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於知人心,吾不欲见也。”中“中国”的含义是()。A、中原之国B、中等国家C、中间国家

题目

“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於知人心,吾不欲见也。”中“中国”的含义是()。

  • A、中原之国
  • B、中等国家
  • C、中间国家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A
更多““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於知人心,吾不欲见也。”中“中国”的含义是()。A、中原之国B、中等国家C、中间国家”相关问题
  • 第1题: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
    下列“之”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________。

    A.使之疑而却
    B.吾之所长
    C.此用长短之术也
    D.人之情也

    答案:A
    解析:
    正确答案是A, 解析A项“使之疑而却”对应第一段“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意思是我方的短处,我故意显露出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此处“之”指代“敌人”,为“代词”用法;
    B项“吾之所长”对应第一段“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意思是我方的长处,我暗中隐蔽起来,此处“之”即“的”的意思,为“助词”用法;
    C项“此用长短之术也”对应第一段,意思是这就是灵活运用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方法。此处“之”即“的”的意思,为“助词”用法;
    D项“人之情也”对应第二段“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意思是
    空着手遇上了蜥蜴,也会吓得面容变色连连后退,这是人之常情。此处“之”即 “的”的意思,为“助词”用法。
    B、C、D三项的“之”均为“助词”用法,表达“的”的意思,只有A项为代词用法。
    故正确答案为A。

  • 第2题:

    下列句子都属于宾语前置句,其中属于宾语借助代词的复指而前置的是()。

    A《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B豈若匹夫匹婦之爲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C吾誰欺?欺天乎

    D奚以知其然也


    A

  • 第3题:

    请翻译以下文言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也。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正确答案:翻译:古时候呀就学问的人必定要有老师。老师,是靠他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们不是生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有了疑难问题而不去向老师请教,那些称做疑难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做老师;生在我后面的人,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做老师。我是学习道理的,何必了解他出生年月是在我之前还是之后呢?因此无论贵无论贱,无论年长无论年幼,道理存在在哪里,老师就存在在哪里。

  • 第4题:

    下列句子中“於”表示被動並且是介绍行为的处所的是()。

    • A、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屨。
    • B、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
    • C、西伯,伯也,拘於羑里。
    •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正确答案:C

  • 第5题:

    翻译: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正确答案:出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的道理也比我早,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们学习道理啊,哪管他们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 第6题:

    其善者,吾则行之;其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正确答案:他们认为好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认为不好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可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能堵住怨恨。难道不能很快的制止(这些怨恨)吗?但是就像堵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所造成的灾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让河流通畅,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并且把它当做良药。

  • 第7题: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释词题)


    正确答案:固:本来

  • 第8题:

    辨析带括号的“之”字在文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始吾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吾请为君责而归(之)/胜请为召而见(之)于先生/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将军/吾闻鲁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平原君曰:胜已泄(之)矣。


    正确答案: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的
    代辛垣衍
    代辛垣衍
    代鲁连
    结构助词,的
    代鲁连

  • 第9题:

    名词解释题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释词题)

    正确答案: 固:本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翻译: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正确答案: 出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的道理也比我早,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们学习道理啊,哪管他们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标点并翻译下文。  燕人畔王曰吾甚惭於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恶是何言也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於王乎贾请见而解之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曰然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然则圣人且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正确答案:
    (1)标点
    燕人畔,王曰:“吾甚惭於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恶,是何言也?”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於王乎?贾请见而解之。”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曰:“然。”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然则圣人且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2)翻译
    燕国人反抗了,齐宣王说:“我对孟子感到很惭愧。”陈贾说:“大王不要忧心。大王认为和周公相比谁更仁义有智慧?”齐宣王说:“唉,你这是什么话?”陈贾说:“周公让管叔监管殷家,管叔却凭借殷家叛乱了。周公知道管叔会叛乱还派他去,是不仁义。不知道他会叛乱派他去,是不聪明。仁义和智慧,连周公都没有做到极致,更何况是大王呢?我请求让我去见见孟子和他辩解一番。”见到孟子后,陈贾说:“周公是什么人呢?”孟子说:“它是古代的圣人。”陈贾说:“他派管叔去监管殷家,管叔却凭借殷家叛乱了,有这回事吗?”孟子说:“是的。”(陈贾说)“既然这样,那么圣人也有过错了?”孟子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周公有这样的过错不也很正常吗?而且古时候的君子,有了过错就立即改正,当今的君子,有了过错反而将错就错。而且古代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百姓们都看得到。等到他改正的时候,人们都仰望着他。现在的君子,不仅是将错就错,还要想办法遮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翻译: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论语·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正确答案: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
    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
    下列“之”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A.使之疑而却
    B.吾之所长
    C.此用长短之术也
    D.人之情也

    答案:A
    解析:
    第一步,审题干,找出“之”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使之疑而却”出现在“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此句译为:我方的短处,我故意显露出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所以A项“之”是代词,指代敌人。B项“吾之所长”出现在“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句译为:我方的长处,我暗中隐蔽起来,使敌人轻慢而陷入圈套。所以B项“之”是虚词“的”的含义。C项“此用长短之术也”此句译为:这就是灵活运用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方法。所以C项“之”是虚词“的”的含义。D项“人之情也”出现在“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此句译为:空着手遇上了蜥蜴,也会吓得面容变色连连后退,这是人正常的反映和情绪。所以D项“之”是虚词“的”的含义。综上,A项“之”是代词,指代敌人;B项、C项和D项的“之”字是虚词“的”的含义。

  • 第14题:

    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


    正确答案: 现在我已经忘记了自己,你知道吗?

  • 第15题:

    将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正确答案: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所谓老师,就是靠他传授道理、讲授学业和解答疑难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知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而不跟老师学习,那他的疑惑就永远不会消解了。出生在我之前的,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要跟着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如果懂得道理比我早,我也要跟着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学习道理,又何必要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所以不分身份贵贱,不管年龄大小,谁懂得道理,谁就可以做老师。

  • 第16题:

    《捕蛇者说》中最能体现全文主旨的语句是()

    • A、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 B、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 C、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 D、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正确答案:C

  • 第17题:

    翻译: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论语·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正确答案: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
    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 第18题:

    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是知也”的“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 B、君何以知燕王
    •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D、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下列各句中,用“之”复指前置宾语的句子是()。

    • A、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 B、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 C、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 D、宋何罪之有

    正确答案:D

  • 第20题:

    问答题
    翻译下列一段文言文。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於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於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於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於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於曾子矣。吾闻出於幽谷,迁於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於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于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正确答案:
    我听说中原诸国使夷同化,没听说被夷同化了的。陈良,是出生在楚国的人,喜欢周公旦和仲尼的学说,并在北边中原诸国游学;北边的学者,没有谁能超过他们。那就是人们所说的才能出众的人。你们兄弟(指陈相及其弟陈辛),师从于他(指陈良)好几十年,老师一死,就背叛他。以前,孔子死了,弟子们守孝三年后,收拾行装回去,进屋向子贡作揖道别,面对面哭泣,都悲不成声,然后返回。子贡返回,把房间设在墓前祭祀用的场地,独自居住三年,然后才回去。他日,子夏、子游认为有若接近孔子,想以侍奉孔子的方式来侍奉他,勉强曾子。曾子说:“不行。用长江和汉水的水洗过它,用秋天的太阳晒过它,显得那样光明洁白,什么东西都不能超过它(尚:通“上”,这里是超过的意思)。”今天,南方鴃舌之人(代许行),责怪先王的做法;你们背叛自己的老师,而学许行的邪说,这同曾子相比,实在是相差太远了。我只听说过(鸟)从幽暗的山谷飞往高树的,没有听说过从高树迁入幽暗的山谷的。《鲁颂》说‘中原以外的民族需要攻击,南方国家(舒:南方小国,从属于楚)因受打击而知道戒止。’周公还将要打击他们,你们学他们的东西,难道不是很容易被同化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为下文加标点并翻译。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於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於事愦於忧而性惇愚沉於国家之事开罪於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於薛乎冯谖曰愿之於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正确答案:
    (1)标点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於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於事,愦於忧,而性惇愚,沉於国家之事,开罪於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於薛乎?”冯谖曰:“愿之。”於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2)翻译
    后来孟尝君贴出一张布告,向门下所有门客征询:谁熟习会计,能为我(田文)在薛地收债?冯谖署名说:“(我)能。”孟尝君很奇怪,问道:“这是谁啊?”他的属下们说:“就是那个唱长铗归来的人。”孟尝君笑着说:“门客果真有能耐,我从未接见过他,真对不起他。”于是请他来见面。道歉说:我被琐事搞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加之我懦弱无能,沉溺于国家大事之中,得罪了先生。先生不以为羞耻,竟然还愿为我到薛地收债吗?”冯谖说:我愿意。于是套好车,整理行装,将债券都装车运走。向孟尝君告辞说:“收完债,用收回的债款买什么东西回来?”孟尝君说:“看我家里少什么就带什么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辨析带括号的“之”字在文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始吾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吾请为君责而归(之)/胜请为召而见(之)于先生/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将军/吾闻鲁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平原君曰:胜已泄(之)矣。

    正确答案: 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的
    代辛垣衍
    代辛垣衍
    代鲁连
    结构助词,的
    代鲁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下列句子都属于宾语前置句,其中属于宾语借助代词的复指而前置的是()。
    A

    《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B

    豈若匹夫匹婦之爲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C

    吾誰欺?欺天乎

    D

    奚以知其然也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