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请简述遣唐使在华的主要活动”相关问题
  • 第1题:

    894年,提议废除遣唐使制度的是哪个人?()

    • A、藤原道长
    • B、菅原道真
    • C、平将门
    • D、藤原时平

    正确答案:B

  • 第2题:

    894年提出《请议停止派遣遣唐使状》的是()


    正确答案:菅原道真

  • 第3题:

    以下不属于古代中日文化交流范围的是()

    • A、遣隋使
    • B、遣唐使
    • C、入宋僧
    • D、甲午战争

    正确答案:D

  • 第4题:

    遣唐使全员规模最大的一次人数达()人

    • A、551
    • B、251
    • C、651
    • D、451

    正确答案:C

  • 第5题:

    翻译: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正确答案: 什么时候派冯唐去云中恢复魏尚的官职

  • 第6题:

    请简述唐传奇兴盛的原因。


    正确答案: 1.市民阶层的扩大;
    2.“行卷”、“温卷”的风气盛行;
    3.文学自身发展。

  • 第7题:

    简述日本遣唐使和留学生对中日交往的贡献。


    正确答案: 中日两国之间的交往,至隋唐时代达于频繁往来的鼎盛时期。这时,中国在社会发展阶段上处于先进地位,唐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高度发达,而尚在“大化革新”前的日本,社会发展还落后于中国,因此,中日之间的交流,日本取积极、主动的态势,如饥似渴的吸收中国文化,先后派出使团、留学生和学问僧到中国来吸取营养。在隋代,日本共派出遣隋使五次,特使高向玄理等人专程到华来学习佛法;在唐代,从公元630年到公元834年的二百余年中,日本共派出遣唐使18次(有的资料说19次),其中有16次(有的资料是15次)到了中国。使团成员包括正副使、僧人、学生和各类工匠,每次人数由二百五十人左右增加到五百人左右,最多的一次达651人,船只从两只增加到四只。那时日本的航海技术还很落后,连利用季节风向航海的技术都没有掌握,因此每次来华使团都要付出巨大的牺牲,文献记载的遇难者达五百余人,但他们为学习中国的文化锲而不舍,舍生忘死。他们来华后,大多入国子监所辖的“六学”就读,学问僧则四处拜师,论道讲法。他们在中国学习的内容包括了文物典章制度、生活方式、社会习惯和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回国后终于在奈良时代以“大化革新”为契机,使日本实现了中央集权制度,进入了封建社会。
    在中国留学的日本人,其中有许多成就卓著,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如南渊清安、高向玄理等都是仿照中国井田制度实行班田制、促成“大化革新”的关键人物;吉备真备、空海等则是借助汉子,创造日本假名字母的直接贡献者。中国的围棋也由吉备真备带往日本。膳犬丘则将尊孔仪式带回日本。有些留学生则长期留在中国,如阿倍仲麻吕(中国名字晁衡),随第八次遣唐使入唐,在长安完成了学业,参加了科举考试并考中进士,官至秘书监(国家图书馆馆长),与李白、王维等大诗人交厚,中间曾渡海回国,临行前唐玄宗、王维赋诗送行,不幸遇险而还,李白以为他遇难,曾作《哭晁衡》一首: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成为中日友好的千古绝唱。

  • 第8题:

    日本遣唐使


    正确答案: 隋唐时期,由于中国文化处于高势能地位,日本采取积极的姿态,先后派出使团到中国来如饥似渴地学习中国文化。(1分)在唐代的200多年中,日本先后派出使团18次,冒着巨大的危险渡海造访中国,其中16次到达中国,使团成员包括正副使、僧人、学生和各类工匠,这些人被称为“日本遣唐使”。(1分)来华以后,他们学习了唐朝的典章制度、生活方式、社会习惯和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回国后为日本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分)

  • 第9题:

    名词解释题
    日本遣唐使

    正确答案: 隋唐时期,由于中国文化处于高势能地位,日本采取积极的姿态,先后派出使团到中国来如饥似渴地学习中国文化。(1分)在唐代的200多年中,日本先后派出使团18次,冒着巨大的危险渡海造访中国,其中16次到达中国,使团成员包括正副使、僧人、学生和各类工匠,这些人被称为“日本遣唐使”。(1分)来华以后,他们学习了唐朝的典章制度、生活方式、社会习惯和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回国后为日本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以下不属于古代中日文化交流范围的是()
    A

    遣隋使

    B

    遣唐使

    C

    入宋僧

    D

    甲午战争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名词解释题
    遣唐使

    正确答案: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日本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中任命20次,成行16次。遣唐使的路线最初是北路——从北九州出发,经对马海峡到达朝鲜半岛,再横渡渤海登陆山东半岛,然后从陆路到长安。8世纪以后,由于日本与新罗关系紧张,遣唐使路线变为从北九州向西南横渡中国东海,从长江口登陆,然后从陆路到长安。遣唐使的主要任务除了在政治上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和经济上换取中国物产之外,更重要的是护送游学僧和游学生到中国学习唐朝的律令制度、先进文化等。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向中国派遣“遣唐使”的是()。
    A

    隋代

    B

    东汉

    C

    西汉

    D

    唐代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日本共拟派遣唐使18批,其中对日本最有影响的是()遣唐使。


    正确答案:第7至第10批

  • 第14题:

    以下不属于日本遣唐使的是()

    • A、鉴真和尚
    • B、阿倍仲麻吕
    • C、吉备真备
    • D、藤原清河

    正确答案:A

  • 第15题:

    请简述什么是唐传奇?


    正确答案:传奇是唐代兴兴起的新体小说,它的基本特点是叙事曲折细致,形象鲜明生动,讲究文采和意境,篇幅一般较长,鲁迅曾概括为“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中国小说史略》)。

  • 第16题:

    唐宋时期,日本向中国派遣大量遣唐使,推动了中日文化交流和融合,担任过遣唐使的是()。

    • A、鉴真
    • B、法显
    • C、空海
    • D、隐元

    正确答案:C

  • 第17题:

    遣唐使


    正确答案: 日本派遣至中国唐朝的使节。公元630-894年,日本共派遣唐使13次(日本共任命过19次遣唐使,其中一次是迎接上一次的遣唐使回国,有3次是伴送唐朝派往日本的使者返唐,有两次在任命后未能成行)。遣唐使的规模,由每次的百人左右,逐渐增至5、6百人,实际上是一个庞大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技工等各方面人士的考察团,其中半数以上是舵师和水手。官员有大使、副使、录事等,此外有留学生、学问僧、医生、译员、商人以及各种工匠。较大的使团往往分乘四艘海舶前来,因此在日本诗歌中,遣唐使的船队常被称为“四舶”。遣唐使受到中国方面的欢迎和礼遇,常常得到中国皇帝的接见。返国时,唐朝也往往任命使节陪同前往,进行回访。遣唐使促进了人民的友好和两国文化的交流。

  • 第18题:

    请简述唐传奇的审美特征。


    正确答案: 1、唐传奇的审美对象由“志怪”向“志人”的转变,由“士族”向“常人”转变,在对才子佳人聚集的同时,目光也注视着帝王将相、藩镇游侠、婢仆乞儿、三教九流。
    2、唐传奇的审美趣味可以概括为求奇、求虚、求全。
    3、唐传奇的审美标准,是文人尺度,带着浓厚的儒家文化的文人看法。
    4、唐传奇的审美形态总体上是以悲为美。

  • 第19题:

    向中国派遣“遣唐使”的是()。

    • A、隋代
    • B、东汉
    • C、西汉
    • D、唐代

    正确答案:D

  • 第20题:

    填空题
    894年提出《请议停止派遣遣唐使状》的是()

    正确答案: 菅原道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日本遣唐使和留学生对中日交往的贡献。

    正确答案: 中日两国之间的交往,至隋唐时代达于频繁往来的鼎盛时期。这时,中国在社会发展阶段上处于先进地位,唐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高度发达,而尚在“大化革新”前的日本,社会发展还落后于中国,因此,中日之间的交流,日本取积极、主动的态势,如饥似渴的吸收中国文化,先后派出使团、留学生和学问僧到中国来吸取营养。在隋代,日本共派出遣隋使五次,特使高向玄理等人专程到华来学习佛法;在唐代,从公元630年到公元834年的二百余年中,日本共派出遣唐使18次(有的资料说19次),其中有16次(有的资料是15次)到了中国。使团成员包括正副使、僧人、学生和各类工匠,每次人数由二百五十人左右增加到五百人左右,最多的一次达651人,船只从两只增加到四只。那时日本的航海技术还很落后,连利用季节风向航海的技术都没有掌握,因此每次来华使团都要付出巨大的牺牲,文献记载的遇难者达五百余人,但他们为学习中国的文化锲而不舍,舍生忘死。他们来华后,大多入国子监所辖的“六学”就读,学问僧则四处拜师,论道讲法。他们在中国学习的内容包括了文物典章制度、生活方式、社会习惯和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回国后终于在奈良时代以“大化革新”为契机,使日本实现了中央集权制度,进入了封建社会。
    在中国留学的日本人,其中有许多成就卓著,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如南渊清安、高向玄理等都是仿照中国井田制度实行班田制、促成“大化革新”的关键人物;吉备真备、空海等则是借助汉子,创造日本假名字母的直接贡献者。中国的围棋也由吉备真备带往日本。膳犬丘则将尊孔仪式带回日本。有些留学生则长期留在中国,如阿倍仲麻吕(中国名字晁衡),随第八次遣唐使入唐,在长安完成了学业,参加了科举考试并考中进士,官至秘书监(国家图书馆馆长),与李白、王维等大诗人交厚,中间曾渡海回国,临行前唐玄宗、王维赋诗送行,不幸遇险而还,李白以为他遇难,曾作《哭晁衡》一首: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成为中日友好的千古绝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唐宋时期,日本向中国派遣大量遣唐使,推动了中日文化交流和融合,担任过遣唐使的是()。
    A

    鉴真

    B

    法显

    C

    空海

    D

    隐元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日本共拟派遣唐使18批,其中对日本最有影响的是()遣唐使。

    正确答案: 第7至第10批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