治,并提出了()和()的外治法。

    正确答案: 阴道冲洗,纳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提出虚实分治之法成为临床辨治饮病要领的医书是()
    A

    《内经》

    B

    《金匮要略》

    C

    《医门法律》

    D

    《儒门事亲》

    E

    《医宗金鉴》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多选题
    《金匮》对妊娠腹痛的治法有()
    A

    温阳祛寒

    B

    温经暖宫

    C

    温中健脾

    D

    调和肝脾

    E

    活血润燥


    正确答案: A,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伤寒论》中少阴兼太阳表证有哪些证型?如何辨治?

    正确答案: 少阴兼太阳表证又称为“太少两感”证,这是《伤寒论》表里同病的重要病变类型。然太少两感证有轻重缓急之异,治法亦有先里后表,表里同治之别。概括《伤寒论》太少两感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太少两感初病,表证较重者:见于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太少两感初得病时,表证较重、里阳虽虚而尚轻者,则当表里双解。予麻黄细辛附子汤温经助阳,发汗解表。
    ②太少两感病久,表里证较缓者:见于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太少两感,病程稍久,表证较缓,里阳虽虚但尚无明显里证者,仍应表里双解。予麻黄附子甘草汤温经助阳,微汗解表。
    ③太少两感,里证较重者:见于364条“下利清谷,不可攻”;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四逆汤,攻表桂枝汤。”少阴里阳虚衰,复感外邪,而出现身体疼痛,下利清谷,或手足厥逆等症,则当先里后表。温里宜四逆汤,解表宜桂枝汤。
    ④太少两感证,曾服表里双解剂而不瘥者,是病势偏里,里虚较重,则当先温其里,宜用四逆汤。如原文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者,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麻黄附子甘草汤证都是阳虚外之表实证,属典型的太少两感证。论中尚有太阳病误治以后,损失里阳,表证不罢者,从病机来看,虽属阳虚兼表证,但一般不作太少两感证对待。例如20条阳虚兼表虚的桂枝加附子汤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金匮》如何辨治妇人杂病腹痛?

    正确答案: 对风邪入侵,气滞血凝,致为腹中刺痛者,治用红蓝花酒活血行气。对肝脾失调,湿阻血滞,造成腹中疼痛,小便不利,四肢头面微肿者,治用当归芍药散理血柔肝,健脾除湿。对中焦虚寒,致腹中痛(喜温按,面色无华,虚烦心悸,舌质淡红,脉细涩),治用小建中汤温补脾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慢性胃炎常按中医的什么病来辨治()

    • A、便秘
    • B、胁痛
    • C、胃痛
    • D、腹痛
    • E、泄泻

    正确答案:C

  • 第14题:

    《金匮》如何辨治妇人杂病腹痛?


    正确答案:对风邪入侵,气滞血凝,致为腹中刺痛者,治用红蓝花酒活血行气。对肝脾失调,湿阻血滞,造成腹中疼痛,小便不利,四肢头面微肿者,治用当归芍药散理血柔肝,健脾除湿。对中焦虚寒,致腹中痛(喜温按,面色无华,虚烦心悸,舌质淡红,脉细涩),治用小建中汤温补脾胃。

  • 第15题:

    仲景在妇人病三篇中是如何辨治妇人腹痛的?


    正确答案: 仲景临证诊治妇人腹痛,根据病机的不同,治有寒热虚实之异。
    ①妊娠腹痛:附子汤治阳虚里寒之腹痛,其症腹痛恶寒,少腹如扇;当归芍药散治肝脾不和之腹痛,其症腹中拘急疼痛,小便不利,下肢浮肿;胶艾汤治冲任亏虚之腹痛。
    ②产后腹痛:当归生姜羊肉汤治血虚里寒之腹痛,其症腹中拘急,绵绵作痛,喜温喜按,畏寒怕冷;枳实芍药散治气血郁滞之腹痛,其症腹部胀痛,痛连脘腹,烦满不安;下瘀血汤治瘀血内结之腹痛,其症少腹刺痛,痛而拒按,病处固定不移,或按之有癥块,舌质青紫或有瘀斑、瘀点等;大承气汤治瘀血内结兼阳明里实之腹痛。
    ③妇人杂病腹痛:红蓝花酒治瘀血内阻之腹痛;当归芍药散治肝脾不和之腹痛;小建中汤治脾胃虚寒之腹痛。

  • 第16题:

    《伤寒论》是如何辨治格阳证和戴阳证的?


    正确答案:在《伤寒论》中,涉及格阳证和戴阳证者主要有314、315、317等原文。
    ①格阳证:又称格阳于外证。原文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通脉四逆汤主之”少阴阳气衰微,阴寒极盛于内,格拒虚阳浮越于外,以至于呈现出里真寒外假热之象。其辨证要点为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身反不恶寒(暗寓有发热),舌质淡、苔白或黑润,脉沉微欲绝。此即典型的格阳证,治疗用通脉四逆汤破阴回阳,通达内外。通脉四逆汤方即四逆汤重用生附子,倍用干姜而成。生附子、干姜大辛大热,重用之则破阴散寒,回阳救逆之力更峻,还能破除阴阳格拒之势,而挽回欲脱之元阳。用之可使阳气复、阴寒散、元阳潜藏,沉微欲绝之脉搏逐渐恢复是见效的标志,故名通脉四逆汤。
    ②戴阳证:又称格阳于上证。原文314、315条“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少阴阳气衰微,阴寒极盛于内,格拒虚阳浮越于上,以至于呈现出里真寒而上假热的之象。其辨证要点为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舌淡苔白或黑润,脉沉微。联系317条加减法“面色赤者,加葱九莖”,本证必见面色赤(两颧嫩红如妆、游移不定)。此即典型的戴阳证,治疗用白通汤破阴回阳,宣通上下。白通汤由附子、干姜、葱白三味组成。就其基础方来看,是四逆汤去甘草、减少干姜加葱白而成。方中附子补下焦之阳以治其本,干姜温中焦之阳以通上下,二味相合,破阴散寒,回阳救逆;葱白辛温走窜,宣通上下气机,使被格拒上浮之虚阳得以下潜。
    总之,格阳证和戴阳证都是少阴寒化证中的极危重证型,皆以少阴阳气大衰,阴寒极盛于内,迫使虚阳外越为基本病机;临床都可见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舌淡苔白或黑润,脉沉微等里虚寒证,而以里真寒为本,外假热为标。因此都以破阴散寒、回阳救逆为治疗大法,药用附子、干姜之类破阴回阳。但格阳证是阴盛于内,格拒虚阳浮越于外,以身发热不恶寒为特征,故治用大剂附子、干姜、炙甘草破阴散寒,回阳救逆,以利虚阳返归于内。戴阳证是阴盛于内,格拒虚阳浮越于上,以面红如妆、游移不定为特征,故除用附子、干姜破阴散寒,回阳救逆外,加用辛温走窜,善于宣通上下气机之葱白,以招纳浮阳返归于下。

  • 第17题:

    《金匮》对妊娠腹痛的治法有()

    • A、温阳祛寒
    • B、温经暖宫
    • C、温中健脾
    • D、调和肝脾
    • E、活血润燥

    正确答案:A,B,D

  • 第18题:

    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的妇人三篇,论述了妊娠呕吐,妊娠腹痛……癥瘕等病的证治,并提出了()和()的外治法。


    正确答案:阴道冲洗;纳药

  • 第19题:

    问答题
    湿热证邪在上焦气分如何辨治?

    正确答案: 据薛氏原文所述,上焦气分湿热有两种证型:
    ①湿热伤肺,邪滞肺络。其辨证特征为咳嗽气喘,症情较重,以至昼夜不安,喘不得眠。治用葶苈泻肺定喘,枇杷叶清肺降逆,六一散渗利湿热。邪祛气降,则咳喘自平。
    ②为湿热蒙闭上焦。其症见壮热口渴,脘闷懊,眼欲闭,时谵语等。治予栀、豉、枳壳、桔梗轻清达上以祛肺热,理气化湿而启蒙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伏暑热闭心包,血络瘀滞如何辨治?

    正确答案: ①症见身热夜甚,昏谵语,口干而漱水不欲咽,舌绛无苔,望之干而扪之润,或紫晦而润。
    ②治当清营凉血,开窍通瘀。方选犀地清络饮,必要时并用安宫牛黄丸苏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何谓结胸?《伤寒论》对结胸证是如何辨治的?

    正确答案: 结胸是太阳病的主要变证之一。此证多由太阳病失治,或误下后邪气内陷,与痰浊水饮等实邪结聚于胸膈所致;临床以胸膈胃脘部疼痛为主症。《伤寒论》根据内陷邪气寒热性质之不同,将其分为热实结胸和寒实结胸两大类型辨治。
    (1)热实结胸证:因太阳病表邪内陷化热,与痰浊水饮结聚于胸膈所致。又根据邪热结聚之轻重、病势之缓急、病变范围之大小等,将其分为三个方证辨治。
    ①大陷胸汤证:见于134、135、136、137条。此因邪热内陷与水饮结聚于胸膈所致,由于邪结较重、病位较大者,故称为大结胸证。临床以膈内拒痛,心下痛、按之石硬,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短气躁烦,心中懊憹,但头汗出,不大便,或日晡所小有潮热,舌上燥而渴、舌红苔黄腻,脉沉紧或沉迟等为辨证要点。治用大陷胸汤,方中甘遂辛苦性寒,峻逐水饮,泻热开结;大黄苦寒,泻热攻下荡实;芒硝咸寒,软坚散结而泻热。三药相配,共奏泻热逐水开结之功。
    ②大陷胸丸证:见于131条“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此为水热结聚于胸膈但病位偏上、肺气壅遏较甚所致。临床以膈内拒痛,心下硬满疼痛拒按,身热头汗出,并见胸中憋闷、喘促气急、呼吸不利,以致端坐抬头、项背强直、俯仰困难而如柔痉状,舌红苔黄腻,脉沉紧等为辨证要点。治以大陷胸丸泻热逐水开结,泻肺降气平喘。此方即大陷胸汤加葶苈子、杏仁、白蜜而成。方中大陷胸汤泻热荡实,逐水开结;葶苈子泻肺行水,降气平喘;杏仁宣降肺气,助葶苈子之用;白蜜顾护正气,缓和药力。该方药力虽峻猛,但每服量较小,且用加蜜煮丸法,故属于峻药缓攻之剂,适用于热实结胸病位病势偏上或正气较弱者。
    ③小陷胸汤证:见于138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此因邪热内陷与痰浊内结于胸膈所致,由于邪结较轻浅、病位比较局限,病势亦较轻缓,故称为小结胸证。临床以胸膈满闷或疼痛,心下痞硬、按之则痛,或伴咳嗽,咯痰黄稠,舌红苔黄腻,脉浮滑等为辨证要点。治以小陷胸汤,方中瓜蒌实甘寒滑利,清热化痰,理气宽胸;黄连清泄胸胃之热,半夏化痰降逆,消痞散结。三味相配,共奏清热化痰,散结宽胸之功。
    (2)寒实结胸证:见于141条“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白散。”此由寒邪内陷,与痰浊水饮结聚于胸膈胃脘所致。临床以胸膈满闷疼痛,心下硬满而痛,甚则连及少腹,无热怯冷、便闭尿清,舌淡苔白滑,脉沉紧或迟等为辨证要点。治以三物小白散。此方由巴豆、贝母、桔梗三味药组成,因其药色皆白,用量很小,取散剂,故名“三物小白散”。巴豆峻下冷积寒饮,破其凝坚;贝母化痰解郁开结,以助巴豆之用;桔梗宣肺理气化痰,又载药上行于胸膈。三药相配,共奏温寒逐水,祛痰开结之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金匮》如何辨治妊娠腹痛?

    正确答案: 妊娠腹痛为妊娠常见病,轻者影响胎儿发育,重者导致流产,必须及早治疗。张仲景把本病分为附子汤证、胶艾汤证及当归芍药散证进行辨证论治。属肾阳虚弱,阴寒内盛内有寒饮者,症见腹部疼痛,胀满,畏寒,其脉弦紧,宜用附子汤温阳散寒,暖宫安胎。方中附子助阳祛寒,人参、白术补虚益气,茯苓淡渗利水,芍药缓急止痛,则寒饮散,阳气复,腹痛自止。其中附子一味,虽有破坚坠胎之弊,但本证命门火衰,阴寒内盛,是取“有故无殒”之义,故《张氏医通》云:“世人皆以附子堕胎为百药长,仲景独用以为安胎圣药,非神而明之,莫敢轻试也。”属冲任虚寒,摄纳无权者,临床可见腹痛隐隐,腰痛,或少腹坠痛下血,喜温喜按,脉来迟弱,当以胶艾汤固冲任暖宫安胎止痛。方中地黄、芍药、当归、川芎、阿胶养血止血,艾叶暖宫止痛、甘草和药缓痛,佐以清酒以行药势,合而用之,以收养血止血,暖宫缓痛之功。属肝脾失和者,可用当归芍药散治疗。症状以少腹拘急,绵绵作痛,急躁,易怒,小便不利以及浮肿为主。方中当归、芍药、川芎养血舒肝,白术、茯苓,泽泻健脾利湿,则肝脾两调,其痛自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暑热疫正气暴脱应如何辨治?

    正确答案: ①暑热疫正气暴脱主要临床表现。
    ②治当益气固脱,回阳救逆。生脉散合四逆汤。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