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相关问题
  • 第1题:

    1930年()月至()月间,《大众文艺》、《拓荒者》等刊物上展开了“文艺大众化”问题的第()次讨论。


    正确答案:3;5;一

  • 第2题:

    关于文艺与抗战关系以及抗战文艺公式化、概念化问题的争论。


    正确答案: 梁实秋:散布“与抗战无关”论。他把抗战初期群众性、小型化的抗战题材创作视为“抗战八股”。到这个时候他还是坚持超阶级的人性论,主张文艺远离政治。梁的观点,得到沈从文的呼应。
    罗荪、张天翼、巴人、郭沫若等人对梁实秋、沈从文的观点进行了针锋相对地批驳。他们主要强调特殊历史时期对文学的某种合理需要,但文学本身的立论基础却比较薄弱,批驳显得有点情绪化、简单化。

  • 第3题:

    简析关于民族形式问题讨论的内容及意义。


    正确答案: 1940年前后,进步文学界进行了民族形式讨论。1939年和1940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民族形式的问题。在延安,从1939年开始开展了民族形式问题的学习和讨论。在国统区,抗战初期就已发生过“旧瓶装新酒”是否适应的讨论。1940年的讨论发生了两种对立的观点。向林冰发表《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等文,强调民间形式是大众自己的作风和气派,是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否定五四以来新文艺的形式。另一种观点以葛一虹为代表,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批向林冰的错误观点,肯定新文艺在民族形式上所作的努力和成就,但否定一切旧形式,否认新文艺形式上存在缺点。许多作家则在批评向林冰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建立新文艺的民族形式。如郭沫若在《“民族形式”商兑》中指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是现实生活,茅盾在《旧形式、民间形式与民族形式》中指出新文艺民族形式的建立,要学习吸收中外文艺的优秀之处,要继续自五四以来的优秀作风,更要深入民族现实,提炼熔铸新鲜活泼的质素。这次讨论,是“左联”时期的文艺大众化讨论在新现实之下的继续和发展,对新文艺向民族化大众化方向发展,起了重要影响。

  • 第4题:

    简述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正确答案: 争论的焦点是如何看待“民族形式”的来源问题。争论的正方是向冰冰,他强调创造新民族形式主义的途径就是运用民间形式,并认为新文学是“以欧化东洋化的移植性形式代替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畸形发展形式”。争论的反方是葛一虹,他坚持形而上学的观点,全盘肯定五四新文学,完全否定民间形式的有可继承的合理成份。
    比较中肯的是郭沫若,他认为:中国新文艺“从民间形式取其通俗性,从士大夫形式取其艺术性,而益之以外来因素,又成为旧有形式与外来形式的综合统一”。
    这个问题最后由毛泽东的《讲话》作了结论。

  • 第5题:

    概述三十年代关于文艺大众化的讨论。


    正确答案: ①左联成立后,即成立大众文艺委员会,出版《大众文艺》半月刊,左翼文艺界普遍重视文艺大众化的问题,而各人理解又不尽一致,故有了关于文艺大众化的三次讨论。
    ②第一次讨论在1930年3月至5月间,由《大众文艺》编辑部出面组织,参加者有郭沫若、冯乃超、郑伯奇、鲁迅、蒋光慈、洪灵菲、冯雪峰、钱杏村、田汉等。主要讨论文学形式的大众化问题和文艺大众化之重要性和必要性等。本次讨论收获不大。
    ③第二次讨论在1932年,主要阵地是《文学月报》和《北斗》,主要有瞿秋白、茅盾、周扬、郑伯奇等参与,主要讨论怎样实现文艺大众化的问题,涉及到文学内容、形式的大众化及作家思想意识的改造问题。这是一次真正具有实质内容和意义的讨论。
    ④第三次讨论在1934年6月,主要围绕文言文、白话文和大众语及汉字拉丁化等问题展开讨论,有胡适、茅盾等参与。此次讨论,在保卫白话文,打击复古思潮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总体上看,收获不大。

  • 第6题:

    以下不属于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内容的是()。

    • A、主观战斗精神
    • B、中间人物论
    • C、现实主义
    • D、民族形式

    正确答案:B

  • 第7题:

    问答题
    概述三十年代关于文艺大众化的讨论。

    正确答案: ①左联成立后,即成立大众文艺委员会,出版《大众文艺》半月刊,左翼文艺界普遍重视文艺大众化的问题,而各人理解又不尽一致,故有了关于文艺大众化的三次讨论。
    ②第一次讨论在1930年3月至5月间,由《大众文艺》编辑部出面组织,参加者有郭沫若、冯乃超、郑伯奇、鲁迅、蒋光慈、洪灵菲、冯雪峰、钱杏村、田汉等。主要讨论文学形式的大众化问题和文艺大众化之重要性和必要性等。本次讨论收获不大。
    ③第二次讨论在1932年,主要阵地是《文学月报》和《北斗》,主要有瞿秋白、茅盾、周扬、郑伯奇等参与,主要讨论怎样实现文艺大众化的问题,涉及到文学内容、形式的大众化及作家思想意识的改造问题。这是一次真正具有实质内容和意义的讨论。
    ④第三次讨论在1934年6月,主要围绕文言文、白话文和大众语及汉字拉丁化等问题展开讨论,有胡适、茅盾等参与。此次讨论,在保卫白话文,打击复古思潮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总体上看,收获不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多选题
    抗战期间进行的关于“民族形式”的讨论中参与的人有()。
    A

    向林冰

    B

    葛一虹

    C

    鲁迅

    D

    郭沫若


    正确答案: A,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正确答案: 争论的焦点是如何看待“民族形式”的来源问题。争论的正方是向冰冰,他强调创造新民族形式主义的途径就是运用民间形式,并认为新文学是“以欧化东洋化的移植性形式代替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畸形发展形式”。争论的反方是葛一虹,他坚持形而上学的观点,全盘肯定五四新文学,完全否定民间形式的有可继承的合理成份。
    比较中肯的是郭沫若,他认为:中国新文艺“从民间形式取其通俗性,从士大夫形式取其艺术性,而益之以外来因素,又成为旧有形式与外来形式的综合统一”。
    这个问题最后由毛泽东的《讲话》作了结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正确答案: ①抗战初期,围绕旧形式的利用问题曾经出现过“旧瓶装新酒”的讨论。1938年,毛泽东提出“民族形式”问题,引起解放区和国统区两地进一步的讨论。论争的焦点是如何看待“民族形式”的来源。
    ②向林冰在《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等文中,认为创造新民族形式的途径就是运用民间形式,并偏狭地认为“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是不健康的。
    ③葛一虹在《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在所谓“民间形式”吗?》中则完全否定民间形式有可继承的合理成分,认为应该走“五四”新文学的西方化倾向。郭沫若《“民族形式”商兑》和胡风《论民族形式问题》将讨论推向深入。
    ④郭沫若认为,中国新文艺“从民间形式取其通俗性,从士大夫形式取其艺术性,而益之以外来因素,又成为旧有形式与外来形式的综合统一”。这一问题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有进一步的论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哪个作家认为民族形式必须表现民族生活的内容,是完全符合文艺作品的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则?

    正确答案: 茅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茅盾是怎样理解文艺的民族形式的?

    正确答案: 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茅盾曾经作过这样的解释:我们当然不能设想没有民族生活内容的民族形式,我们反对把内容和形式对立(如形式主义者之所为),但是,也不能把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原则作为惟一,因为一个作品中毕竟主要是个内容问题,这个内容用民族语言来表现,这才使作品具备民族形式。茅盾认为民族形式必须表现民族生活的内容,是完全符合文艺作品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则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思想理论界开展了()

    • A、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 B、关于十大关系问题的讨论
    • C、一国两制问题的讨论
    • D、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讨论

    正确答案:A

  • 第14题:

    抗战初期关于文艺与抗战关系以及抗战文艺公式化、概念化问题的论争。


    正确答案: ①面对抗战初全民性的抗战题材创作,当时主持国民党《中央日报》副刊的梁实秋表达了不满情绪,希望文学能够表达更丰富多样的生活和主题。这种“与抗战无关”的观点得到了沈从文的应和,他认为作家也不必工具化地服务于战争现实,可以从更长远的思想建设角度为民族未来服务。
    ②左翼作家对这些观点进行了明确的批评。孔罗荪批评梁实秋的言论“抹杀了今日全国文艺界的一个共同目标:抗战的文艺”;张天翼指出,文艺创作中的“差不多”、“八股”要反对,但目的恰恰在于更紧、更深入地把握时代和现实。其他人的文章多数对“与抗战无关”的观点进行了批驳。

  • 第15题:

    抗战期间进行的关于“民族形式”的讨论中参与的人有()。

    • A、向林冰
    • B、葛一虹
    • C、鲁迅
    • D、郭沫若

    正确答案:A,B,D

  • 第16题:

    1962年3月,《文艺报》发表了《题材问题》的重要专论以后,很快就形成了全国文艺界关于题材问题的大讨论。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7题:

    民族形式问题论争


    正确答案:发生在抗战中期。1939年和1940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和“中国文化应有自已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的问题。国统区文艺界在学习和讨论中发生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向林冰的观点。向林冰的观点是:①“应该在民间形式中发现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他认为喜闻乐见应以习闻常见为基础,而民间形式是大众习闻常见的;②否定“五四”以来新文艺的形式。另一种观点以葛一虹为代表:①对旧形式全盘否定;②肯定新文艺在民族形式上的努力和成就时,否认新文艺在形式上存在缺点。郭沫若、茅盾、胡风等在撰文讨论中,都从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上论述民族形式的问题,胡风把民族形式和现实主义、大众化问题联系起来,见解独到,郭沫若指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是现实生活,茅盾指出新文艺民族形式的建立,要学习吸收中外文艺的优秀之处,要继续发扬五四以来的优秀作风,更要深入民族现实,提炼熔铸新鲜活泼的素质。这次讨论,是“左联”时期的文艺大众化讨论在新现实之下的继续和发展,对新文艺向民族化大众化方向发展,起了重要影响。

  • 第18题:

    填空题
    1930年()月至()月间,《大众文艺》、《拓荒者》等刊物上展开了“文艺大众化”问题的第()次讨论。

    正确答案: 3,5,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多选题
    细致列属于矛盾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的说法正确的()
    A

    我们反对把内容和形式对立,就像形式主义者所为

    B

    不能把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原则作为惟一

    C

    一个作品中主要是内容问题,这个内容用民族语言来表现

    D

    我们不能设想没有民族生活内容的民族形式

    E

    民族形式必须表现民族生活的内容


    正确答案: C,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判断题
    1962年3月,《文艺报》发表了《题材问题》的重要专论以后,很快就形成了全国文艺界关于题材问题的大讨论。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名词解释题
    民族形式问题论争

    正确答案: 发生在抗战中期。1939年和1940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和"中国文化应有自已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的问题。国统区文艺界在学习和讨论中发生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向林冰的观点。向林冰的观点是:①"应该在民间形式中发现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他认为喜闻乐见应以习闻常见为基础,而民间形式是大众习闻常见的;②否定"五四"以来新文艺的形式。另一种观点以葛一虹为代表:①对旧形式全盘否定;②肯定新文艺在民族形式上的努力和成就时,否认新文艺在形式上存在缺点。郭沫若、茅盾、胡风等在撰文讨论中,都从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上论述民族形式的问题,胡风把民族形式和现实主义、大众化问题联系起来,见解独到,郭沫若指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是现实生活,茅盾指出新文艺民族形式的建立,要学习吸收中外文艺的优秀之处,要继续发扬五四以来的优秀作风,更要深入民族现实,提炼熔铸新鲜活泼的素质。这次讨论,是"左联"时期的文艺大众化讨论在新现实之下的继续和发展,对新文艺向民族化大众化方向发展,起了重要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析关于民族形式问题讨论的内容及意义。

    正确答案: 1940年前后,进步文学界进行了民族形式讨论。1939年和1940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民族形式的问题。在延安,从1939年开始开展了民族形式问题的学习和讨论。在国统区,抗战初期就已发生过“旧瓶装新酒”是否适应的讨论。1940年的讨论发生了两种对立的观点。向林冰发表《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等文,强调民间形式是大众自己的作风和气派,是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否定五四以来新文艺的形式。另一种观点以葛一虹为代表,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批向林冰的错误观点,肯定新文艺在民族形式上所作的努力和成就,但否定一切旧形式,否认新文艺形式上存在缺点。许多作家则在批评向林冰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建立新文艺的民族形式。如郭沫若在《“民族形式”商兑》中指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是现实生活,茅盾在《旧形式、民间形式与民族形式》中指出新文艺民族形式的建立,要学习吸收中外文艺的优秀之处,要继续自五四以来的优秀作风,更要深入民族现实,提炼熔铸新鲜活泼的质素。这次讨论,是“左联”时期的文艺大众化讨论在新现实之下的继续和发展,对新文艺向民族化大众化方向发展,起了重要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关于文艺与抗战关系以及抗战文艺公式化、概念化问题的争论。

    正确答案: 梁实秋:散布“与抗战无关”论。他把抗战初期群众性、小型化的抗战题材创作视为“抗战八股”。到这个时候他还是坚持超阶级的人性论,主张文艺远离政治。梁的观点,得到沈从文的呼应。
    罗荪、张天翼、巴人、郭沫若等人对梁实秋、沈从文的观点进行了针锋相对地批驳。他们主要强调特殊历史时期对文学的某种合理需要,但文学本身的立论基础却比较薄弱,批驳显得有点情绪化、简单化。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