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题目

试述“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相似考题
更多“试述“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大江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正确答案: 清末著名报案,发生在武汉。两篇文章引暴湖广总督。
    1911年7月17日,《大江报》发表何海鸣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引起清廷注意,湖广总督瑞徵震怒,逐将主编詹大悲等人逮捕,查封,大江报》馆。
    《大江报》事件发生后,一时舆论哗然,纷纷指责湖广总督摧残言论的暴行,汉口各革命团体和报界公会集会抗议,许多新军士兵来到报馆表示声援,当局慑于民愤,对詹等人只好判了18个月徒刑。

  • 第2题:

    试述“苏报案”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正确答案: 《苏报》是20世纪初中国著名的革命派报刊,是上海革命派的言论机关,一些著名人士如章太炎、章士钊、邹容等人聚集在报馆主人陈范周围,大力宣传民族革命的主张,这为清政府所不能容忍。1903年6月,清政府密谋上海租界拘捕了章太炎、邹容、陈范等人。7月7日,上海租界将《苏报》查封。租界当局判处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监禁两年,《苏报》永远停刊,史称"苏报案"。

  • 第3题:

    试述伦敦烟雾的类型、起因和发生条件。


    正确答案: 气相氧化:
    1直接光氧化
    2被自由基氧化
    3被氧原子氧化 液相氧化
    1被O3氧化
    2被H2O2氧化 金属离子催化氧化

  • 第4题:

    试述苏报案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影响如何?


    正确答案: i、起因、经过、结果:《苏报》是革命派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重要舆论宣传阵地之一。1896年创刊于上海,创办者为胡璋,趣味低级,因为经营不善,于1900年前后出售给陈范,从此具有了进步的革命倾向。1903年,章世钊担任主笔,其革命言论达到最为激烈的程度,1903年邹容《革命军》一书出版,《苏报》大力推荐。同年6月29日,《苏》于显著位置刊登章太炎的《驳康有为最近政见书》,极端蔑视清政府,批驳保皇派,引起了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的憎恨与恐慌,清政府请求上海租界逮捕《苏》人员。6月30日,清政府包围《苏报》馆,章世钊逃走,章太炎被捕,次日邹容自行投案。7月7日,《苏》被查封,章太炎和邹容先后被判入狱,史称“苏报案”。
    ii、影响:这是中国报业史上一场令人难忘的文字狱。在中国历史上,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专制统治,从不允许有任何“犯上作乱”的言论出现。他们大兴文字之狱,动辄加害敢于说话的文人,此举尤以明、清两朝为甚。近代报业在中国出现以后,封建统治者视之为洪水猛兽,极尽控制、压制之能事,“苏报案”的出现正是广大民众和进步文人同封建统治者冲突、较量的一个突出事件,也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字狱实施于报界最早、最为典型的案件。自“苏报案”以后,中国社会经过了多次变革,历史在不断前进。可是涉及报界的文字狱却依然绵绵不绝,甚至不断推陈出新,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即使在“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以后,知识界仍然无法摆脱种种精神枷锁,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宝剑随时都会掉落下来,把人投入万劫不复的地狱。从批《武训传》、反“胡风集团”,到“反右运动”,哪一项不和报刊有关、哪一次不让办报人无限惶恐、无比颤栗?而在那“大革文化命”的年月,这种文字狱的深度、广度和烈度,更是创历史之最、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 第5题:

    苏报案的基本情况。


    正确答案: 开端:6月1日,《苏报》极力向读者推荐邹容所写的宣传革命的小册子《革命军》,发表章士钊的论说《读〈革命军〉》、章太炎写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革命书》等文,驳斥康有为“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主张,并以轻蔑的口吻直呼光绪皇帝为“载湉小丑”,说他和慈禧太后都是“汉族公仇”。过程:上述断论,为清政府所不容,6月30日决定由上海租界工部局发出拘票,对陈范、章太炎、邹容等七人进行抓捕。7月15日,上海租界会开始会审“苏报案”,清政府为原告,章、邹等为被告的审讯开始了。结果: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永远停刊。

  • 第6题:

    问答题
    试述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意识结构、人格结构和心理异常的起因.

    正确答案: 弗洛伊德理论认为,心理分为三部分:意识,即当前注意所及的心理活动领域;前意识,即当前未被注意,但一经提及可以想到的心理活动领域;无意识,即受到压抑,隐藏很深的心理活动领域。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包含着各种本能欲望,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原动力。人格结构也分为三部分:本我,是行为动力的源泉,它追求直接的满足,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指导行为采取社会允许的方式满足本我的需要;超我,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对自我起监督作用,不让其有越轨行为,否则就给予惩罚。
    按照精神分析观点,所有的心理异常都与某种满足本能欲望的努力被固着在早期发展阶段有关,因此,病人仍以婴儿方式去满足性欲和攻击性欲望,但这些寻求满足的方式与过去经历中的创伤有关。个体的本能欲望和对惩罚的恐惧之间会产生冲突,严重的话就容易引起神经症症状或精神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试述伦敦烟雾的类型、起因和发生条件。

    正确答案: 气相氧化:
    1直接光氧化
    2被自由基氧化
    3被氧原子氧化 液相氧化
    1被O3氧化
    2被H2O2氧化 金属离子催化氧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苏报案”发生的过程。

    正确答案: 1903年五、六月间《苏报》推介邹容的《革命军》,发表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之关系》等遭到清朝政府和上海租界当局的联合镇压。7月7日报馆被查封,相关人员被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苏报》是一张怎样的报纸?“苏报案”是怎么一回事?

    正确答案: 《苏报》1896年6月26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是胡璋。它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96~1900)由胡璋的日籍妻子生驹悦任“馆主”,打着“日商”的旗号在日本驻沪领事馆注册,是受日本外务省控制的一家报纸;第二阶段(1900~1902)由中国人陈范接办,“高唱保皇立宪之论”,“时人多以康党目之”;第三阶段(1902~1903)陈范受革命潮流的影响,由改良派的支持者变为革命派的支持者。当时蔡元培、章士钊、章太炎等人在上海组织革命团体“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陈范同他们接触,并于1903年5月27日聘请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该报遂成为这两个革命团体的言论机关。
    《苏报》自章士钊主持后,以“第一排满,第二排康”为宗旨,决心“扔出一束手榴弹轰开局面,报馆被封在所不惜”。因此从6月1日起连续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强烈革命色彩的文章。当时,清末著名革命家邹容写的宣传小册子《革命军》在上海出版,《苏报》立即加以介绍。章士钊发表《读<革命军>》一文,称颂它是“今日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接着又发表章太炎写的《革命军序》,把此书的发行说成是震撼人心的“雷霆之声”。因此引起清政府的注意。6月底,该报又发表章太炎写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驳斥康有为“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论调,文中以轻蔑的口吻骂光绪皇帝是“载聒小丑,未辨菽麦”,说他跟慈禧太后没有区别,都是“汉族的公仇”。这篇文章发表的第二天,蓄谋已久的清政府与租界当局勾结,派军警包围了苏报馆和爱国学社,章太炎等5人被捕,邹窑第二天自动投案,苏报馆被查封。章、邹被捕后,清政府要求引渡,欲置之于死地,遭租界当局拒绝。于是,一场以洋人做法官,清政府为原告,《苏报》为被告的特殊审判活动于7月15日开始了。章、邹以珐庭为讲坛,无情揭露清政府压制言论自由和卖国丧权的罪行,表现了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起初,租界当局判章、邹两人永远监禁,其余人开释;后来在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下,不得不改判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2年,《苏报》永远停刊。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苏报案”。其结果是扩大了茧命派的影响,削弱了清政府对新闻界的控制力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苏报案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影响如何?

    正确答案: i、起因、经过、结果:《苏报》是革命派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重要舆论宣传阵地之一。1896年创刊于上海,创办者为胡璋,趣味低级,因为经营不善,于1900年前后出售给陈范,从此具有了进步的革命倾向。1903年,章世钊担任主笔,其革命言论达到最为激烈的程度,1903年邹容《革命军》一书出版,《苏报》大力推荐。同年6月29日,《苏》于显著位置刊登章太炎的《驳康有为最近政见书》,极端蔑视清政府,批驳保皇派,引起了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的憎恨与恐慌,清政府请求上海租界逮捕《苏》人员。6月30日,清政府包围《苏报》馆,章世钊逃走,章太炎被捕,次日邹容自行投案。7月7日,《苏》被查封,章太炎和邹容先后被判入狱,史称“苏报案”。
    ii、影响:这是中国报业史上一场令人难忘的文字狱。在中国历史上,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专制统治,从不允许有任何“犯上作乱”的言论出现。他们大兴文字之狱,动辄加害敢于说话的文人,此举尤以明、清两朝为甚。近代报业在中国出现以后,封建统治者视之为洪水猛兽,极尽控制、压制之能事,“苏报案”的出现正是广大民众和进步文人同封建统治者冲突、较量的一个突出事件,也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字狱实施于报界最早、最为典型的案件。自“苏报案”以后,中国社会经过了多次变革,历史在不断前进。可是涉及报界的文字狱却依然绵绵不绝,甚至不断推陈出新,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即使在“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以后,知识界仍然无法摆脱种种精神枷锁,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宝剑随时都会掉落下来,把人投入万劫不复的地狱。从批《武训传》、反“胡风集团”,到“反右运动”,哪一项不和报刊有关、哪一次不让办报人无限惶恐、无比颤栗?而在那“大革文化命”的年月,这种文字狱的深度、广度和烈度,更是创历史之最、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如何?

    正确答案: 《苏报》,1896年6月26日创刊于上海租界内。由胡璋经营。后因经营不善,于1900年售予陈范。陈范接手《苏报》的初期,《苏报》言论同情变法,1902年以后,中国革命浪潮风起云涌,陈范的思想也开始发生变化,从同情改良逐渐转向同情革命。1902年冬,《苏报》专辟“学界风潮”栏目,报道并支持爱国学生运动,从此为学界所关注。1903年5月27日,陈范正式聘请爱国学社的章士钊担任主笔。此时《苏报》实际上成了爱国社的机关报。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后,每天的《苏报》几乎都会发表一些言词犀利、宣传革命的政论文章。1903年6月9日,《苏报》在“新书介绍”栏中热情介绍了邹容的小册子《革命军》,10日又发表章太炎的《〈革命军〉序》。6月29日,发表了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驳斥康有为只可保皇立宪,不可革命的论调。并在文中称光绪帝为“载湉小丑”。这些大张旗鼓的革命宣传与激烈的言论,震撼了全国,也触怒了清廷,清政府决心镇压革命党人。6月30日,上海工部局逮捕了章太炎等人,邹容自动投案。此时由于章士钊未列入黑名单,所以仍在主编《苏报》,同时还发表了章太炎在狱中所写的《狱中答新闻报记者》。7月7日,《苏报》被封。章、邹被捕后,清政府要求引渡二人。上海租界当局一方面为维护治外法权,一方面也迫于舆论,不敢将二人引渡给清廷,故在上海租界“会审公廨”对此案进行会审。当年12月24日,判决章、邹永远监禁。由于受当事人和世人的坚决反对,1904年5月改判章监禁三年,邹监禁两年,《苏报》永远停刊。1905年5月邹容在狱中被迫害致死,1906年6月29日章太炎刑满出狱,同盟会专门派人把他接到东京,任《民报》主编。至此,这场以清廷为原告的诉讼方告结束。史称“苏报案”。苏报案的发生,打击和削弱了清政府对新闻舆论的控制力量,革命派报刊声望大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物业管理纠纷的起因及其防范。

    正确答案: (一)物业管理纠纷的起因分析
    1、立法工作滞后,物业管理法规立法层次低,内容混乱,缺乏权威性。
    2、开发商前期遗留的问题引发了后来物业管理的矛盾
    3、缺乏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
    4、物业管理的服务概念没有建立。
    (二)物业管理纠纷的防范措施
    1、完善相关立法工作
    2、加大行业规范化管理力度。
    3、培育和完善物业管理市场,把物业管理纳入市场运行的轨道。
    4、业主和物业公司通过签一份具体明确、内容详尽的物业管理合同来规范双方的行为。
    5、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苏报》是一张怎样的报纸?“苏报案”是怎么一回事?


    正确答案: 《苏报》1896年6月26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是胡璋。它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96~1900)由胡璋的日籍妻子生驹悦任“馆主”,打着“日商”的旗号在日本驻沪领事馆注册,是受日本外务省控制的一家报纸;第二阶段(1900~1902)由中国人陈范接办,“高唱保皇立宪之论”,“时人多以康党目之”;第三阶段(1902~1903)陈范受革命潮流的影响,由改良派的支持者变为革命派的支持者。当时蔡元培、章士钊、章太炎等人在上海组织革命团体“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陈范同他们接触,并于1903年5月27日聘请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该报遂成为这两个革命团体的言论机关。
    《苏报》自章士钊主持后,以“第一排满,第二排康”为宗旨,决心“扔出一束手榴弹轰开局面,报馆被封在所不惜”。因此从6月1日起连续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强烈革命色彩的文章。当时,清末著名革命家邹容写的宣传小册子《革命军》在上海出版,《苏报》立即加以介绍。章士钊发表《读<革命军>》一文,称颂它是“今日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接着又发表章太炎写的《革命军序》,把此书的发行说成是震撼人心的“雷霆之声”。因此引起清政府的注意。6月底,该报又发表章太炎写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驳斥康有为“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论调,文中以轻蔑的口吻骂光绪皇帝是“载聒小丑,未辨菽麦”,说他跟慈禧太后没有区别,都是“汉族的公仇”。这篇文章发表的第二天,蓄谋已久的清政府与租界当局勾结,派军警包围了苏报馆和爱国学社,章太炎等5人被捕,邹窑第二天自动投案,苏报馆被查封。章、邹被捕后,清政府要求引渡,欲置之于死地,遭租界当局拒绝。于是,一场以洋人做法官,清政府为原告,《苏报》为被告的特殊审判活动于7月15日开始了。章、邹以珐庭为讲坛,无情揭露清政府压制言论自由和卖国丧权的罪行,表现了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起初,租界当局判章、邹两人永远监禁,其余人开释;后来在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下,不得不改判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2年,《苏报》永远停刊。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苏报案”。其结果是扩大了茧命派的影响,削弱了清政府对新闻界的控制力量。

  • 第14题:

    接案人员接到报案人的出险通知后,应重点询问哪些内容?()

    • A、报案人姓名、联系地址及电话、与出险人关系
    • B、出险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码、身份
    • C、若客户携带完整的索赔资料到柜面报案,柜面受理人员可以不进行报案登记,直接进行立案
    • D、出险时间、地点及简要经过和结果、就诊医院、病案号

    正确答案:A,B,C,D

  • 第15题:

    试述苏诗的分期和内容分类。


    正确答案: (1)苏轼诗歌现存二千七百余首,内容丰富,这些诗大致可以贬谪黄州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本着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写出了一批富有批判精神的社会政事诗,其中有一部分是针砭时弊和讽刺新法的作品。后期主要是抒写贬谪时期复杂矛盾的人生感慨,以超然物外的佛老思想为基调。创作风格由豪健清雄向平淡自然转变。
    (2)按内容,苏诗大体可分为社会政事诗,山水景物诗和陶诗、题画诗四类。
    ①如《夜泊牛口》、《苏枝叹》、《吴中田妇叹》、《山村五绝》等。
    ②有较高审美价值的是他那些将人生感悟融入山水写景中的抒怀遣兴之作。用生花妙笔,将稍纵即逝的变奇景摹写下来,意到笔随,穷形尽相;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景物的一刹那的心领神会,所写景物充满着生命的律动和活力。他的一些山水景物诗,能由写景寄怀升华到人生感悟的哲理高度,如《和子由渑池怀古》中“雪泥鸿爪”蕴含的人生禅机,《题西林壁》、《百步洪》等。
    由于热爱大自然,喜登山临水览奇观妙景,山水景物诗的写作贯穿了苏轼的一生。追求类于陶渊明诗那种平淡的风格。苏轼有一百二十多首和陶诗,而且作于不同时期,一是爱好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艺术特色,二是崇尚渊明的性情和为人。苏轼本人是宋代文人画的作者,有很高的绘画鉴赏水平,他创作的题画诗能把景转化为诗境,善于写出画面的动态,并就画意进行艺术联想,揭示画外之韵味。苏轼的题画诗在根据画面创造意境时,善于化静为动,寄寓主观情思,并展开艺术联想,写出象外之象,其评画论蕊的精当和点化功夫,在宋代的题画作品中是最杰出的。

  • 第16题:

    “苏报案”


    正确答案: 是近代著名的媒体事件。《苏报》于1896年6月在上海创办,创办人胡璋,以“日商”报纸的招牌出版发行。1899年出售给陈范。上海爱国学社成立后,陈范在经济上予以资助,爱国学生师生为《苏报》撰写论说,《苏报》实际上成了当时上海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言论机关。1903年5月,章士钊担任主笔后明确提出“第一排满,第二排康”的办报方针,大力鼓吹邹容的《革命军》,介绍章太炎所撰《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公开呐喊革命,为清政府所不容。1903年6月30日,清政府与上海领事团密谋后由上海租界工部局对陈范、章太炎、邹容等7人实行拘捕,“苏报案”由此引发。章太炎在狱中发表《狱中答新闻报记者书》,痛斥《新闻报》,表达反满革命决心。租界工部局将《苏报》查封。租界当局拒绝将章、邹二人交给清廷。会审“苏报案”后,判决《苏报》永远停刊,章太炎3年监禁,邹容2年监禁。“苏报案”的结果是以革命派的胜利和清政府的失败告终。

  • 第17题:

    试述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意识结构、人格结构和心理异常的起因.


    正确答案: 弗洛伊德理论认为,心理分为三部分:意识,即当前注意所及的心理活动领域;前意识,即当前未被注意,但一经提及可以想到的心理活动领域;无意识,即受到压抑,隐藏很深的心理活动领域。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包含着各种本能欲望,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原动力。人格结构也分为三部分:本我,是行为动力的源泉,它追求直接的满足,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指导行为采取社会允许的方式满足本我的需要;超我,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对自我起监督作用,不让其有越轨行为,否则就给予惩罚。
    按照精神分析观点,所有的心理异常都与某种满足本能欲望的努力被固着在早期发展阶段有关,因此,病人仍以婴儿方式去满足性欲和攻击性欲望,但这些寻求满足的方式与过去经历中的创伤有关。个体的本能欲望和对惩罚的恐惧之间会产生冲突,严重的话就容易引起神经症症状或精神病。

  • 第18题:

    问答题
    试述苏诗的分期和内容分类。

    正确答案: (1)苏轼诗歌现存二千七百余首,内容丰富,这些诗大致可以贬谪黄州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本着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写出了一批富有批判精神的社会政事诗,其中有一部分是针砭时弊和讽刺新法的作品。后期主要是抒写贬谪时期复杂矛盾的人生感慨,以超然物外的佛老思想为基调。创作风格由豪健清雄向平淡自然转变。
    (2)按内容,苏诗大体可分为社会政事诗,山水景物诗和陶诗、题画诗四类。
    ①如《夜泊牛口》、《苏枝叹》、《吴中田妇叹》、《山村五绝》等。
    ②有较高审美价值的是他那些将人生感悟融入山水写景中的抒怀遣兴之作。用生花妙笔,将稍纵即逝的变奇景摹写下来,意到笔随,穷形尽相;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景物的一刹那的心领神会,所写景物充满着生命的律动和活力。他的一些山水景物诗,能由写景寄怀升华到人生感悟的哲理高度,如《和子由渑池怀古》中“雪泥鸿爪”蕴含的人生禅机,《题西林壁》、《百步洪》等。
    由于热爱大自然,喜登山临水览奇观妙景,山水景物诗的写作贯穿了苏轼的一生。追求类于陶渊明诗那种平淡的风格。苏轼有一百二十多首和陶诗,而且作于不同时期,一是爱好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艺术特色,二是崇尚渊明的性情和为人。苏轼本人是宋代文人画的作者,有很高的绘画鉴赏水平,他创作的题画诗能把景转化为诗境,善于写出画面的动态,并就画意进行艺术联想,揭示画外之韵味。苏轼的题画诗在根据画面创造意境时,善于化静为动,寄寓主观情思,并展开艺术联想,写出象外之象,其评画论蕊的精当和点化功夫,在宋代的题画作品中是最杰出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名词解释题
    《苏报》和苏报案

    正确答案: 1903年《苏报》聘请章士钊为笔,接连发表,章太炎等人,吹鼓民主革命,抨击帝制的文章,清朝政府勾结上海租界当局查封报馆,逮捕章太炎等8人。经过租借审判,章太炎、邹容2人被判监禁,其余释放,《苏报》永远停刊。章邹2人利用法庭宣传革命思想,清政府则在这场审判中丢进了脸,想要杀害章邹的阴谋未得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名词解释题
    苏报案

    正确答案: 1903年《苏报》聘请章士钊为笔,接连发表,章太炎等人,鼓吹民主革命,抨击帝制的文章,清朝政府勾结上海租界当局查封报馆,逮捕章太炎等8人。经过租界审判,章太炎、邹容2人被判监禁,其余释放,《苏报》永远停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苏报案”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正确答案: 《苏报》是20世纪初中国著名的革命派报刊,是上海革命派的言论机关,一些著名人士如章太炎、章士钊、邹容等人聚集在报馆主人陈范周围,大力宣传民族革命的主张,这为清政府所不能容忍。1903年6月,清政府密谋上海租界拘捕了章太炎、邹容、陈范等人。7月7日,上海租界将《苏报》查封。租界当局判处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监禁两年,《苏报》永远停刊,史称"苏报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大江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正确答案: 清末著名报案,发生在武汉。两篇文章引暴湖广总督。
    1911年7月17日,《大江报》发表何海鸣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引起清廷注意,湖广总督瑞徵震怒,逐将主编詹大悲等人逮捕,查封,大江报》馆。
    《大江报》事件发生后,一时舆论哗然,纷纷指责湖广总督摧残言论的暴行,汉口各革命团体和报界公会集会抗议,许多新军士兵来到报馆表示声援,当局慑于民愤,对詹等人只好判了18个月徒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正确答案: “苏报案”与《苏报》宣传邹容的《革命军》密切相关,直接导火索是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的发表。
    1903年6月,从日本回国的青年革命家邹容出版了一本宣传革命的小册子《革命军》《苏报》刊文对其加以大力介绍和鼓吹。1903年6月29日,《苏报》以显著地位刊登了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之关系》,文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批驳康有为的“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谬论,同时,还以轻蔑口吻直呼光绪皇帝为“载小丑”。《苏报》这样毫无忌惮的鼓吹革命。在社会上引起空前震动。清政府会同租界逮捕了章太炎、邹容等人,查封《苏报》在租界法庭上,章太炎、邹容驳拆清廷的指空,慨然阵述革命观点,把法庭变为宣传革命的讲坛。1904年5月21日,章太炎、邹容分别被判监禁3年和2年,《苏报》永久停刊。
    “苏报案”经广泛报道,极大的扩大了革命的影响,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