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首先,拟态交流存在于广播电视节目的虚拟语境中。虚拟语境,既包括情景的虚拟,也包括交流的虚拟。节目主持人不论节目制作或传播语境是在播音间或演播室内,还是在播音间或演播室以外,广播节目只要没有开通热线,电视节目只要没有嘉宾,观众的参与,传播对象同样也不在节目录制或传播现场,这些情况下的播音主持,无论场合大小,其语言交流的语境都是虚拟的。
其次,虚拟语境中的语言活动实质上是一种单向传送,不可能得到受众直接、及时的反馈。所谓“拟态交流”,就是模拟交流状态之意,而不是典型的实际意义上的交流。这种虚拟语境的消极作用会使有声语言发生异化,即人们批评的广播电视中那些没有交流意味的空洞的“声音流”。有些播音员或主持人在虚拟语境中“目中无人”心中也无人,语言像“念书”一样,或“自己叨叨”,言谈话语间缺少交流的情态,毫无交流感可言。
克服虚拟语境中拟态交流的难点,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通过播音学理论中的“对象感”建立虚拟语境中交流的信念;二是通过对语言声音形式的调节,运用语气的变化及停顿技巧使拟态交流获得富于交流状态的语言效果;三是适应特定的对象的心理需求、接受能力和接受习惯,调节有声语言。
(1)掌握“拟态交流”的心理技巧,化“目中无人”为“心中有人”。
(2)运用“给予感”和“倾听感”,构成双向交流的语言效果。
(3)适应传播对象的特点,增强拟态交流的有效性。
更多“为什么说拟态交流是语言表达的难点?表现是什么?你认为如何克服?”相关问题
  • 第1题:

    你本节课的难点是什么呢?你是如何克服的?


    答案:
    解析:
    这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的表达中,学会阐述他们想做的工作以及他们决定怎么做。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重难点展开,花了大篇幅去讲解并且让同学理解具体意义,让学生体会其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并且通过一些图片描述让学生对其含义和使用范畴有更清晰的了解。通过组织班级游戏以及小组活动来让学生把句型用在真实情境中,游戏及小组活动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并且游戏和小组活动都是全班同学共同参与,这让全班同学都得到了练习,并且也能帮助老师检验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最终帮助学生攻克本节课的难点。

  • 第2题:

    说一说你本节课是如何导入的,为什么要这样导入?【教学设计】


    答案:
    解析:
    本节课我运用了展示图片的方法进行导入。具体做法如下:
    运用图片的方式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请学生猜一猜这个图片代表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最后总结:这个图片代表绿色消费。教师以此导入今天的新课《绿色消费》。
    导入环节所用的图片正是绿色消费的标志,和本课内容联系紧密,运用图片的方式进行导入,生动形象,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 第3题:

    试述逆滤波复原的基本原理。它的主要难点是什么?如何克服?


    正确答案:基本原理:假定图像经过线性操作而退化,先通过傅立叶变换将退化后且带有噪声的图像g(x)变换成G(u,v),在频率域中经过复原(G(u,v)/H(u,v))操作后为F(u,v),再通过傅立叶逆变换将F(u,v)变换成f(x,y)。
    主要难点:若噪声为零,则采用逆滤波恢复法能完全再现原图像。若噪声存在,而且H(u,v)很小或为零时,则噪声被放大。这意味着退化图像中小噪声的干扰在H(u,v)较小时,会对逆滤波恢复的图像产生很大的影响,有可能使恢复的图像和f(x,y)相差很大,甚至面目全非。
    克服:1)在H(u,v)=0及其附近,人为地仔细设置H-1(u,v)的值,使N(u,v)*H-1(u,v)不会对产生太大影响。 2)使H(u,v)具有低通滤波性质

  • 第4题:

    你认为如何描述植物病害的定义更合适?为什么?


    正确答案: 植物病害:指植物的正常生理机制受到干扰所造成的后果。
    原因:该定义既包括了病因、病程和病害结果,又避免了定义太具体、概括性不够的缺点。

  • 第5题: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你认为对你影响最深远的书是哪一本?请你谈谈为什么?


    正确答案:(1)明确说出对我影响最深远的书是哪一本,这本书具有哪些特点。
    (2)具体谈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这本书在什么时候、什么事情上影响了自己的决策或判断。
    (3)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有利于我成为一名优秀的公务员。

  • 第6题:

    “你认为如何?”“你为什么这样做?”这种提问属于诱导性提问?


    正确答案:错误

  • 第7题:

    公司开展“三节约”活动,领导让你来组织,你认为活动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你会怎么组织落实?


    正确答案:1、“三节约”意义:我国正在提倡建立节约型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又存在资源分配不均,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有着重要的意义。活动的重点是让大家深入了解“三节约”的意义、内容,并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
    2、实施:活动的具体组织要经过计划、准备、实施和总结几个阶段。
    3、细节:(活动中的节约用纸等细节)。
    4、总结:总结本次活动的经验教训,整理交流经验和成果,形成简报,送达相关部门,并建议把这样活动延续下去。

  • 第8题:

    有人说《饮酒》“这首诗表现了陶渊明弃官归隐后的喜悦心情”,你以为如何?为什么?


    正确答案:这首诗不仅写心情、报喜悦,更是着眼于处世、观物的心态、心境。

  • 第9题:

    问答题
    试述逆滤波复原的基本原理。它的主要难点是什么?如何克服?

    正确答案: 基本原理:假定图像经过线性操作而退化,先通过傅立叶变换将退化后且带有噪声的图像g(x)变换成G(u,v),在频率域中经过复原(G(u,v)/H(u,v))操作后为F(u,v),再通过傅立叶逆变换将F(u,v)变换成f(x,y)。
    主要难点:若噪声为零,则采用逆滤波恢复法能完全再现原图像。若噪声存在,而且H(u,v)很小或为零时,则噪声被放大。这意味着退化图像中小噪声的干扰在H(u,v)较小时,会对逆滤波恢复的图像产生很大的影响,有可能使恢复的图像和f(x,y)相差很大,甚至面目全非。
    克服:1)在H(u,v)=0及其附近,人为地仔细设置H-1(u,v)的值,使N(u,v)*H-1(u,v)不会对产生太大影响。 2)使H(u,v)具有低通滤波性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政府计划开通一条统一的群众热线,如果由你负责,你认为重难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有些人说:“佛教和其他宗教没什么两样,都是行善的。”对此观点你怎么认为?为什么?你身边若有持这种论调的人,你打算如何帮助他?

    正确答案: 从行善的角度来讲,一些宗教是有做慈善、建医院,这些都很好,我们也不反对。但如果因为有一部分慈善,就认为自他见解完全一致,这是不合理的。包括在藏地,麦彭仁波切说过,苯教与佛教历来有一些冲突,二在见解上有天壤之别,不应混淆不清。比如,苯教转经轮是逆时针,转神山也是逆时针;而我们佛教认为,逆时针转一遍,有全部毁坏的过失,平时看到电动转经轮在逆转,赶紧会去纠正过来。假如因二者有些许相同之处,就认为它们的见修行果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冲突矛盾,对此理应值得观察。
    我们作为佛教徒,见解不能跟外道混为一体,但也不要看见他们就怒目相向,甚至掉头就走。他们毕竟也是众生,我们发了菩提心,就应当对天下众生一视同仁,只不过见解不能模棱两可,觉得学这个也可以、学那个也可以。有些人认为佛教与外道没什么两样,于劝许多佛教徒彻底放下佛教,加入外道的教堂或者学会。这一点我们完全不赞同。皈依三宝的功德是什么样的?舍弃佛法的过失又是如何?每个人应该心中有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拟态交流是语言表达的难点?表现是什么?你认为如何克服?

    正确答案: 首先,拟态交流存在于广播电视节目的虚拟语境中。虚拟语境,既包括情景的虚拟,也包括交流的虚拟。节目主持人不论节目制作或传播语境是在播音间或演播室内,还是在播音间或演播室以外,广播节目只要没有开通热线,电视节目只要没有嘉宾,观众的参与,传播对象同样也不在节目录制或传播现场,这些情况下的播音主持,无论场合大小,其语言交流的语境都是虚拟的。
    其次,虚拟语境中的语言活动实质上是一种单向传送,不可能得到受众直接、及时的反馈。所谓“拟态交流”,就是模拟交流状态之意,而不是典型的实际意义上的交流。这种虚拟语境的消极作用会使有声语言发生异化,即人们批评的广播电视中那些没有交流意味的空洞的“声音流”。有些播音员或主持人在虚拟语境中“目中无人”心中也无人,语言像“念书”一样,或“自己叨叨”,言谈话语间缺少交流的情态,毫无交流感可言。
    克服虚拟语境中拟态交流的难点,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通过播音学理论中的“对象感”建立虚拟语境中交流的信念;二是通过对语言声音形式的调节,运用语气的变化及停顿技巧使拟态交流获得富于交流状态的语言效果;三是适应特定的对象的心理需求、接受能力和接受习惯,调节有声语言。
    (1)掌握“拟态交流”的心理技巧,化“目中无人”为“心中有人”。
    (2)运用“给予感”和“倾听感”,构成双向交流的语言效果。
    (3)适应传播对象的特点,增强拟态交流的有效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答辩题目解析】
    1. 请你简述一下物态变化。
    2. 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什么?你是如何突破的?


    答案:
    解析:
    1、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4.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5.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2、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就是利用所学升华和凝华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由于升华和凝华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现象。在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升华和凝华以后。首先我让同学们说一下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升华和凝华现象,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会一一给出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并且纠正学生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接着我会出现一些非常典型的例子如日光灯变黑等,让学生判断和解释之后,我会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再通过多媒体出示一组升华和凝华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让学生彻底的理解深化和凝华,以及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 第14题:

    有人说,鲜花可以充当“和平使者”,你认为如何?


    正确答案: 鲜花送人可以表达感情,歌颂友谊,也可以提高整个馈赠行为的品位和境界。特别是误解或隔阂产生时,送以鲜花,再附以道歉卡,犹如“负荆请罪”。

  • 第15题:

    为什么说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你是如何认识的。


    正确答案: 1)劳动价值论
    人类投入了大量的劳动,以保护、改善环境,更新、勘探资源。
    环境的价值在于:人们为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再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持平衡和良性循环而付出的社会必要劳动。
    2)生态补偿理论
    社会经济系统生产和消费的产品的价值,不仅来自劳动生产,而且来自自然环境。因此,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
    3)哲学价值
    在哲学中,价值是指客体的属性和功能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功效或效用,即客体对主体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客体能满足主体需要,它就有价值。而主体需要的满足过程,就是客体价值的实现过程。
    环境能满足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物质性商品和舒适性服务,所以环境有价值。
    4)效用价值论
    效用是指物品或劳务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价值以效用和稀缺为条件。环境资源有效用且稀缺,所以有价值。
    (另加个人观点)

  • 第16题:

    有些人说:“佛教和其他宗教没什么两样,都是行善的。”对此观点你怎么认为?为什么?你身边若有持这种论调的人,你打算如何帮助他?


    正确答案: 从行善的角度来讲,一些宗教是有做慈善、建医院,这些都很好,我们也不反对。但如果因为有一部分慈善,就认为自他见解完全一致,这是不合理的。包括在藏地,麦彭仁波切说过,苯教与佛教历来有一些冲突,二在见解上有天壤之别,不应混淆不清。比如,苯教转经轮是逆时针,转神山也是逆时针;而我们佛教认为,逆时针转一遍,有全部毁坏的过失,平时看到电动转经轮在逆转,赶紧会去纠正过来。假如因二者有些许相同之处,就认为它们的见修行果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冲突矛盾,对此理应值得观察。
    我们作为佛教徒,见解不能跟外道混为一体,但也不要看见他们就怒目相向,甚至掉头就走。他们毕竟也是众生,我们发了菩提心,就应当对天下众生一视同仁,只不过见解不能模棱两可,觉得学这个也可以、学那个也可以。有些人认为佛教与外道没什么两样,于劝许多佛教徒彻底放下佛教,加入外道的教堂或者学会。这一点我们完全不赞同。皈依三宝的功德是什么样的?舍弃佛法的过失又是如何?每个人应该心中有数。

  • 第17题:

    有人说失败是失败之母,也有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你如何理解,为什么?


    正确答案:面对失败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一定有不同的解释。
    (1)有人说失败是失败之母,经历过失败的人贸然尝试失败是不可取的。每一次失败都会加重自己心目中失败者的形象。因为人的自我评价是建立在自己经历的基础之上的。失败必然削弱自信,没有成功更容易导致失败。从这个意义上说,失败是失败之母。
    (2)有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俗语我们都熟悉,古今中外的许多科学家、学者、知名人士正是经历过失败后转而取得成功的,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这句话的现实表现。同时,也明白了成功的前提之一就是要不断地吸取经验,在一次次失败的体验中成就成功的道路。
    (3)对于这两种观点,需要我们正确地看待失败与成功之间的关系。失败人人都曾经历,关键是我们如何对待失败,怎样建立战胜失败的信心,只有正确看待失败所形成的原因,才能在下一次的工作中取得胜利。

  • 第18题:

    对于你自己而言,你认为提高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最有效方法是()

    • A、平时多积累自己不擅长或不感兴趣的话题
    • B、克服说话紧张情绪,积极大胆与别人交流,增加自己的幽默感
    • C、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 D、以上均是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社区要对辖区居民进行防止电信诈骗的宣传活动,你认为此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电信诈骗是新兴的犯罪手段,严重威胁居民的财产安全,社区采取有效方式进行普法宣传,有助于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识,保护财产不受侵害。社区工作人员要想抓好这项工作,我认为重点如下:
    1.调查了解,做出针对性计划。首先要进行调查,了解目前犯罪分子常用的诈骗手段、重点受骗人群和作案时间等特点,才能更有针对性地确定此次宣传活动的内容和重点宣传对象,落实宣传效果。可上网查阅资料的方式,或者到派出所访谈、查阅档案,获取第一手资料,保证普法活动不流于形式,真正使人们的法律意识得到较大的提高。
    2.经过调查,确定载体、准备充分。如果我们这次活动以宣讲会方式进行普法宣传,就要对取得的材料进行整理,用群众理解的语言撰写出符合宣传主题的宣讲稿,突出目标、强化宣传效果。同时挑选语言功底较好的同事做宣讲员,对其进行培训、试讲,并及时安排宣讲时间。
    3.多种方式宣传,吸引居民参加。再好的宣传也要大家来听才能有效果,所以宣讲会之前要多种宣传手段让大家来参加。可以在社区内醒目位置挂横幅、贴海报,在大家饭后散步、跳广场舞等时间发宣传单,社区工作人员层层传达、动员等等,让大家意识到这次演讲的重要性,并积极参加。
    4.对于重点人群,要强化宣传。电信诈骗的受害主体是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所以本次宣传要以老人为主要对象,拿出具体案例、多次强化其作案手段和特点,让老人们予以警惕。对于那些身体不方便参与活动的老人,社区工作人员可入户宣传,争取此次宣传更、不留死角。
    做好以上几个重点工作后,要想真正达到保护居民财产这一目的,我认为难点在于如何把宣传的效果保持住、让大家时刻有防范意识。因此,我建议在宣讲结束后,可将宣讲时的照片进行展出,以扩大普法教育的影响、延续宣传效果,并由社区工作人员定时对独居老人等重点群体进行回访,号召居民发现可疑情况及时举报,多方努力、以真正达到普法宣传的目标。

  • 第20题:

    问答题
    有人说《饮酒》“这首诗表现了陶渊明弃官归隐后的喜悦心情”,你以为如何?为什么?

    正确答案: 这首诗不仅写心情、报喜悦,更是着眼于处世、观物的心态、心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单位老李鄙视你,认为你能力不行,还经常批评你,在同事面前也说你。对于老李的批评,你怎么与他交流?请现场模拟一下与老李的交流。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习的难点是什么,如何帮助学生克服?

    正确答案:
    (1)语法方面
    ①难点
    汉语词汇没有形态变化固然带来方便的一面,但对习惯于屈折变化的学习者来说,要学会一种新的语法手段来代替早已熟悉的语法手段,则比记一些不规则的动词变化更为复杂。汉语语法重“意”而不重“形”,体现了意合为主、隐形语法类系丰富、表意灵活等特点。
    ②解决措施
    采用重复——问答——替换——表演的教学方法,把课文变成语轮,用一个语轮去讲解语法和句型,用反复重复的机械练习使学生掌握,形成条件反射。搞定一个语轮,进行下一个,但是表演时要和上个语轮一起联系,最后形成完整的对话,赋予实际意义。然后进入真实表演阶段,可以变换语言条件,让学生掌握不同情况的不同说法。
    (2)语音方面
    ①难点
    汉语语音最大的难点在于声调。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很多学习者的母语是非声调语言,学习者必须首先建立声调的概念。
    ②解决措施
    a.遵守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原则,包括针对性原则,功能交际性原则,听辨领先、先听后说原则,模仿为主、理论指导为辅原则,短期集中与长期要求相结合原则,音素教学与语流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声韵调结合、循序渐进原则。
    b.通过语音对比突出重点和难点,汉语语音的难点集中于汉语的声调、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清浊辅音以及几组难音,而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还有一些特殊的难点。
    (3)词汇方面
    ①难点
    汉语有大量的同义词和近义词,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大量固定的四字成语,现代汉语中还保留不少古代汉语的词语。
    ②解决措施
    a.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按词语难度和使用频率进行教学,不要超越学生实际水平教授超过学生理解能力的难词、非常用词。
    b.词汇教学要突出汉语构词法知识的传授,要对词语进行适当的分析,让学生在习得汉语词语的过程中感悟汉语词语独特的“缀字成词”的构成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生成能力;要在教学中突出汉语字独立表义、构词能力强大的特点,充分利用汉字形成的语义场,高效地学习词语;要分析学生习得汉语词语的顺序和习得规律,科学地安排字词的出现顺序,使之符合学习、理解、记忆、联想的规律。
    (4)汉字
    ①难点
    汉字是学习汉语最大的困难所在。对世界上大多数使用拼音文字的学习者来说,像汉字这种表意文字,即每个方块字基本上记录一个单音节语素的文字,是一套完全陌生的书写符号系统,难认、难记、难写。
    ②解决措施
    a.抓住汉字本身的魅力教汉字,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正确地了解汉字的字形特点和性质,从而为以后进一步了解汉民族语言和思维文化打下基础。抓住字理教学,从汉字字形构成看,汉字的字形常常是对称的,合体字大都可以一分为二,分出两个一级部件。汉语的语素表意含蓄,而且同音语素多,汉字的字形很好地解决了汉语语素的形音义结合问题,同音字多,但字形可以区别意义。
    b.抓住汉字的字理教学,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汉字的形音义关系以及汉字字形内部的构成密码,从而理解汉语言的思维特点。
    c.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教学突出形义关系,要从象形字的角度去教他们,如“女”字,学生一定会觉得奇怪,教师如果能写出该字的小篆字形,并且解释字形像一屈膝跪地的人形,古代女子地位低下,一般是双手交叉下垂、低眉顺眼的样子,所以发展成今天所写的字形,学生一定会更加容易记忆和理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你是如何认识的。

    正确答案: 1)劳动价值论
    人类投入了大量的劳动,以保护、改善环境,更新、勘探资源。
    环境的价值在于:人们为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再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持平衡和良性循环而付出的社会必要劳动。
    2)生态补偿理论
    社会经济系统生产和消费的产品的价值,不仅来自劳动生产,而且来自自然环境。因此,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
    3)哲学价值
    在哲学中,价值是指客体的属性和功能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功效或效用,即客体对主体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客体能满足主体需要,它就有价值。而主体需要的满足过程,就是客体价值的实现过程。
    环境能满足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物质性商品和舒适性服务,所以环境有价值。
    4)效用价值论
    效用是指物品或劳务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价值以效用和稀缺为条件。环境资源有效用且稀缺,所以有价值。
    (另加个人观点)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