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首先,散文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宽松的政治环境。不难看出,20世纪50年代前中期通讯报告的兴盛,具备政通人和的社会背景;抒情散文的两度潮涌,也与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和20世纪60年代初文艺政策的调整密切相关;而l957年反右之后杂文的冷寂,则从另一方面印证了政治风雨对文学创作的摧残。
其次,创作队伍的形成对散文的繁荣至关重要。1949年以后,耕耘在散文园地的,既有久负盛名的文坛宿将,又有
才思横溢的文学新秀;既有多才多艺的诗人、小说家,又有阅历丰富的学者和教育家。正是他们体现在创作中的个性色彩,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散文艺术风格的单调重复。
最后,“左”倾理论和僵化观念势必遏制散文的多元功能。散文创作本应十分自由,但在“文艺必须服务于政治”等口号的束缚下,它却变得不能“干预生活”、触及时弊;不能暴露阴暗、抨击丑恶;不能表现个性,袒露真实情感。作家们只好被迫收缩思想空间,专注于现实中的“光明”面,以清一色的“颂歌”取代散文(尤其是杂文)的讽刺、批判功能。这种“自我封闭”状态对于创作主体,对于散文创作的繁荣,都是十分有害的。
更多““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经验教训。”相关问题
  • 第1题:

    六十年代初期,散文界兴起“诗化”散文的创作热潮,这是对散文审美性回归的努力。杨朔最早致力于“诗化”散文的创作。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题:

    散文集《画梦录》是()早期散文创作的代表。


    正确答案:何其芳

  • 第3题:

    “十七年文学”中小说创作的主要缺失。


    正确答案: (1)简单、机械地理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把文艺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等同于直接服务于政治。
    (2)由于从抽象的政治结论出发,一些小说不是采用文学的构思方法,而是采用非文学的构思方法,或者停留在生活表象的描述,注重事件的铺叙,纠缠生产方案之争,对素材提炼不够;或者演绎政治运动的过程,设置人为的冲突,用人物的言行去证明先验的思想,等等,形成了同一的图解理念的思维模式,有公式化、概念化倾向。
    (3)对现实主义的理解比较狭隘,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不够多样,更缺乏批判现实主义深度的作品。从总体上看,“十七年”小说的题材内容、人物形象、创作方法、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缺乏多种色彩.应该予以正视。不容避讳。

  • 第4题:

    新文学第二个十年(1927~1937)的散文创作面貌是()、()、()、()、()。


    正确答案:杂文的繁荣;抒情散文绚丽多姿;报告文学的提倡;小品文的兴旺;游记文学的发展

  • 第5题:

    新文学第二个十年(1927~1937)的散文创作面貌是()

    • A、杂文的繁荣
    • B、抒情散文绚丽多姿
    • C、报告文学的提倡
    • D、小品文的兴旺
    • E、游记文学的发展

    正确答案:A,B,C,D,E

  • 第6题:

    简述十七年时期散文三大家的各自特色。


    正确答案:在60年代初的“散文复兴”中,杨朔、秦牧、刘白羽被认为是成就突出、且对当代散文艺术作出贡献的三大散文家,他们的作品分别构成五六十年代散文写作的三种主要模式,在一个时期产生广泛的影响。秦牧主要采用杂文和随笔调和的方式。文章有着清晰的观念框架和论证的逻辑线索,并以相关的历史记载、见闻、传说等材料来串联和组织,语言生动流畅,在夹叙夹议中添入了谈天说地的趣味。杨朔则讲究散文用布局谋篇和锤词炼字来营造诗的意境,同时还讲求在寻常事物、日常生活中寄寓或发现宏大的意义,使观念的表达不过于直接简单。刘白羽最常采用现实生活场景和战争年代记忆相交织的构思方式,主要抒发种激越的感情。同时,对生活中诗意的开掘也使他的散文具有深刻的哲理性,语言绚烂峭拔,富于鼓动性。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十七年期间散文创作存在的问题。

    正确答案: 首先,题材和体裁还不够丰富多样。游记、写景散文、散文诗或诗散文这些品类都很少有佳作问世。像鲁迅的《野草》那样思想深邃、艺术精湛、具有广泛影响的散文诗根本就没有产生出来。至于题材,也有许多“禁忌”。题材上被种种的清规戒律所束缚。“题材决定”论之类的论调以及其他一些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的观点严重窒息了散文的生机。
    其次,散文的流派、个性和风格的形成及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作品没有自己的个性,没有自己的思想、语言,说点人云亦云的“套话”,有的不敢大胆地吐露真情,或以违心之论敷衍成篇,或以不痛不痒的废话据塞读者,呈现出反现实主义的倾向。在艺术上未能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至于“流派”,更是很少加以倡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经验教训。

    正确答案: 首先,散文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宽松的政治环境。不难看出,20世纪50年代前中期通讯报告的兴盛,具备政通人和的社会背景;抒情散文的两度潮涌,也与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和20世纪60年代初文艺政策的调整密切相关;而l957年反右之后杂文的冷寂,则从另一方面印证了政治风雨对文学创作的摧残。
    其次,创作队伍的形成对散文的繁荣至关重要。1949年以后,耕耘在散文园地的,既有久负盛名的文坛宿将,又有
    才思横溢的文学新秀;既有多才多艺的诗人、小说家,又有阅历丰富的学者和教育家。正是他们体现在创作中的个性色彩,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散文艺术风格的单调重复。
    最后,“左”倾理论和僵化观念势必遏制散文的多元功能。散文创作本应十分自由,但在“文艺必须服务于政治”等口号的束缚下,它却变得不能“干预生活”、触及时弊;不能暴露阴暗、抨击丑恶;不能表现个性,袒露真实情感。作家们只好被迫收缩思想空间,专注于现实中的“光明”面,以清一色的“颂歌”取代散文(尤其是杂文)的讽刺、批判功能。这种“自我封闭”状态对于创作主体,对于散文创作的繁荣,都是十分有害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填空题
    ()、()、()的散文创作在“十七年”时期享有崇高的声誉,被时人誉为“当代散文三大家”。

    正确答案: 杨朔,秦牧,刘白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多选题
    在“十七年”时期散文创作享有崇高的声誉,被时人誉为“当代散文三大家”是()。
    A

    刘白羽

    B

    秦牧

    C

    魏巍

    D

    杨朔

    E

    吴伯箫


    正确答案: B,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多选题
    十七年时期在散文创作上取得重要成就的作家主要有吴伯箫、曹靖华、魏巍和()等。
    A

    杨朔

    B

    韩少功

    C

    秦牧

    D

    刘白羽


    正确答案: A,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判断题
    六十年代初期,散文界兴起“诗化”散文的创作热潮,这是对散文审美性回归的努力。杨朔最早致力于“诗化”散文的创作。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十七年期间散文创作三支创作队伍。


    正确答案: 一是从五四、“左联”时期就活跃于文坛的像巴金、冰心、靳以、唐弢等颇负盛名的作家;
    二是从抗日、解放战争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阔步走来的像刘白羽、杨朔、魏巍、秦牧等才思横溢的文艺战士;
    三是解放前就开始文学活动,建国后在散文创作上颇有成就的徐迟、碧野、袁鹰、何为等人;以及建国后才崭露头角的象刘宾雁、魏钢馅、林遐等生气勃勃的文学新秀。

  • 第14题:

    ()、()、()的散文创作在“十七年”时期享有崇高的声誉,被时人誉为“当代散文三大家”。


    正确答案:杨朔;秦牧;刘白羽

  • 第15题:

    简述十七年期间散文创作存在的问题。


    正确答案: 首先,题材和体裁还不够丰富多样。游记、写景散文、散文诗或诗散文这些品类都很少有佳作问世。像鲁迅的《野草》那样思想深邃、艺术精湛、具有广泛影响的散文诗根本就没有产生出来。至于题材,也有许多“禁忌”。题材上被种种的清规戒律所束缚。“题材决定”论之类的论调以及其他一些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的观点严重窒息了散文的生机。
    其次,散文的流派、个性和风格的形成及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作品没有自己的个性,没有自己的思想、语言,说点人云亦云的“套话”,有的不敢大胆地吐露真情,或以违心之论敷衍成篇,或以不痛不痒的废话据塞读者,呈现出反现实主义的倾向。在艺术上未能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至于“流派”,更是很少加以倡导。

  • 第16题:

    简述“十七年”散文的成就。


    正确答案:“十七年”散文以颂扬新时代、新人物、新生活为主旋律,报告文学和通讯特写数量多,思想艺术质量好,影响大;杂文有新的收获;尤其是抒情散文创作出现黄金时期,佳作迭出,队伍壮大,形成了杨朔、秦牧、刘白羽三家并立的可喜局面。

  • 第17题:

    在“十七年”时期散文创作享有崇高的声誉,被时人誉为“当代散文三大家”是()。

    • A、刘白羽
    • B、秦牧
    • C、魏巍
    • D、杨朔
    • E、吴伯箫

    正确答案:A,B,D

  • 第18题:

    十七年时期在散文创作上取得重要成就的作家主要有吴伯箫、曹靖华、魏巍和()等。

    • A、杨朔
    • B、韩少功
    • C、秦牧
    • D、刘白羽

    正确答案:A,C,D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十七年时期散文三大家的各自特色。

    正确答案: 在60年代初的“散文复兴”中,杨朔、秦牧、刘白羽被认为是成就突出、且对当代散文艺术作出贡献的三大散文家,他们的作品分别构成五六十年代散文写作的三种主要模式,在一个时期产生广泛的影响。秦牧主要采用杂文和随笔调和的方式。文章有着清晰的观念框架和论证的逻辑线索,并以相关的历史记载、见闻、传说等材料来串联和组织,语言生动流畅,在夹叙夹议中添入了谈天说地的趣味。杨朔则讲究散文用布局谋篇和锤词炼字来营造诗的意境,同时还讲求在寻常事物、日常生活中寄寓或发现宏大的意义,使观念的表达不过于直接简单。刘白羽最常采用现实生活场景和战争年代记忆相交织的构思方式,主要抒发种激越的感情。同时,对生活中诗意的开掘也使他的散文具有深刻的哲理性,语言绚烂峭拔,富于鼓动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十七年”散文的成就。

    正确答案: “十七年”散文以颂扬新时代、新人物、新生活为主旋律,报告文学和通讯特写数量多,思想艺术质量好,影响大;杂文有新的收获;尤其是抒情散文创作出现黄金时期,佳作迭出,队伍壮大,形成了杨朔、秦牧、刘白羽三家并立的可喜局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填空题
    新文学第二个十年(1927~1937)的散文创作面貌是()、()、()、()、()。

    正确答案: 杂文的繁荣,抒情散文绚丽多姿,报告文学的提倡,小品文的兴旺,游记文学的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十七年期间散文创作三支创作队伍。

    正确答案: 一是从五四、“左联”时期就活跃于文坛的像巴金、冰心、靳以、唐弢等颇负盛名的作家;
    二是从抗日、解放战争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阔步走来的像刘白羽、杨朔、魏巍、秦牧等才思横溢的文艺战士;
    三是解放前就开始文学活动,建国后在散文创作上颇有成就的徐迟、碧野、袁鹰、何为等人;以及建国后才崭露头角的象刘宾雁、魏钢馅、林遐等生气勃勃的文学新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散文创作类》的重点部分是()
    A

    散文的特征和界限

    B

    中国散文的历史传统

    C

    发展散文的现实需要

    D

    如何搞好散文创作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