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时大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把“相望”解释成()才符合词义的社会性。
第1题:
宋太宗曾说:“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之中,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这说明宋太宗认为科举制()
第2题:
苏轼认为“悠然见南山”比“望南山”更有韵味,是因为“见”是有意识的关注
第3题:
望神色包括得神、失神()假神和()
第4题:
台湾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西隔()与祖国大陆相望。
第5题:
著名诗句“南渡衣冠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的作者是()。
第6题:
古代把每月的第一日和最后一日分别叫和
第7题:
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天人合一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第8题:
看
思念
盼
埋怨
第9题:
尝试
曾经
能够
已经
第10题:
对
错
第11题:
台湾海峡
巴士海峡
琼州海峡
渤海海峡
第12题:
第13题:
“此时相望不相闻”中的“望”意思是()
第14题:
苏轼认为“悠然望南山”好于“悠然见南山”
第15题:
城镇建设,要体现()的观念。
第16题: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有的版本为“望”,苏轼认为“见”字比“望”字好,你认为这是为什么?
第17题:
请简述曹操得陇不望蜀的故事。(67回)
第18题:
古人于阴历的每月十五前后,日月相望,月光满盈时叫望。又特称十五日为“望日”。
第19题:
第20题:
朔、晦
朔、望
望、既望
晦、望
第21题:
第22题:
相距近,可以望得见
随处可见
彼此望得见
递相望见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