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训诂的内容。

题目

简述训诂的内容。


相似考题
更多“简述训诂的内容。”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训诂的内容。


    正确答案:训诂是以解释词义为基础工作的,实际上为后来的语法学和修辞学提供了素材。分析句读、阐述语法是后来的语法学;研究特殊的表达方式是后来的修辞学。串讲大意和分析篇章结构,扩大了训诂的单位。七项内容:解释词义(基础)、分析句读、阐述语法(语法)、说明修辞手段、阐明表达方法(修辞)、串讲大意、分析篇章结构(扩大单位)。

  • 第2题:

    简述传注体训诂的类型。


    正确答案:(1)从传注的对象来说,可以分为注(对原文的注解)和疏(既注解原文又注解注)。
    (2)从传注的作者来分,可分为自注和他注。
    (3)从训诂的内容来说,可分为释义类传注和叙事类传注。
    (4)从注解之间的关系说,可分为原注、补注、集注。

  • 第3题:

    简述汉代训诂的成就。


    正确答案:(1)古书注释大批出现:
    1.儒家经典的注释大批出现;
    2.道家和其他著作也有一些注释。
    (2)出现了通释语义的专著。《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为我国训诂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还有扬雄的《方言》、刘熙《释名》、服虔《通俗文》、佚名《小尔雅》。《方言》不仅是训诂学的重要著作,而且是我国方言学的先驱。《释名》因声求义,推求事物名称的由来,为我国语源学开了先河。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也是我国训诂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

  • 第4题:

    简述正文体训诂的类型。


    正确答案: (1)以训诂形式出现的正文。这种类型的训诂都是正文论述的内容,因而也是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
    (2)以正文形式出现的训诂。这种类型的训诂,只是单纯地为正文中出现的词语做说明,并非正文所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因而也不是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

  • 第5题:

    注释书中有些什么训诂内容?


    正确答案: 1.解释词义。
    解释词义的训释用语:谓之、曰、为,大体相当于现代的“叫作”,通常在属中求别,兼含同义词的辨析;谓,可能指特定语言环境中词语的特殊义、灵活义。犹,相当于“等于说”;之言(或之为言),以音义相通的词,沟通两词的同源关系;貌,相当于“…的样子”。
    2.解释句意。
    3.讲解语法现象。
    4.说明特殊的修辞表达方法。
    互文:并列的两个词组或对偶句中相应位置上的两个词或词组互为补充、互相发明的修辞方法。
    连文:连用相关词语的方法。
    变文:行文中运用同实异名关系改变用词的一种方法。
    5.说明古代制度、习俗等文化常识。

  • 第6题:

    问答题
    简述训诂简史。

    正确答案: (1)萌芽时期――先秦的训诂;
    (2)兴盛时期――两汉的训诂;
    (3)沿袭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训诂;
    (4)变革时期――宋代的训诂;
    (5)衰落时期――元、明两代的训诂;
    (6)复兴时期――清代的训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西汉训诂工作发展的原因。

    正确答案: (1)语言文字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一般人对古音古义已经不能理解,由于隶书和古文的差异,文字上存在着存在着种种复杂的情况。
    (2)师说差异,就是西汉经师对经书的解释各不相同,各家弟子恪守师说,为后来学者留下比较研究的领域,从而推动训诂的发展。
    (3)当时统治者出于政治的需要,尊儒学经,就得精通训诂,所以训诂得以兴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清代训诂发展的具体原因和内容。

    正确答案: 1、由于学术思想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使清代学者具备了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他们能够采用因声求义和综合比较的手法,对古书故注进行了专门和全面的研究。
    2、有朴素的历史主义观点作指导,在训诂工作中注意到了语言有古今之别,对汉字形音义的观察,都能从古今不同的角度去看。
    3、不墨守故训,有求实精神。
    4、古音学、文字学和语法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和突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训诂的内容。

    正确答案: 训诂是以解释词义为基础工作的,实际上为后来的语法学和修辞学提供了素材。分析句读、阐述语法是后来的语法学;研究特殊的表达方式是后来的修辞学。串讲大意和分析篇章结构,扩大了训诂的单位。七项内容:解释词义(基础)、分析句读、阐述语法(语法)、说明修辞手段、阐明表达方法(修辞)、串讲大意、分析篇章结构(扩大单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简述“训诂”的含义。


    正确答案:“训诂”最初单称为“诂”或“训”,“诂”也作“故”。“训诂”合称始于汉代毛亨所著《毛诗诂训传》。前人如许慎、段玉裁、钱大昕、孔颖达、马瑞辰、黄侃等都对训诂的含义进行过解释。许慎认为:“训”是说教的意思;“诂”是训释故言的意思。
    黄侃对训诂的解释是:“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辞海》则说:“训诂就是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分开来讲,用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的叫‘训’,用当代普遍通行的话来解释方言的叫训诂。”综合各说,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古代语言作解释。用语言解释语言是训诂的一般含义,对古文献语言作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

  • 第11题:

    训诂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正确答案:(1)注音。即给古籍中的生僻字词注音。古籍上的注音方法概括起来有四种:
    A.描写法。直接描述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B.“读若”法。“读若”法是以某字的读音为标准,指示人们照这个字的音去读即可知其音的方法。
    C.直音法。以同音字来注音的方法。
    D.反切注音法。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2)释义。包括:
    A.训释词义。词是句子组成的基本*单位,要懂得句子的意义,首先要了解词的意义。因此准确的解释词义,就成了训诂的重要内容。
    B.释句。大致有下面几种情况:
    (1)翻译。这又分为两类:
    A.直译:直译指译文与正文词义大致相应,语法结构基本相当的翻译。
    B.意译:不拘正文和语法结构的翻译。
    (2)串讲:就是把句意连贯起来,作概括的讲述。它可以针对一个句子,也可以针对一群句子。c点明含意。点明含意,指不解释句子的字面意义,只是指明句子内容的实质,即所谓“言外之意”。(3)阐述章旨。章旨,指诗文篇章大旨。
    (4)、释成语典故。
    A.解释成语。古籍中的成语,多是前人的名篇或名人的语句,也有不知来源的古语,也有流传的谚语、俗语和格言。历代训诂学家或解释其来源,或解释其意义,或解释其引用者的用意等。
    B.解释典故。其中包括两项内容:解释某些诗文中隐含的故事;指出诗文中某些典故的出处。
    (3)说明语法修辞和分析句读。为了准确解释词义和文义,训诂工作还常解释相关的内容,包括一解释语法a、解释词语的顺序
    B.解释介词与宾语的位置
    C.解释否定句宾语的位置
    D.解释押韵倒语
    二、讲解修辞
    A.指明比喻
    B.指明替代
    C.指明避忌
    D.指出双关
    三、分析句读,分析句读,就是给古书断句标点。

  • 第12题:

    简述训诂简史。


    正确答案: (1)萌芽时期――先秦的训诂;
    (2)兴盛时期――两汉的训诂;
    (3)沿袭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训诂;
    (4)变革时期――宋代的训诂;
    (5)衰落时期――元、明两代的训诂;
    (6)复兴时期――清代的训诂。

  • 第13题:

    简述训诂学的历史性的原则。


    正确答案: 语言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从字形来说,一个字有古形,如甲骨文的字形、金文的字形、篆书的字形等;有今形,如隶书的字形、楷书的字形等。从字音来说,有些字的读音也许没有多大变化,但大多数字有它的古音(上古的字音和中古的字音),也有它的今音。从意义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在语言的几个要素里,词义的变化是最快的。它不仅有古义、今义的差别,多数词的古义又有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的不同。正因如此,在解释词义的时候,一定要有历史的观点,坚持历史的原则,把词义的变化看成动态的,不能静止地看待词义的演变和发展。只有这样,才可能把词义的产生、发展、变化理清。

  • 第14题:

    问答题
    简述《辞海》对“训诂”的解释。

    正确答案: 《辞海》在总结前人对训诂的认识的基础上,综合各有关说法,给训诂所下定义及引例是: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分开来讲,用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的叫“训”,如《尔雅·释水》:“大波为澜,小波为沦。”用当代的话来解释古代词语或用普遍通行的话来解释方言的叫“诂”,如《尔雅·释诂》:“乔、嵩、崇,高也。”《方言》第一:“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日晓,齐宋之间谓之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5题:

    问答题
    简述章句体训诂的内容。

    正确答案: 是一种注解形式,意思是离章辨句。特点是不以解释词义为主,而是重在分析和串讲句意、章意、篇意。它在各章末尾总括一下章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6题:

    问答题
    简述训诂学的现实的原则。

    正确答案: 训诂学要坚持现实的原则,这主要是指在训诂时要注意如下三点:
    一是要时时注意从今人的角度出发,以今语释古语,以易释难使我们的训诂能很容易地为今人所接受。
    二是要以已知释未知,凡不为今人所了解的词义、句意等,都要用已知的知识想尽办法去解释它,使之成为已知。
    三是在训诘时,既要尊重故训,对前人的训诂成果给以充分地肯定,又要认识耕前人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影响,所得出的结论不可能都是正确的,因此也不能旨从。要善于发现前人训诂中的错误,敢于纠正旧训诂的弊病,不断地推陈出新。只有这样,训诂学才能得到振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7题:

    问答题
    简述训诂的实践形式。

    正确答案: 训诂的实践形式也就是训诂成果的表现形式。章炳麟在《国故论衡》中归纳为通论、驸经、序录、略例四种。《训诂学导论》则概括为如下几类:
    一是解释语义的专著。包括总释群书语义的,如《尔雅》、《释名》、《广雅》等;专释一书语义的,如《毛诗传义类》、《说雅》、《选雅》等;解释部分词语的,如《通俗文》、《训诂文字略》、《恒言录》等。
    二是音义兼注的专著。也包括注释群书音义的,如《经典释文》、《群经音辨》、《玄应音义》等;单注一书音义的,如大量的注释书。
    三是形音义合解的专著。包括每一字都解说形音义的,如《说文解字》、《字林》、《玉篇》、《类篇》、《字汇》等l不是每字都解说形音义的,如《匡谬正俗》、《通雅》等。
    四是注释书。即历代训诘家给古书作的注解。从汉代开始.直至现代,此类训话形式最为普遍。
    五是其他。包括以训诂形式出现的正文和以正文形式出现的训诂。如《周易·蒙》:“蒙者,蒙也”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简述训诂的七项内容是是什么?

    正确答案: 解释词义(基础)、分析句读、阐述语法(语法)、说明修辞手段、阐明表达方法(修辞)、串讲大意、分析篇章结构(扩大单位)。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