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单胃动物的主要消化部位是()反刍动物的主要消化部位是()”相关问题
  • 第1题:

    粗纤维主要包括()、()、()。反刍动物对粗纤维的消化是通过瘤胃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β-糖苷酶

  • 第2题:

    牛消化食物的主要部位是()。

    • A、胃
    • B、小肠
    • C、大肠

    正确答案:A

  • 第3题:

    简述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对脂肪消化代谢的特点。


    正确答案: 饲料脂肪在单胃动物小肠内受到胆汁、胰脂肪酶和肠脂肪酶的作用,分解为甘油、脂肪酸,被肠壁直接吸收,沉积于动物体组织脂肪中,变为体脂肪。脂肪酸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在猪体内被吸收后,不经氢化作用即直接转变为体脂肪,故猪体内不饱和脂肪酸多于饱和脂肪酸。
    反刍动物的饲料主要是青粗饲料,这些饲料的脂肪含有饱和及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在瘤胃内经氢化作用,变为饱和脂肪酸,进入小肠后被消化吸收。另外,瘤胃发酵所产生的大量VFA,经微生物合成的高级脂肪酸也多属于饱和性质。因此反刍动物每天虽采食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但体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却较少。

  • 第4题:

    在单胃动物的蛋白质消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消化酶是(),而()的作用则较小。


    正确答案:胰蛋白酶;胃蛋白酶

  • 第5题:

    反刍动物体内消化碳水化合物的主要部位是()

    • A、小肠
    • B、盲肠
    • C、瘤胃
    • D、结肠

    正确答案:C

  • 第6题:

    非反刍动物体内循环的单糖形式主要是()、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主要是以()形式。


    正确答案:葡萄糖;挥发性脂肪酸

  • 第7题:

    问答题
    阐述单胃动物、反刍动物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过程及其特点。

    正确答案: 一单胃动物蛋白质营养
    1.消化部位
    蛋白质的消化起始于胃,终止于小肠
    蛋白质HCl()高级结构分解,肽链暴露
    胃、胰、糜蛋白酶内切酶使蛋白质分解为多肽
    羧基肽酶、氨基肽酶外切酶使之分解为AA/小肽
    主要在胃和小肠上部,20%在胃,60-70%在小肠,其余在大肠。
    吸收(1)部位:小肠上部
    (2)方式:主动吸收
    (3)载体:碱性、酸性、中性系统
    (4)顺序:L-AA>D-AA
    ()Cys>Met>Try>Leu>Phe>Lys≈Ala>Ser>Asp>Glu
    其特点是吸收快、不竞争有限的载体,分解、吸收时耗能少,可作为活性物质,合成时耗能少。
    二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
    摄入蛋白质的70%(40-80%)被瘤胃微生物消化,其余部分(30%)进入真胃和小肠消化。
    1.消化过程
    (1)饲料蛋白质
    瘤胃降解蛋白(RDP)
    瘤胃未降解蛋白(过瘤胃蛋白,UDP)
    (2)蛋白质降解率(%)=RDP/食入CP
    2.利用
    瘤胃NH3浓度达到5mM(9mg/100ml),微生物蛋白合成达到最大水平,超过此浓度的NH3被吸收入血。通过合成尿素而解毒。
    瘤胃的Pr消化吸收特点
    1.饲料Pr在瘤胃内经过微生物改组合成饲料中不曾有的支链AA。因此,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反刍动物的蛋白质营养实质上是瘤胃微生物营养。
    2.反刍动物本身所需AA(小肠AA)来源于MCP、UDP(RUP)和内源蛋白质。MCP可以满足动物需要的50~100%,UDP是高产时的必要补充,内源蛋白质量少且较稳定。
    3.瘤胃中80%的微生物可以NH3为唯一氮源,26%只能利用NH3,55%可同时利用NH3和AA,因此,少量Pr即可满足微生物的需要,这是瘤胃微生物利用尿素等NPN的生物学基础。
    4.MCP品质与豆粕(饼)、苜蓿叶蛋白质相当,略次于优质的动物蛋白质,但优于大多数谷物蛋白。BV70~80%
    5大量RDP在瘤胃中分解,实际上存在能量和蛋白质的损失。
    6.饲料蛋白的降解率差异很大,适当加工处理可降低降解率,并可能提高UDP的小肠利用率(如加热、甲醛包被、缓释等措施可提高UDP利用率)。
    7.NPN在瘤胃中集中、急剧分解不仅有氮素损失,且可能造成中毒。
    8.对反刍动物补充AA、Pr的效果一般不如单胃动物明显,其效果取决于过瘤胃的数量以及过瘤胃AA在小肠的消化、吸收。
    3.影响消化利用的因素
    (1)瘤胃内环境的稳定
    (2)日粮CP水平:13%()NH3浓度5mM
    (3)蛋白质种类:NPN与真蛋白
    CP<13%,加NPN有效;高于13%,效果差
    (4)其他养分:碳水化合物、P、S
    4小肠消化
    (1)方式与产物:与单胃动物相同
    (2)底物:与单胃动物不同
    MCP占50-90%
    RDP占10-50%
    5小肠中蛋白质的去向
    (1)70%---消化、吸收---血液---30%----组织蛋白合成
    (2)30%粪便排出(粪N)---血液)70%----未利用(尿N)
    6大肠的消化
    与单胃动物相同。
    进入盲肠的N占摄入N的20%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填空题
    单胃动物的主要消化部位是()反刍动物的主要消化部位是()

    正确答案: 盲肠和结肠,瘤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反刍动物与单胃动物对饲料蛋白质消化的差异。

    正确答案: 反刍动物真胃和小肠中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与单胃动物类似。但由于瘤胃微生物的作用,使反刍动物对蛋白质的消化、利用与非反刍动物又有很大差异。
    (1)饲料蛋白质在瘤胃中的降解:进入瘤胃的饲料蛋白质约有70%受微生物的分解,有30%的蛋白质未经变化进入消化道的下一部分。
    (2)微生物分解产生的氨和游离氨基酸,又被合成菌体蛋白被动物利用。菌体蛋白的品质一般略次于优质的动物蛋白质,与豆饼和苜蓿叶蛋白大约相当,优于大多数谷物蛋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反刍动物瘤胃的消化方式主要是()
    A

    物理性消化

    B

    化学性消化

    C

    微生物消化

    D

    混合消化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比较单胃动物与反刍动物消化方式的异同。

    正确答案: 非反刍动物
    分为单胃杂食类、草食类和肉食类,除单胃草食类外,单胃杂食类动物的消化特点主是以酶的消化为主,微生物消化较弱。
    反刍动物
    牛、羊的消化是以前胃(瘤胃、网胃、瓣胃)微生物消化为主,主要在瘤胃内进行。皱胃和小肠中进行化学性消化。在盲肠和大肠进行的第二次微生物消化,可显著提高消化率,这也是反刍动物能大量利用粗饲料的营养学基础。
    禽类
    类似于非反刍动物猪的消化。
    但禽类没有牙齿,靠喙采食、撕碎大块饲料。
    口腔内没有乳糖酶。食物通过口腔进入食管膨大部—嗉囊中贮存并将饲料湿润和软化,再进入腺胃。
    腺胃消化作用不强。
    禽类肌胃壁肌肉坚厚,可对饲料进行机械性磨碎,肌胃内的砂粒更有助于饲料的磨碎和消化。
    禽类的肠道较短,饲料在肠道中停留时间不长,所以酶的消化和微生物的发酵消化都比猪的弱。
    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和尿液,通过泄殖腔排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消化的异同

    正确答案: 相同点:幼年反刍动物以及成年反刍动物除前胃外,消化道各部分的消化吸收均与非反刍动物类似
    不同点:
    (1)消化方式和消化产物猪、禽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特点,是以淀粉形成葡萄糖为主,以粗纤维形成VFA为辅,主要消化部位在小肠。马、兔对粗纤维则有较强的利用能力,它们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是以粗纤维形成VFA为主,以淀粉形成葡萄糖为辅。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是以形成VFA为主,形成葡萄糖为辅,消化的部位以瘤胃为主,小肠、盲肠、结肠为辅。
    (2)消化部位单胃动物碳水化合物消化主要在十二指肠,反刍动物的消化部位主要在瘤胃,小肠盲肠结肠为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反刍动物复胃消化的特点。


    正确答案:反刍动物复胃消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微生物消化作用和复胃运动。微生物消化作用:分解利用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成挥发性脂肪酸等吸收利用,蛋白质的分解与合成:破坏饲料蛋白质,可利用非蛋白氮(NPN)复胃运动:前胃运动,反刍(网胃附加收缩),嗳气(瘤胃B波),食管沟作用。

  • 第14题:

    ()的微生物消化作用弱,主要发生在大、盲肠中,消化量少、,产物被吸收的机会少。

    • A、单胃动物
    • B、双胃动物
    • C、反刍动物
    • D、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A

  • 第15题:

    简述反刍动物与单胃动物对饲料蛋白质消化的差异。


    正确答案: 反刍动物真胃和小肠中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与单胃动物类似。但由于瘤胃微生物的作用,使反刍动物对蛋白质的消化、利用与非反刍动物又有很大差异。
    (1)饲料蛋白质在瘤胃中的降解:进入瘤胃的饲料蛋白质约有70%受微生物的分解,有30%的蛋白质未经变化进入消化道的下一部分。
    (2)微生物分解产生的氨和游离氨基酸,又被合成菌体蛋白被动物利用。菌体蛋白的品质一般略次于优质的动物蛋白质,与豆饼和苜蓿叶蛋白大约相当,优于大多数谷物蛋白。

  • 第16题:

    脂类消化的主要部位是(),消化后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正确答案:小肠上段十二指肠下段;空肠上段

  • 第17题:

    反刍动物的主要消化场所是()。

    • A、盲肠
    • B、直肠
    • C、大肠
    • D、胃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问答题
    幼龄反刍动物消化生理与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 犊牛刚出生时,皱胃是胃室中最大的,只有皱胃具有消化功能。在此时期,犊牛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同单胃动物相似,主要靠皱胃和小肠实现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成年反刍动物瘤胃内有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纤毛虫和真菌。这些微生物可分解饲料中的纤维素、淀粉、脂肪以及蛋白质,进而合成微生物蛋白,进入小肠后供机体吸收利用。瘤胃内可消化饲料中含70%-85%的可消化干物质和约50%的粗纤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脂肪消化吸收的异同

    正确答案: 相同点:脂类水解→水解产物形成可溶的微粒→小肠粘膜摄取这些微粒→在小肠粘膜细胞中重新合成甘油三酯→甘油三酯进入血液循环
    不同点:
    (一)消化吸收的部位,非反刍动物的消化吸收在空肠,十二指肠,小肠;非反刍动物在瘤胃壁,回肠
    (二)反刍动物十二指肠中缺乏甘油一酯,消化过程形成的混合微粒构成与非反刍动物不同。
    反刍动物对脂肪的消化、吸收:脂类在瘤胃的消化特点是
    (1)不饱和脂肪酸氢化变成饱和脂肪酸
    (2)微生物合成支链和奇数碳原子脂肪酸增多
    (3)甘油被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
    (4)少量不饱和脂肪酸发生异构变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反刍动物复胃消化的特点。

    正确答案: 反刍动物复胃消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微生物消化作用和复胃运动。微生物消化作用:分解利用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成挥发性脂肪酸等吸收利用,蛋白质的分解与合成:破坏饲料蛋白质,可利用非蛋白氮(NPN)复胃运动:前胃运动,反刍(网胃附加收缩),嗳气(瘤胃B波),食管沟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填空题
    脂类消化的主要部位是(),消化后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正确答案: 小肠上段十二指肠下段,空肠上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比较反刍动物与单胃动物对(CH2O)n消化、吸收、代谢的异同。

    正确答案: 单胃动物碳水化合物营养
    一、消化吸收
    主要部位在小肠,在胰淀粉酶作用下,水解产生麦芽糖和少量葡萄糖的混合物。
    α-淀粉酶只能水解а-1.4糖苷键,因此,支链淀粉水解终产物除了麦芽糖外,还有支链寡聚糖,最后被寡聚1,6-糖苷酶水解,释放麦芽糖和葡萄糖。
    水解产生的单糖经主动转运吸收入细胞,顺序为:半乳糖>葡糖>果糖>戊糖。
    未消化吸收的C•H2O进入后肠,在微生物作用下发酵产生VFA。
    幼龄动物乳糖酶活性高,断奶后下降,蔗糖酶在幼龄很低,麦芽糖酶断奶时上升
    二、代谢
    葡萄糖是单胃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是其他生物合成过程的起始物质,血液葡萄糖维持在狭小范围内。
    血糖维持稳定是二个过程的结果:
    (1)葡萄糖从肠道、肝和其他器官进入血液;
    (2)血液葡萄糖离开到达各组织被利用(氧化或生物合成)。
    血糖来源:
    (1)从食物消化的葡糖吸收入血;
    (2)体内合成,主要在肝,前体物有AA、乳酸、丙酸、甘油、合成量大,但低于第(1)途径
    血糖去路:
    (1)合成糖原;
    (2)合成脂肪;
    (3)转化为AA,葡糖代谢的中间产物为非EAAC骨架;
    (4)作为能源:葡糖是红细胞的唯一能源,大脑、N组织、肌肉的主要能源。
    反刍物碳水化合物营养
    一、消化吸收
    反刍动物消化C•H2O与单胃动物不同,表现在:消化方式、消化部位和消化产物。
    (1)饲料C•H2O→葡糖→丙酮酸→VFA,单糖很少;
    (2)瘤胃是消化C•H2O的主要场所,消化量占总C•H2O进食量的50-55%。
    1.消化过程
    C•H2O降解为VFA有二个阶段:
    (1)复合C•H2O(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在细胞外水解为寡聚糖,主要是双糖(纤维二糖、麦芽糖和木二糖)和单糖;
    (2)双糖与单糖对瘤胃微生物不稳定,被其吸收后迅速地被细胞内酶降解为VFA,首先将单糖转化为丙酮酸,以后的代谢途径可有差异,同时产生CH4和热量。
    饲料中未降解的和细菌的C•H2O占采食C•H2O总量的10-20%,这部分在小肠由酶消化,其过程同单胃动物,未消化部分进入大肠发酵。
    2.瘤胃发酵产生的VFA种类及影响因素
    主要有乙酸、丙酸、丁酸,少量有甲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和己酸。瘤胃中24hrsVFA产量3-4kg(奶牛瘤网胃),绵羊300-400g;大肠产生并被动物利用了的VFA为上述量的10%。
    乙酸、丙酸、丁酸的比例受日粮因素影响,日粮组成(精粗比)、物理形式(颗粒大小)、采食量和饲喂次数等。
    3.甲烷的产生及其控制
    4H2+HCO3-+H+→CH4+3H2O
    各种瘤胃菌均可进行此反应。
    甲烷产量很高,能值高(7.6kcal/g)不能被动物利用,因而是巨大的能量损失,甲烷能占食入总能的6-8%。
    4.VFA的吸收
    C•H2O分解产生的VFA有75%直接从瘤网胃吸收,20%从真胃和瓣胃吸收,5%随食糜进入小肠后吸收。
    VFA吸收是被动的,C原子越多,吸收越快,吸收过程中,丁酸和一些丙酸在上皮和细胞中转化为β-羟丁酸和乳酸。上皮细胞对丁酸代谢十分活跃,相应促进其吸收速度。
    VFA的代谢
    1、合成:
    乙酸,丁酸→体脂、乳脂
    ()丙酸→葡萄糖
    2、氧化
    奶牛组织中体内50%乙酸,2/3丁酸,1/4丙酸被氧化,其中乙酸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需要量的70%。
    葡萄糖的代谢
    1、反刍动物所需葡糖主要是体内合成,部位在肝脏。
    2、葡萄糖的生理功能:
    是神经组织和血细胞的主要能源。
    肌糖原和肝糖原合成的前体。
    反刍动物泌乳期、妊娠期需要葡萄糖的量高,葡萄糖作为乳糖和甘油的前体物。
    是合成NADPH所必需的原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论述单胃非草食动物和反刍动物在消化营养上的主要差别。

    正确答案: 单胃杂食动物的消化特点主要是酶消化,微生物消化则弱。一般靠牙齿来进行物理消化。反刍动物牛羊的消化特点是以在瘤胃内的微生物消化为主,皱胃和小肠的消化是与非反刍动物类似,主要是酶消化。
    解析: 暂无解析